第五章 短命的秦德公
作者:笑傲江湖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371

第五章短命的秦德公

武公死后没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白,而是传给了弟弟德公。秦德公即位时,恰逢齐、晋称霸。这时秦的力量还不足以和齐晋相比,既然无法和他们争霸,那就踏踏实实展生产吧。

为了更加放心的展生产,他还把国都迁到了雍城大郑宫(今陕西省凤翔县)。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迁都于此是正确的,自此后秦的子孙一直展到了饮马河。他迁都后不久,大臣梁伯、芮伯迫于压力而前来朝见秦君。

这在当时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这件事所造成的轰动效应,不次于现在的任何一个欧洲国家访问了朝鲜!

秦国在当时的地位类似于今天的朝鲜。孤傲而又孤立。在主流国家齐国、晋国等眼里秦国是蛮夷之族,在蛮夷之族西戎眼里秦国又是一个眼中钉肉中刺,是文明世界里派来的奸细。因此秦的地位无疑是里外不讨好的。

这种地位养成了秦人强大而又孤傲,重然诺而又洒脱不羁,向往文明而又好争强斗狠,强悍而又敏感多疑,知理而又不拘于理,崇尚制度而又过于相信武力,豪气干云而有贪婪无度的民族性格。这种性格始终贯彻于秦国建国而至于称霸最后统一中国的整个过程。

秦德公初次确定了秦国的三伏节气。这三伏是初伏(头伏)、中伏(二伏)、末伏(三伏)的总称。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为1o天,中伏有的年份1o天,有的年份2o天。伏期开始称入伏或交伏,伏期结束称出伏。中伏天数的多少视交伏早晚而定,一般7月28日以前交伏,中伏为2o天,7月29日交伏,中伏为1o天。确定三伏的日期要从干支纪日法说起。所谓干支纪日法就是用天干地支相配来记载日的顺序的方法。天干又称1o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又称12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将天干与地支顺序搭配可得到6o个干支“对子”。这样,三伏就是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这段时间,按节气一般都出现在小暑至立秋后,即7月中间到8月中旬的一个月里。此时,地面储存的热量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故气温最高、天气最热。末伏以后,天气逐渐转凉,便进入秋季。

不要小瞧了秦德公的现。这是秦国由蛮荒民族向文明国家过度的标志,是秦国由一个靠征战劫掠的民族向农耕民族过度的标志。自此后秦国由奉旨抢劫开始向农耕立国过度。这使秦国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展。从此后秦国靠农耕和征讨逐渐征服了整个中国。

秦德公实际上是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可惜天妒英才,秦德公在位两年就去世了,或许如果他不去世的话,他有可能会做出一番大的作为。至少他采取的政策是正确的。正是他和武公的近十年的所采取的和平展的政策给大秦的称霸奠定了基础。

德公去世后他的儿子宣公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