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仙游记》第二卷 17、董谦上书遭批判
作者:碧薇萍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482

河北省昌黎县农村的公共食堂,是在农业生产大跃进的**中建立起来的。1958年7月31日,**昌黎县委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一些地方的做法,作出了关于在农村办集体食堂的指示。遍及全县农村的所有农业社都建立了或以社(村)为单位,或以生产队为单位的集体食堂,其中有大有小,使大多数农户都吃起了集体的“大锅饭”。到9月上旬,全县实现公社化,没有被“化”进来的农民微乎其微,生活在农村的绝大多数农户都变成了公共食堂的成员。

农村的公共食堂办起来以后,“新鲜”了一阵子,很快就出现了一些问题,遇到了不少困难。公社化后不久,开始推行半供给半工资制,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的伙食供给制,每人每月伙食标准一般为3至7元,有的地方一天吃三顿干饭,开流水宴,随来随吃,结果不仅浪费了很多粮食,而且由于干多干少一样吃,干不干活三顿饭,劳动差的更差,劳动好的也受到影响,不再好好干活,整个劳动效率普遍大幅度下降。

1958年秋收大忙季节,农村的大批强壮劳动力被抽出去大炼钢铁,留在农业战线上的大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成熟了的庄稼不能及时收获,不少社队使用七寸步犁收花生、白薯,丢失相当严重;高粱、玉米、水稻收割后不能及时拉运脱粒,糟蹋的粮食也不在少数。种种因素,导致1958年秋天丰产没有丰收。

不仅如此,高估产带来的高征购任务,以及“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愈刮愈烈,导致不少社队严重缺粮,甚至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此外,大办公共食堂还引起大吃大喝、大手大脚等问题不时出现,某些干部乘机浑水摸鱼,贪污盗窃、公私不分、多吃多占、动支公款问题接连生,引起广大社员的严重不满。

时至1959年春天,粮食极度缺乏,集体财产损耗严重,农村的公共食堂普遍难以为继。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一些专家、学者在昌黎县农村劳动锻炼和进行调查、研究时,耳闻目睹,身临其境,现昌黎县农村在大办公共食堂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觉得理应及时反映这一真实情况,以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注意。

1959年5月1日,经济研究所党组成员的调查组负责人董谦,根据自己在昌黎县农村调查、了解到的不少实际情况,写出了《关于农村公共食堂的几个问题》的调查材料,先后以个人名义送交**唐山地委、**河北省委、中国科学院和**中央宣传部。不久,**中央宣传部主办的《宣传动态》刊登了这份有关农村公共食堂问题的调查材料,捅破了在全国普遍存在的农村公共食堂问题的“窗户纸”。

董谦在《关于农村公共食堂的几个问题》的调查材料中反映:“昌黎县的人民公社化是由上而下搞起来的,现在看来问题很多。”紧接,从七个方面阐述了农村大办公共食堂出现的弊端:(一)食堂并没有解放劳动力(指办食堂劳动强度大,必须壮劳动力去做,结果妇女们仍然不下地,反而削弱了劳动力);(二)浪费粮食(主要原因是“放开肚皮吃饭”);(三)影响社员不能养猪、积肥,实际上泔水也归了公;(四)烧柴紧张;(五)占用房屋设备,增加社员负担;(六)只有大集体,没有小集体(这是指生活集体化,一律到食堂排队用餐,难合口味等等);(七)缺乏管理食堂经验,帐目不清,伙食办不好。他在《关于农村公共食堂的几个问题》的调查材料中指出:“很多群众参加食堂是‘化’进来的,不是自愿的”,“相当多的生产小队和更多的人对食堂有意见,但不敢讲”。他认为,“食堂不仅没有解放妇女劳动力,而且占用了一批强劳动力,浪费粮食”,“食堂化以后,社员养猪头数大大减少,影响城市副食品供应和减少了社员收入”;为此,只有停办食堂,才“可以解决一系列的矛盾”。

董谦给各级领导参考的《关于农村公共食堂的几个问题》的调查材料,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把当时昌黎县农村,也包括全国不少地方的农村,在大办公共食堂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揭示得比较尖锐、透彻,反映的确实是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有着极大的警醒作用。主席在**中央宣传部主办的《宣传动态》上看到这篇材料以后,并未轻易加以批评与否定;当时,包括昌黎县农村在内的河北省农村,并未出现解散农村公共食堂的情况,而在山西、青海、安徽等省一些地区,有些领导干部在负责人民公社的整顿工作时,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不仅取消了供给制,还相继解散了不少农村的公共食堂,这不能不引起主席的关注和反思。

1959年7月2日,**中央政治局在庐山召开扩大会议,准备集中讨论当时需要解决的涉及“总路线”、“大跃进”和“公社化”的18个问题。主席在对这些问题表自己的意见,谈及农村的公共食堂问题时,大体采纳了这个调查材料提出的一些意见;只是,他当时的主要想法,不是解散农村的公共食堂,而是想对公共食堂加以整顿、改进。

然而,时隔不久,风云突变。7月14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彭德怀给主席写了一封信,坦率地陈述了自己对于1958年“大跃进”问题的一些比较尖锐的看法。在谈到农村大办公共食堂问题时,彭德怀直言不讳地认为,“过早地提出吃饭不要钱”,“提倡放开肚皮吃”,“都是一种左的倾向”。7月16日,主席给彭德怀的信加上“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标题,指示印与会人员讨论。

7月23日,主席表长篇讲话,对彭德怀的“意见书”进行了严厉批判。他在讲到“食堂问题”时,对董谦写的《关于农村公共食堂的几个问题》捎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与指责。当时,主席说:“食堂是个好东西,未可厚非。我赞成积极办好,赞成那些原则,自愿参加,粮食到户,节约归己。如果能在全国保持三分之一,我就满意了。我是讲全国范围。”继而,他话锋一转,又说:“可是有个右派出来了:一个科学院调查组,到河北昌黎县,讲得食堂一蹋糊涂,没有一点好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学那个宋玉的办法,写《登徒子好色赋》……”在讲解《登徒子好色赋》的典故之后,他又说:“科学院的调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攻其一点的办法,无非是猪肉,头卡子。食堂哪没有缺点。无论什么事都有缺点。无论什么人都有缺点。孔夫子也有错误。我看到列宁的手稿,改得一蹋糊涂,没有错误,为什么要改?食堂我看可以维持,可以多一些,再试试看,试它一年、二年,估计可以办得下去的。”

主席表讲话以后,庐山会议风向大转,由进行纠“左”变成反“右”,彭德怀、张闻天、黄克诚、周小舟等对中央工作提出批评意见的同志成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并被打成“反党集团”。

董谦的《关于农村公共食堂的几个问题》,与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庐山会议上成了主席“钦点”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典范”;作为《关于农村公共食堂的几个问题》的作者,董谦很快就被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在中国科学院受到严厉批判。直至1961年全国农村的公共食堂宣布全部解散,才在**中央有关领导同志过问下,被甄别平反。

董谦在昌黎所写的《关于农村公共食堂的几个问题》,不仅没有使昌黎县农村的公共食堂及时停办,反而在庐山会议以后成为全国的“众矢之的”,不仅不能停办,而且列入了必须办好之地。当时,全县农村的公共食堂不仅一个也没停办,而且在城镇街道也办起了公共食堂。是时,昌黎县大部分农村已经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夏粮歉收,秋粮减产,全县农村的不少地方不得不实行低指标、瓜菜代,进入了饥荒岁月。后来,天灾**日益严重,农村的公共食堂实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直至1961年春天,主席和**中央领导现作为“人民公社社会主义阵地”的农村公共食堂确实办不下去了,下令全国各地停办,昌黎县农村的公共食堂才在1961年5月全部解散,结束了历时将近3年的大办公共食堂的深重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