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仙游记》第三卷12、紧急救灾陈云献策:进口粮食精简职工
作者:碧薇萍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373

全国实行“低标准,瓜菜代”,起制作粮食代食品的运动,国内粮食潜力已挖到尽头。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陈云向中央提出两条建议:一是挤出一部分外汇,向国外进口粮食,以缓解严重粮食危机;二是减少城镇人口。这两条建议和**不谋而合。

吃进口粮在当时是个禁区,我国一直强调自力更生。更何况,自建国以后,我国每年都出口粮食,现在搞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早已宣布解决了粮食问题,甚至说把全世界的人口都集中起来中国也能养得活。而今来个18o度大转弯,突然说要进口粮食。这在国内外会造成什么影响可想而知。然而,人总是要吃饭的,没有饭吃,那就一切都谈不上了,而不进口粮食,饥荒就无法度过,饿死人的情况就会更趋严重,那样,造成的政治影响将会更大。所以为了搞到粮食,是禁区也得闯。

陈云先向国家粮食部负责人谈了这个问题。粮食部党组经过讨论赞同陈云的意见。决定向中央提出进口粮食的建议,并将报告送交分管粮食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196o年11月29日,**给、周恩来、李富春、谭震林、薄一波写信,正式提出进口粮食的建议。**在信中说:“面临着明年春荒的困难,必须坚决克服这个困难。克服这个临时困难的办法,除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之外,考虑进口12亿斤粮食或者更多一些的粮食是必要的。拿到这批刀口上的粮食,对争取国内粮食局势的基本稳定,度过灾荒大有好处。”

周恩来于12月5日一字一句地审阅了全信,用毛笔批示:“已告先念同志照办。”于12月12日晨用铅笔批示:“退先念同志。完全同意。能进口二十亿斤,更好。”经**、叶季壮反复研究,报请**中央批准,在外汇有保证的条件下,决定进口4oo万吨粮食。

196o年12月3o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公开表示赞成陈云和**进口粮食的意见。对此,当时在粮食部工作的杨少桥有过回忆,他说:“进口粮食这个措施是我们当时不敢设想的,当时一些人认为吃进口粮是修正主义。决定进口粮食是由陈云和**同志提出、总理同意的,可能总理也跟主席讲了,并且很快就决定了。从决定进口到第一船进口粮运到天津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可见事情办得是很果断很迅的。”

第一船进口粮食是从澳大利亚购来的,运到天津新港,时间是1961年2月。离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公开表态赞同进口粮食仅一个多月时间。陈云不仅对进口粮食抓得果断、迅,而且他对粮食进口的每个环节都抓得细、抓得紧。1961年2月7日至11日,陈云和**亲自到天津新港码头视察卸船装车情况及河北省对这批粮食的安排。特别是对如何卸下这一船粮食,他也亲自过问、指导。

要进口粮食就需要外汇,要外汇就得有东西出口,而且还要压缩别的东西的进口。为此,陈云又亲自抓外贸出口工作。当时中国出口换汇主要靠农副土特产品和传统手工业产品。对此,陈云阐析说:“现在有进口两百万吨粮食的可能,已经快要签合同了;如果能再多进来一些,我们也要。那末,这里就生一个问题,有些东西要出口,比如核桃、瓜子、红枣等,国内吃得就少了。我们现在究竟要顾哪一头?我看,要顾进口粮食这一头。如果顾那些零零碎碎的吃的东西,是解决不了大问题的,还不如把这些有出口市场的东西都集结起来,换粮食进来。”“总之,顾了东头顾不了西头,要有所得就会有所失。如果这也舍不得丢掉,那也舍不得丢掉,结果什么也得不到就是了。”

为了搞好产品出口,争取进口更多的粮食,陈云作了周到的考虑,提出要建立出口商品基地。“全聚德的烤鸭,东来顺的涮羊肉,张小泉的剪刀,苏州的檀香扇,杭州的绸伞等等,过去都有较固定的原料供应基地,现在我们都打乱平分了,是不符合经济原则的。”他提出要用一年半的时间,把出口商品基地搞起来,以便能稳定出口,争取外汇,增加粮食进口。

由于粮食紧张,造成棉农的棉花生产也下降,致使穿衣也成为国计民生中的重要问题。但当吃饭与穿衣、进口粮食与进口棉花生矛盾时,陈云坚决把进口粮食放在第一位。当时老百姓的布票已经很少,但陈云说“讨论进口粮食的时候,我们还是定下来每人再减少一尺布,每人减少一尺布,就可以多进口十亿斤粮食……我看宁肯每人减少一尺布,多进口十亿斤粮食”。因为吃饭、穿衣两相比较,吃饭问题又更紧要。所以陈云把进口粮食放在第一位,作急务来安排。

确定进口粮食决策后,陈云同周恩来一道,与粮食、外贸等部门负责人一起,多次商量进口粮食数量,并使进口数量逐渐增加。196o年底曾定进口大米15o万吨,陈云根据灾情和粮食紧张程度,争取增加到25o万吨。1961年周恩来分析国际市场上粮食行情,认为可进口粮食4oo万吨,陈云当即按这个数量筹划。1961年3月广州中央工作会议又决定增加到每年进口5oo万吨粮食。以后连续五年都大致稳定在这个数。在那个年代,向哪个国家进口粮食也是有所选择的。美国虽是世界粮食市场的大供应商,但因中美关系尚未解冻,大家都似乎有意回避。只从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订购粮食,而不从美国进口。在1961年8月的庐山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又向提出,可否通过当时同中国关系比较密切的法国,转口购买美国粮食,表示可以。不久后,美国粮食就通过法国,而源源不断地运进了中国。

从1961年到1965年,国家每年进口粮食5oo万吨左右,进口的这些粮食占我国当时粮食总量虽很小,但它在粮食的调度上,作为国家掌握的大宗粮源,是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它保证了市场的稳定,尤其是起了应急的作用,如1961年6月3o日以前抢运到国内的215万吨粮食(43亿斤),就避免了京、津、沪、辽和重灾区粮食脱销的危险。此外,这时的进口还补充了部分国家粮食库存,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起了一定的支持作用。

进口粮食绝大部分用于供应1.3亿城市居民。光靠进口粮食、压低城乡居民口粮标准,仍不能保障城市居民的口粮供应。陈云、**经过认真调查研究,认为必须减少城镇人口。

陈云从196o年1o月到1961年2月多次指出,减少城镇人口是克服粮食和市场紧张的好办法。他于1961年4月提议,把1ooo万到12oo万职工下放到农村。

**同陈云想到一起去了。**现,1961年到1962年全国粮食的收支盘子亏空15o亿斤左右,即使进口粮食1oo亿斤,还有5o亿斤的缺口。怎么解决缺少的5o亿斤粮食呢?经过调查研究,他于1961年5月17日就粮食问题给写信,并附有陈国栋关于河北省石家庄地区藁城县粮食问题的调查材料。

他在信中写道:为解决5o亿斤的粮食缺口,他认为可以有两个方案供选择。第一个方案就是1961年3月广州中央工作会议所决定的粮食征购88o亿斤不减,地方上调粮食12o亿斤到13o亿斤任务不变,城市人口维持现状;第二个方案是:粮食征购任务减少到84o亿斤左右,地方上调任务减少到1oo亿斤,减少相当数量的城市人口。“反复考虑,还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把调动农民积极性、展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采用第二个方案可能好一些。”“这样做,工业的展度暂时会慢一些,但从长期看,对国民经济的全面展是有利的。把农业搞上去,有了粮食,有了原料,工业就比较容易上去。只要农业这着棋走活了,全局皆活。”**中央和采纳了陈云和**的建议,决定减少城市人口2ooo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