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作者:中国通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6050

第二节晁错“削藩策”和晁错之死晁错(?—前154)西汉颍川郡(今河南禹县一带)人。早年跟轵县张恢先生学习申不害、商鞅的刑名学说。因通晓文献典故走上了仕途当了太常掌故。一生中著作二十篇。

汉初对文化学术事业较为重视。文帝时朝廷没有一个研究《尚书》的专家只听说济南人伏胜原是秦朝的博士精通《尚书》已经九十多岁因年老不能征召文帝就诏令太常派人去向他学习。晁错被派去学习回朝后上书报告向伏胜学习《尚书》的情况。从此晁错被任命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又提升为博士。他呈上《言太子知术数疏》很受文帝的称赞被任命为太子家令。因他善辩得到太子刘启的宠爱在太子家里号称“智囊”。这时匈奴势力强盛往往前来扰乱汉朝实行防御政策。晁错呈上了《言兵事疏》。文帝予以赞许并以尊崇对方的言语给予答诏。晁错又把“守边备塞、劝农力本”这两件事作为当世之急务向皇帝呈上《守边劝农疏》。文帝听从了晁错的建议招募百姓迁徙到边塞地区。晁错又呈上《募民实塞疏》。

文帝诏令朝廷大臣推举贤良文学士晁错是被推举者之一。文帝亲自以诏书策问晁错呈上《举贤良对策》对时政大议论。这时贾谊已死对策者一百多人唯有晁错名次最高于是提升为中大夫做了朝廷的顾问。晁错面对当时诸侯与朝廷存在矛盾的情势提出“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上书达三十篇。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然奇其材”当时太子刘启赞许晁错的计策而袁盎等一些大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文帝的太子刘启)即位很想有所作为马上提拔晁错为内史让他掌治京师。晁错多次请求与景帝个别谈话所议都被听取受宠过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这就引起了一些老臣的不满。丞相申屠嘉是“高帝时大臣”因“自绌所言不用疾错”1。他觉得晁错所为不对但又无法阻止。内史府座落在太上庙的墙外大门朝东因外有庙墙挡着出入不方便晁错就命令开了一个南门以便出入因此凿开了堧垣(庙外的围墙)。申屠嘉得知大怒打算把此事奏请皇帝杀掉晁错。晁锗听到消息当晚请求皇帝个别接见说明情况。申屠嘉上朝报告说晁错擅自拆庙墙为门请求交给廷尉处死。景帝心里已经明白说:“此非庙垣乃堧中垣不致于法。”申屠嘉无可奈何退朝后愤怒地对其部下长史说:“吾当先斩以闻(即先斩后奏)乃先请为儿(指晁错)所卖固误。”回到家里因气愤“欧血而死”2。从此晁错更为显贵。

晁错升任为御史大夫掌管全国纠察、弹劾等事地位仅次于丞相。他向景帝报告诸侯王势力膨胀的事实请求削去他们的“支郡”。景帝将晁错的建议交给公卿、列侯和宗室讨论。谁也不敢反对独有外戚窦婴持不同意见由此与晁错产生矛盾。对于晁错所更定的三十章法令诸侯“喧哗”。晁错的父亲知道后急忙从颍川老家赶来长安对晁错说:“上初即位公2 本节材料主要根据于《史记·晁错列传》和《汉书·晁错传》凡引此两篇文字不另加注。1 《史记·申屠嘉列传》。

2 《史记·申屠嘉列传》。

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晁错答:“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其父说:“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于是这位胆小怕事的老人喝了毒药而死临终时说:“吾不忍见祸逮身。”

过了十多天吴楚等七国起兵反叛朝廷声称诛伐晁错。景帝与晁错商议出兵征伐晁错打算让景帝亲自带兵出征自己在京城留守。这时窦婴所推荐的袁盎正应诏来到。景帝向袁盎问对付吴楚叛乱的策略和具体办法。袁盎原与晁错有矛盾又因受吴王刘濞贿赂被晁错惩治过怀恨在心现在景帝问见报复的时机已到就要求个别谈话。景帝命众臣退下独有晁错还在。袁盎对景帝说:“臣所言人臣不能得知。”于是景帝让晁错出去。晁错退避到东厢房心知袁盎在捣鬼十分恼恨。这时袁盎对景帝说:“吴楚相遗书言高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谪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景帝面临着重要的决策是牺牲晁错而向吴楚让步呢?还是坚持重用晁错而坚决征伐吴楚呢?他一时默然不语过了很久才表示要看真实情况如何并说:“吾不爱一人谢天下。”意思是如果情况真象袁盎所说那就可以牺牲晁错而向吴楚认错。袁盎还要求景帝仔细考虑。景帝就任命袁盎为太常秘密地出使吴国。

又过了十多天丞相陶青、中尉嘉、廷尉张欧向景帝劾奏晁错。他们认为吴王反叛朝廷应当诛伐现在御史大夫晁错提出讨伐军不可交给群臣而要陛下亲自带领让晁错居守京师又主张把尚未沦陷的徐、僮等县送给吴国。这说明晁错不能宣扬陛下德信打算疏远君主与臣民的关系又打算以城邑送给吴国实无臣子之礼。他们建议:“错当腰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臣请论如法。”景帝下令说:“可。”晁错还不知道。于是派遣中尉召晁错骗他乘车巡行市中。晁错穿着朝服被斩于东市。

晁错死后在讨伐军中当校尉的邓公回朝来报告军事面见皇帝。景帝问他:你从部队中来知道晁错处死吴楚罢兵否?邓公回答:吴王蓄意谋反已几十年了是因削减他们的封地而恼怒以诛晁错为名其本意并不在晁错。现在杀了晁错我担心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再讲这件事了。景帝惊问:“何哉?”邓公说:“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叹说:“公言善吾亦恨之。”景帝后悔莫及。

晁错政论的进步性晁错生活的西汉前期是我国历史上巩固和展国家统一和封建**的重要时期。他的政治言论和活动对当时的国家统一和封建**对所谓“文景之治”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晁错在治国问题上主张君主集权、任人唯贤。晁错在《举贤良对策》和《言太子知术数疏》两篇政论文中根据历史经验和朝廷面临的形势论述了挥朝廷的威力打击分权和分裂势力的问题为加强封建**提供了思想武器。在《举贤良对策》中晁错提出了加强国家政权必须遵循的一些原则其中特别强调君主要“躬亲”政事通过君主亲自执政以加强封建**主义的集权。文帝对他的对策很欣赏擢为“高第”说明君臣俩是灵犀相通的。

在《举贤良对策》中晁错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选拔人才的意义和标准。

他指出古代贤明的君主之所以贤明就在于他们善于选择贤臣以辅助自己。他详细地论述了选拔贤臣的标准和条件:制定法令以“兴利除害尊主安民”为目的而不是“苦民劳众”;对害国伤民的法令与行为要敢于“直言极谏”“请而更之”而不是听之任之;按功罪定赏罚不徇私情;品行端正“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无能居尊显之位”。这是强调“任人唯贤”而否定“任人唯亲”。

在《举贤良对策》中晁错还阐述了自己对制令行政要“本于人情”的政治见解。他说三王时代君臣合谋相辅计安天下使得“百姓和亲国家安宁”是“明于人情”的功效。还说人情都是“欲寿”、“欲富”、”欲安”、“欲逸”就是想要活得长一点家庭富一点生活安一点还要舒服一点;三王对待的办法则是“生而不伤”“厚而不困”“扶而不危”“节其力而尽”就是顺乎人情的做法而不是违背民情。晁错说三王如何如何显然不是历史事实而是借助于传说以表自己的政见。他要明乎人情的是要汉朝统治者明乎当时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形势接受秦朝末年“赋敛不节”、“宫室过度”、“民力疲尽”以至“内外咸怨”、“陈胜先倡天下大溃”的历史教训不致于有覆舟之灾。晁错强调本于人情是为了“名位不失”使“天下乐其政归其德望之若父母从之若流水”也就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但这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也还是有利的。

在《言太子知术数疏》中晁错强调君主要知“术数”就是要讲究任用官吏、驾驭政权、控制国家的方法和手段。他指出皇太子虽然读书很多而未深知术数是无用的所以提出用“术数”教育太子的建议。文帝对此颇为称许所以任命晁错为太子家令辅导太子刘启学习。后来刘启为帝颇有权术与晁错的辅导自然有一定关系。

晁错在经济思想方面是主张重农贵粟防荒备战。经秦楚之际大战乱到了汉初“民失作业”土地荒芜粮食缺乏人民困苦以至“人相食死者过半”的地步1。同时有些诸侯王与地主富商私营冶铁、煮盐、铸钱等手工业和商业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和朝廷收入。西汉朝廷早就制定了重农抑商政策虽有一定的功效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晁错在《论贵粟疏》和《勿收农民租》两篇政治经济论文中针对当时政治经济情况挥了先秦法家的“耕战”思想提出了重农、贵粟、抑商、防备边患和防水旱灾害等一系列政治经济主张对于展当时的经济和巩固封建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论贵粟疏》中晁错开头就提出了展农业、搞好粮食生产的“开其资财之道”问题。他认为民众如果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即使慈母也难保全其子君主也难保全其民所以英明之主应当“贵五谷而贱金玉”。他说:“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重农贵粟实是其经济思想的核心问题。他向文帝建议为了长有其民就要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广积粮食充实仓库以供应边防之需防备水旱之灾。他还针对当时“地有遗利民有1 《汉书·食货志》。

余力”“游食之民未尽归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重农贵粟的具体措施如:劝农力本使游食之民尽归于农以保证农业生产有稳定的劳动力;“薄赋敛”甚至“可时赦勿收农民租”使农民有一定的粮食储备有能力供给战争物资和应付水旱之灾;“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纳粟于国者“得以拜爵得以除罪”从富人那里取得粮食就可少收农民的赋税这就是“损有余补不足”的办法。这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需要展农业生产以防荒备边的西汉社会是适时的可贵的经济思想与主张。

同时晁错对于当时的“弛禁”政策1对于私人冶铁、煮盐、铸钱不加限制以至富商与诸侯王富侈农民贫困出现了农民“弃本逐末”大片农田荒芜“耕者不能过半”状况极为不满。他指出:“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他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抑商而重农使游食之民尽归于农。

文景之时是贯彻重农政策的。文帝曾规定入粟拜爵的标准与办法下诏减收一半租税还一度免除民田的租税。景帝屡次命令“有司以农为务”“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2。所以当时农业有所展“五谷丰熟百姓足仓廪实蓄积有余”3米价降低由汉初每石五千钱降至每石数十钱④。到武帝时竟有“京师之钱累巨万”“太仓之粟陈陈相因”“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的盛况。这说明晁错的重农抑商思想符合于当时的历史要求。

晁错在军事思想方面主要是守边备塞抵御侵扰。他在《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募民实塞疏》等三篇军事论文中根据当时汉匈斗争的形势提出了守边备塞的方针政策以及抵御匈奴的战略战术。

在《言兵事疏》等文中晁错总结了近世汉匈关系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双方的特点和长短提出了对待匈奴的战略战术。以从事农业的汉民众对待前来侵扰的游牧族晁错以为汉初那种敌来则消极抵抗敌去则缺乏边防的被动挨打状况必须解决。他主张招募内地之民移屯于边塞适当安排使他们一面从事农业生产一面进行军事训练亦农亦兵“卒伍成于内”“军正定于外”做好守边备战工作。

在《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中晁错强调募民徙边一定要“本于人情”使他们“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这就要求官府为他们安排好生活与生产不仅要管衣食住行还要注意“男女有婚生死相恤坟墓相从”。这样才能使“先至者安乐而不思故乡”“贫民相募而劝往”。同时要把徙边之民组织起来“使五家为伍伍有长”“十长一里”“四里一连”“十连一邑”。按组织进行军事训练“居则习民以射法出则教民以应敌”。再加之有一套赏罚奖励的办法就可起到守卫边塞和维护农业生产的作用。在《言兵事疏》中晁错从实际出提出的战略战术也是值得一提的。他把“得地形”、“卒服习”、“器用利”作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详尽地论述了武器、地形与士兵三者间的关系。他认为武器要完备精良要选择和创造有利的地理条件还要严格训练士兵使他们行动敏捷严守纪律1 《史记·货殖列传》。

2 《汉书·食货志》。

3 《风俗通义》。

④ 《汉书·食货志》。

掌握好手中的武器。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兵器要利士兵可用将要知兵君要择将等军事要素。晁错还提出联合受匈奴政权压迫的少数民族供应其作战物资挥其“长技”使其与汉军“相为表里”共同抗击匈奴侵扰的策略思想。

第三节刘安“谋反”案件刘安(前179—前122)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长之子。文帝八年(公元前172 年)封为阜陵侯。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 年)封为淮南王。在西汉政治上和学术上都有一定的影响。

刘安好读书鼓琴辩博善为文辞不喜欢嬉游打猎很注意抚慰百姓“流誉天下”。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其中有苏非、李尚、左吴、陈由、雷被、毛周、伍被、晋昌及大山、小山等等在其主持下编写《鸿烈》(后来称《淮南鸿烈》也称《淮南子》)。当时武帝“方好文艺”对父辈刘安(叔侄关系)较为尊重。每次给予书信常召司马相如等文士看过草稿才出。刘安入朝献上新作往往为武帝喜爱而秘藏。曾受命写《离骚传》早上受诏日食时就献上。又献《颂德》及《长安都国颂》。每次宴见谈说政治及方技赋颂直到黄昏才罢休。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 年)刘安入朝。当时身任太尉的田蚡因与刘安原有交情亲自到霸上迎接。还对刘安说:“方今上无太子大王亲高皇帝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即宫车一日宴驾非大王当谁立者!”刘安因父刘长被文帝处治而自杀内心怨恨。现在听田蚡此说暗中高兴于是一方面拉拢田蚡赠与厚礼;一方面广结宾客等待时机。建元六年(公元前135 年)武帝兵讨伐闽越刘安上书劝谏说用兵有害无益得到武帝的称赞1。可是他自己却在谋兵。这年“彗星见”有人对刘安说:“先吴军起时彗星出长数丈然尚流血千里。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刘安心想武帝没有太子万一天下有变诸侯并争不可不早作准备便筹办武器收买人心。有些游士“妄作妖言”阿谀蛊惑刘安使得刘安更是暗喜而积极预谋。

刘安对聪慧、能辩的女儿刘陵非常喜爱常给予很多金钱让她在长安做侦探工作勾结武帝的近臣。刘安与王后荼所生一子名刘迁娶了王皇太后外孙修成君为妃。刘安担心修成君泄露秘密与太子商量之后让他假装不爱妃三个月不同席;又假装对太子怒把太子与妃关在一起三个月太子还是不亲近妃。修成君要求归去刘安暗自高兴就让她还了家。因此王后荼、女儿刘陵、太子刘迁都得到刘安爱幸“擅国权侵夺民田宅妄致系人”胡作非为。

太子刘迁学用剑自以为本领群听说郎中雷被善于用剑召之比试。雷被一让再让后来剑误中太子。太子怒从此在刘安面前说雷被的坏话雷被害怕表示愿意去奋击匈奴实际上是想借此离开淮南王国而到长安去。刘安听信儿子之言罢了雷被的官。元朔五年(公元前124 年)雷被私自跑到长安向皇帝上书表白。武帝将他的告章交给廷尉和河南郡查究。河南郡要逮捕淮南王太子刘安与王后荼想不让太子去受审打算兵对抗犹豫未决十多天没有定下来。适值皇帝有诏就淮南审讯太子不必逮往河南郡了。这时淮南相对寿春县丞顺从刘安之意而不及时逮送淮南王太子非常生气劾他犯了“不敬”之罪。刘安向淮南相说情淮南相不听。淮南王派1 本节材料主要依据于《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及《汉书·淮南王安传》凡引此两传文字不另加注。1 参考《汉书·严助传》上。

人上书告淮南相武帝将此事交给廷尉查究。追查到刘安刘安派人到朝廷侦探公卿要求将刘安逮捕查办。刘安担心事情暴露打算兵对抗。太子刘迁建议不要操之过急伺机谋刺举兵。这时武帝并没有批准公卿的要求而是派遣汉中尉殷宏去审查刘安。汉中尉到了淮南态度平和向刘安审问对待雷被之事。刘安估计自己在此事上无多大罪过未曾动手。汉中尉回朝报告情况。处治此案的公卿说:“淮南王安雍(壅)阏求奋击匈奴者雷被等格明诏当弃市。”就是说刘安压制雷被不让去奋击匈奴不遵诏令应处以弃市之罪。武帝诏令不许可。公卿要求废除淮南王武帝又不许可。公卿要求削去淮南王国五个县诏削去两个县使中尉殷宏赦淮南王刘安之罪。刘安起初听到公卿要求诛之不知定了削地之罚闻汉使来害怕被捕便与太子准备照原定谋刺的计谋行事。等到汉中尉来到向他致贺刘安因此就未动手。但刘安被削地之后反悔说:“吾行仁义见削地甚耻之。”故加紧谋反。有些使者从长安来胡说些武帝没有男儿等事刘安便高兴;如果说朝廷治得好武帝有男孩刘安以为是妄言加以否认。

刘安有个庶子刘不害年龄最大因不受刘安喜欢故王后荼不以其为子太子不以其为兄。刘不害的儿子刘建“材高有气”常怨望太子轻视其父又因其父不得封侯而心怀不满阴结交外人打算搞垮太子刘迁以其父代之。刘迁得知将刘建逮捕拷打。刘建心里越加怨恨。他了解到太子曾想谋杀汉中尉的情况之后于元朔六年(公元前123 年)派其友人严正向皇帝上书说才能出众的刘建知道淮南王太子阴谋之事。武帝将此事交给廷尉、河南郡处治。这时辟阳侯审食其之孙审卿插了一手。审卿怨恨淮南厉王刘长杀了其祖父审食其便向其友好丞相公孙弘添油加醋地告淮南之事。公孙弘“乃疑淮南有畔逆计谋深探其狱”。河南郡治刘建“辞引淮南太子及党与”。

起初刘安召伍被商议军事行动。伍被在刘安宾客中位于“冠”1。他认为刘安考虑不周不可妄动。刘安怒将伍被的父母抓起来囚禁了三个月逼迫伍被随从。伍被认为淮南不足以对抗朝廷。刘安说:“苟如公言不可以侥幸邪?”伍被说:依我之见伪造一些朝廷、郡县及诸侯的印章、衣冠假传朝廷之令迁徙各地豪杰及其家属到朔方郡逮捕诸侯太子幸臣“如此则民怨诸侯惧”再派辩士到各地游说这样也许可以侥幸取胜。于是刘安立即行动“乃令官奴入宫作皇帝玺丞相、御史大夫、大将军、吏中二千石、都官令、丞印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汉使节法冠欲如伍被计”。又使人伪装畏死潜逃去投靠大将军卫青、丞相公孙弘;一旦兵就刺杀卫青而将公孙弘劝诱过来。

刘安打算调其国中兵担心相与二千石不同意。他就与伍被预谋打算假传王宫中失火如果相与二千石来救就可乘机杀之。又打算命人穿上捕盗者之衣持羽檄从南方来呼喊“南越兵入界”因此就可兵。但尚未派出人去。刘安又与伍被商议联合诸侯及进退之计。伍被建议:南收衡山以击庐江占据险要“以禁南郡之下东收江都、会稽南通劲越屈强江淮间犹可得延岁月之寿”。刘安同意并说“急则走越耳”。

廷尉因此案牵涉很大而上报皇帝。武帝任命廷尉监为淮南中尉前去逮捕太子刘迁。刘安得知廷尉监前来与太子阴谋召相与二千石打算杀了他1 《汉书·伍被传》。

们而兵。使人召之相来了内史不应召而解说已经外出中尉说有诏命在身而不能见王。在这种情况下刘安心想只杀了相而内史、中尉不来没有什么用就让相退去。这时刘安仍然犹豫未决。太子以为虽然牵连谋刺汉中尉事但同谋者已死口绝就对刘安说兵已错过时机恐怕不行了并表示愿意去受审判。刘安一筹莫展已无可奈何了。这时看风使舵的伍被自动坦白详细地交待了与淮南王刘安谋反的情况。法吏因此逮捕了太子、王后包围了王宫尽捕了在其国境内的淮南王宾客索得“反具”向皇帝报告。

武帝命诸侯与大臣议如何处治淮南王刘安。诸侯和大臣都说应当严惩之。武帝使宗正以符节治淮南王刘安。刘安闻知自杀。王后荼、太子刘迁及所有参与阴谋者都族诛。武帝以为伍被曾说过汉朝好话打算勿诛。廷尉张汤说:“被为王画反谋被罪无赦。”于是诛了伍被。废除淮南王国而为九江郡。不久衡山王案件生刘安之弟刘赐自杀受牵连者也都被诛除。汉朝治淮南、衡山等案件“皆穷根本”1株连而死者数万人。时为元狩元年(公元前122 年)十一月。

刘安事件在当时是个重大政治问题是朝廷与诸侯矛盾斗争的一次大爆以朝廷加强了统一集权、诸侯受到削弱而告终有才能和思想的刘安成了这场斗争的牺牲品。了解这个事件有利于认识当时汉朝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复杂性和残忍性。

《淮南鸿烈》的编撰刘安不仅是当时政治上的一个头面人物而且还是当时学术界一个著名学者。他原有集已佚。他所主持编写的《淮南鸿烈》据《汉书·艺文志》分为“内”、“外”据《汉书》本传还有言神仙黄白之术的“中篇”而现存只是内篇部分。此书反映出他主要的学术成就和思想。

《淮南鸿烈》在形式上类似《吕氏春秋》在思想上基本是道家并有阴阳家、神仙家以至“出入儒、墨、名、法”。作者好言“道”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道”所派生而“道”是覆天载地高不可际、深不可测的东西。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孰知形者不形者乎?”2就是说“道”不可能耳闻、目见和言传谁也不知是形还是无形。照此说来“道”是不可知的神秘的东西。这说明其自然观是唯心主义的。又说:“达于道者反于清净容于物者终于无为。”3就是说达于“道”只有清静无为。这就与政治思想挂上了钩。

此书对儒法多有讥刺实际上是刺汉武帝内法外儒。作者说:“周室衰而王道废儒墨乃始列道而议分徒而讼于是博学以疑圣华诬以胁众弦歌鼓舞缘饰《诗》、《书》以买名誉于天下。繁登降之礼饰绂冕之服聚众不足以极其变积财不足以赡其费。于是万民乃始慲觟离跂各欲行其知伪以求凿枘于世而错择名利。是故百姓曼衍于淫荒之陂而失其1 《汉书·张汤传》。

2 《淮南子·道应训》。

3 《淮南子·原道训》。

大宗之本。夫世之所以丧性命有衰渐以然所由来者久矣!”1所提“儒墨”显然只是指“缘饰《诗》、《书》”的儒。讥刺儒者是哗众取宠趋炎附势之徒造成不良影响以致世风日下。所指是汉儒代表叔孙通、董仲舒、公孙弘之所为。作者又说:“若夫俗世之学也则不然擢德 性内愁五脏外劳耳目乃始招蛲振缱物之毫芒摇消掉捎仁义礼乐暴行越智于天下以招号名声于世;此我所羞而不为也!是故与其有天下也不若有说也与其有说也不若尚羊物之终始也。”2这就不是讥刺儒者而是抨击以仁义礼乐招摇过市的“俗世之学”以及提倡此学“暴行越智于天下”的“有天下”者。这是对汉武帝的明讽暗刺。

不仅抨击俗世之学而且还揭露那个“俗世”把俗学低劣与俗世衰乱联系起来加以诅咒。作者说:“乱世..为行者相揭以高为礼者相矜以伪。车舆极于雕琢器用逐于刻镂求货者争难得以为宝诋文者处烦挠以为慧争为佹辩久稽而不诀无益于治工为奇器历岁而后成不周于用。”又说:“衰世之俗以其知巧诈伪饰众无用贵远方之货珍难得之财不积于养生之具。..翡翠犀象黼黻文章以乱其目;刍豢黍粱荆吴芬馨以嚂其口;钟鼓管箫丝竹金石以淫其耳;趋舍行义礼节谤议以营其心。”1就是说俗学无益于治却贻患无穷那套知巧诈伪与繁文缛礼导致追求享乐与争相奢侈。因此俗世是富者富有而侈靡贫者贫困而饥寒。作者说:“富人则车舆衣纂(绘)锦马饰傅旄象帷幕茵席绮绣绦组青黄相错不可为象;贫人则夏被褐带索含菽饮水以充肠以支暑热冬则羊裘解札短褐不掩形而炀灶口。故其为编户齐民无以异然贫富之相去也犹人君与仆虏不足以论之!”2论者以为这种贫富悬殊以及主奴区分的衰世之俗与“俗世之学”大有关系故其申明“羞而不为”。作者所为的是要将道家摆在百家的主导地位将黄老之术作为君临天下之道。他说:“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进退应时动静循理不为丑美好憎不为赏罚喜怒名各自名类各自类事犹自然莫出于己。..无为者道之宗故得道之宗应物无穷。”3很显然作者是要抬高黄老之道以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对抗。即坚持汉初的儒道之争。汉初封建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采取所谓“与民休息”政策曹参、陈平等大臣“治黄老之术”。当初势力较大的功臣、外戚、诸侯王大多崇道黜儒要求皇帝垂拱无为不干预藩国的事务。所以当时诸子百家并存道家居于优势儒术尚未独尊。到了武帝之世为了制驭大臣、削弱藩国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司马迁说:“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及今上(指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1 《淮南子·俶真训》。

2 《淮南子·俶真训》。

1 《淮南子·齐俗训》。

2 《淮南子·齐俗训》。

3 《淮南子·主术训》。

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1在汉初数十年间始终存在儒道斗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2。这种斗争一直继续到武帝之时。淮南王刘安标榜道家而攻击儒学就是这场斗争之最后代表。而这场所谓儒道斗争归根到底乃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反映淮南王刘安标榜道家而攻击武帝独尊儒术正是代表藩国而与朝廷对抗和斗争的。

可悲的是刘安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学术思想上都是失败的。当时削弱藩国与独尊儒术可谓大势所趋;刘安逆流而动实难得逞。

第十二章周勃周亚夫第一节周勃随从刘邦打天下周勃(?—前169)沛县(今属江苏)人。他的祖先原是卷城(在今河南省原阳)人是迁徙来沛县的。他以织苇席为生又常常当吹鼓手给人家办丧事还在材官手下当过强弩手。

刘邦起义时周勃投身义军起初当个中涓是刘邦的侍卫官。在反秦斗争中大多随从刘邦东征西战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立了不少战功但没有独当一面指挥过大战。

起义军灭掉秦朝后刘邦做了汉王周勃受赏爵为威武侯。他跟从刘邦到了汉中被任命为将军。自刘邦揭开反楚的战幕后他在汉军中积极作战在还定三秦的各次战役中战功卓著。汉军冲出函谷关在中原与楚军大战时他一度守卫峣关以保卫汉军后方的安全又一度守卫敖仓以保证汉军粮饷的储备与供应最后参与追击项羽。在击垮项羽之后他带一支汉军向东平定楚地泗水、东海等郡取得二十二个县。可见周勃在楚汉战争中立了不少功劳为灭楚兴汉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楚汉战争结束刘邦称帝新建的汉皇朝在军事上主要是镇压异姓诸侯王以巩固政权。这时周勃带军驻守洛阳(在今洛阳市东北)、栎阳(在今陕西渭南与富平之间)。当时异姓诸侯王都在函谷关以东如:楚王韩信都于下邳梁王彭越都于定陶淮南王黥布都于六韩王韩信都于晋阳燕王卢绾都于蓟。洛阳是关东的重镇驻守此城具有维护关东安全的意义。栎阳在京师(长安)之东处于由关东入关至长安的路线上驻守此地有卫护京师的意义。

就在楚汉战争结束这年(公元前2o2 年)七月燕王臧荼反汉高祖刘邦亲自带兵征伐。周勃作为将军随从前往九月活捉了臧荼。他带领的士兵在驰道上阻击叛军功劳最多。因功赐爵列侯食绛县八千多户故称绛侯。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o1 年)九月韩王信被前来侵扰的匈奴围困于马邑被迫投降双方勾结气焰嚣张北方的形势开始紧张起来。汉高祖刘邦亲自带兵出击。周勃随从出兵先是击韩王信于代打下了霍人(县名)。1 《史记·儒林列传》。

2 《史记·老子列传》。

1 本节材料主要根据于《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和《汉书·周勃传》凡引此两篇文字不另加注。继续挺进在武泉北面击败匈奴骑兵。转战到铜鞮击破韩王信军。转回打下太原郡的六座城。在晋阳城下又击败韩王信和匈奴骑兵取得晋阳。又击韩王信军于硰石破之追击八十里。还攻楼烦县的三座城。适值大寒汉兵受冻堕指者十分之二三。这时刘邦被匈奴大军围于平城。周勃在平城下打击匈奴骑兵所带领的士兵多在驰道上阻击敌军功劳最多。周勃因功提升为太尉掌管汉朝军事。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 年)九月代相国陈豨反刘邦亲自带兵出征。周勃也兵前去攻下马邑进行大屠杀。转击韩王信、陈豨等军于楼烦破之。平定雁门郡十七个县云中郡十二个县。又击陈豨于灵丘破之斩了陈豨平定代郡九个县。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 年)燕王卢绾反。周勃与灌婴奉命带兵讨伐卢绾攻下蓟城。继又击败卢绾军于上兰、沮阳等地追击至长城。平定上谷郡十二个县右北平郡十六个县辽西、辽东两郡二十九个县渔阳郡二十二个县。据当时军方统计周勃这次出征攻战克获甚为可观共俘虏了相国一人丞相二人将军、二千石级官员各三人;另外打垮两支敌军攻下三座城邑平定了五个郡七十九个县获得丞相、大将各一人。

“安刘者勃”

周勃平定燕地后还朝刘邦已经去世就以列侯辅佐惠帝。惠帝六年(公元前189 年)朝廷又置太尉官任命周勃为太尉。

过了九年时为吕后八年(公元前18o 年)吕后于七月去世吕禄以赵王身份为汉朝的上将军吕产以梁王的身份为相两人窃据军政大权居在长安打算危害刘氏。在长安宿卫的朱虚侯刘章是刘氏宗室因其妇为吕禄女得知吕氏之谋就派人东去告知其兄齐王刘襄要他兵来京自己在长安为内应共诛诸吕。刘襄当即举兵并向诸侯王书揭露吕氏的罪恶阴谋号召刘姓诸侯王共诛不当为王的吕氏。吕产闻知此事乃派大将军灌婴带兵东去阻击。灌婴到了荥阳按兵不动派遣使者同齐王刘襄等联合等待事变的展。

这时周勃身为太尉不得进入军营的大门一点军权也没有;陈平身为丞相不得处理政事只有空头衔。两人在6贾的劝说下加强友好关系与刘章等人合谋因曲周侯郦商之子郦寄与吕禄友好就迫使郦商命令郦寄去欺骗吕禄说:吕氏封王是众臣所知而认可的不会生麻烦现在的问题是你不应该带兵留在长安使人怀疑。为什么不赶快交出将军印把军权交给太尉让梁王也交出相国印与大臣结盟而回到封国去?那样齐王之兵必罢大臣得安你也安居王位这是万世之利。吕禄觉得郦寄说得对派人告知吕产及诸吕老人。有人以为不便犹豫未决。吕禄仍然相信郦寄之言。八月有人向吕产报告了灌婴与齐王通气的消息这事又被曹窋获知。曹窋是曹参之子其父曹参与周勃、陈平等是老战友、老同事可说是通家之好现在知道这个重要消息立即驰告周勃和陈平。周勃打算先控制北军但未得入。掌管符节的纪通在这关键时节倾向于周勃令持节诈称天子之命让周勃进入北军。郦寄等人又遵照周勃的吩咐去劝说吕禄:“帝使太尉守北军欲令足下之国急归将军印辞去。不然祸且起。”吕禄随即交出了印信把兵权给了太尉周勃。

周勃进入军门马上向北军宣布命令:“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

全军都是左袒周勃随即掌管北军但还未控制南军。周勃命令刘章监守军门命令曹窋告诉卫尉不要让吕产进入宫殿门。这时吕产还不知周勃已掌管北军打算进入未央宫动叛乱到了殿门不得进入来去徘徊。周勃知道这个情况后还怕没有胜利的把握不敢公开宣布诛除诸吕只是对刘章说:“急入宫卫帝。”刘章带领周勃调给的一千士兵冲入未央宫的掖门现吕产正在廷中便动攻击。吕产逃走。时已傍晚天刮大风随从吕产的官员大乱没有一个敢于战斗。刘章追击吕产杀之于郎中令官衙的厕所中。接着刘章又杀了长乐卫尉吕更始。然后回到北军向周勃报告。周勃非常高兴说:“所患独产今已诛天下定矣。”又随即捕杀了吕禄及诸吕氏。同时周勃与大臣们合谋废除了由吕后安排而非惠帝所生的少帝拥立代王刘恒为帝(文帝)齐王罢兵而去1。

“谋反”冤案文帝即位任命周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十斤食邑一万户。过了十多个月有人对周勃说:“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厌之则祸及身矣。”意思是人臣功高震主势必危险。周勃听了害怕起来感到不妙于是主动要求交回相印得到文帝的允准。据传:有一次文帝在朝廷上问右丞相周勃“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周勃说:“不知。”又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周勃又答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答对。文帝问左丞相陈平陈平都能应付。周勃大为惭愧出朝时批评陈平说:“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着答道:“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周勃知道自己远不如陈平2。这也是他申请免相的一个原因。

过了一年多每当河东郡的郡守、郡尉前来绛县巡视周勃就有恐惧心理常穿着铠甲命令家人拿着兵器才接见来者。因此有人上告周勃谋反交由廷尉查办。周勃被捕受审心中恐惧不知如何措置对狱之辞。法吏对他稍有侵害和侮辱。周勃送给狱吏一千斤黄金狱吏就在木牍的背面写字向他示意写的是“以公主为证”。这里说的公主是指文帝的女儿、周勃之子周胜之的妻子所以狱吏教他以公主为自己不会谋反作证。周勃又把皇帝给自己的部分赏赐送给薄太后的弟弟薄昭由薄昭替他向太后说情薄太后也认为周勃不会有谋反之事。文帝去朝见太后太后就把戴的头巾扔向文帝说:“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查看了周勃在狱中的供词就对太后说:“吏方验而出之。”于是派人持节赦免了周勃恢复了他的爵位和食邑。周勃出狱后感叹说:“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周勃又回到了封国于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 年)去世。其子周胜之继嗣因娶公主不合意又犯了杀人之罪处死。过了一年文帝选择周勃另一个贤能的儿子周亚夫复为列侯。

周勃出身布衣为人耿直倔强忠厚诚实。他不喜好文学每当召见儒1 这一段情节主要依据于《史记·吕后本纪》和《汉书·吕后纪》。

2 这个情节依据于《史记·陈丞相世家》和《汉书·陈平传》。

生和说客自己总是不客气地向东坐着话:“趣为我语。”用今语翻译就是“快给我直说”。这话的意思是用不着咬文嚼字引经据典。他纯朴憨直就是这个样子。自沛县起义始直到刘邦去世他始终是跟从和拥戴刘邦是刘邦集团坚定而忠实的成员所以刘邦“以为可属大事”常常交给他重要的军事任务甚至任命他为太尉掌管全**事。当诸吕谋乱危及刘氏他挺身而出负起平定诸吕之乱、迎立文帝的重任使刘汉皇朝转危为安使社会避免了一场扰乱这在当时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司马迁评论:“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1这个评语是恰当的。周勃拥立文帝后一方面功高位重功名赫赫;一方面处于种种窘境后者说明了封建的君主**和法制有严重的阴暗面这在其后世乃至现今还有反面的教育意义。

1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第二节周亚夫细柳营“真将军”

周亚夫(?—前143)沛县(今属江苏)人。周勃之子。西汉文景时期的名将。

周亚夫起初当河南太守未曾封侯。当时著名的观相者许负给他相面说:“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周亚夫不信这话笑着说:“臣之兄已代父侯矣有如卒子当代亚夫何说侯乎?然既已贵如负言又何说饿死?指示我。”许负指着他的口说:“有纵理入口此饿死法也。”这话是说你脸上的竖纹直入于口这是饿死的面相。过了三年周亚夫之兄绛侯周胜之犯罪处死文帝要选择周勃之子中贤能的人大臣都推举周亚夫于是封周亚夫为条侯作为绛侯的继承人。

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 年)匈奴大举侵扰边塞。文帝任宗正刘礼为将军驻军霸上;任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棘门;任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文帝亲自前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都是直接驰入将领们下马迎送。后来到了细柳的军营军中将士都披着铠甲执着兵器张开弓弩军风严整。皇帝的先行官来到营门不得进入。先行官说:“天子且至!”营门都尉说:“军中闻将军之令不闻天子之诏。”过了一会文帝来到又不得入。于是文帝就派使者持节诏令将军:“吾欲劳军。”周亚夫才传令打开营门。守卫营门的军官对皇帝的侍卫人员说:“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文帝就让车骑缓缓地前行。来到中军大帐将军周亚夫全身武装向文帝行礼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文帝深受感动肃然起敬。派人向周亚夫传话:“皇帝敬劳将军。”劳军的仪式结束就离去。出了营门群臣都很惊讶。文帝赞叹地说:“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赞了好久。过了一个多月三支军队都撤了回来。文帝任周亚夫为中尉负责京城的治安。

文帝临死时告戒太子刘启说:“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去世后周亚夫调任车骑将军。

定吴楚叛乱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 年)吴、楚等七个诸侯王国动武装叛乱。

吴王刘濞亲自领兵二十万来犯北渡淮河会合楚军。先向梁国进击又派奇兵到崤、函之间埋伏起来伺机行动。周亚夫以中尉的身份代行太尉的职务奉命率领大军东进反击吴楚叛军。他先拟了个先予后取、避实击虚的策略向景帝请示得到景帝的同意。

周亚夫“将三十六将军”1及大军出到霸上时有个名叫赵涉的人拦道对他说:“将军东诛吴楚胜则宗庙安不胜则天下危能用臣之言乎?”2 本节材料主要依据于《史记·绛侯世家附周亚夫传》和《汉书·周勃传附周亚夫传》凡引此两篇文字不另加注。

1 《史记·吴王濞列传》。

周亚夫当即下车向这人行礼请教。赵涉说吴王刘濞得知将军领兵出必然伏兵于东去路线上崤山至渑池险要之处伺机伏击。况且兵贵神秘密将军为什么不从此向右行进走蓝田、武关一线奔向洛阳不过相差一二日就可赶到。到了洛阳先控制武库击响战鼓。诸侯听到消息会以为将军从天而降。周亚夫采纳赵涉的建议南出武关经南阳到达洛阳据有洛阳武库抢先占了荥阳控制敖仓还抚慰游侠剧孟2。他派兵到崤、渑间搜索果然捕到吴王所遣的伏兵。于是任赵涉为护军。

吴楚联军“先击梁棘壁杀数万人”3围攻梁军于睢阳。梁王刘武请求周亚夫派兵救援。这时周亚夫曾向邓都尉(原是周勃门客)请教破敌之策。邓都尉说:“吴兵锐甚难与争锋。楚兵轻不能久。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引兵东北壁昌邑以梁委吴吴必精锐攻之。将军深沟高垒使轻兵绝淮泗口塞吴饷道。彼吴梁相敝而粮食竭乃以全强制其疲极破吴必矣。”周亚夫说:“善。”于是确定了“坚壁昌邑南轻兵绝吴饷道”的战策④。他带军向东北进至昌邑深沟高垒而防守。梁王一再派使者来向周亚夫请求援助周亚夫按既定策略不兵。梁王上书向景帝报告景帝派使者诏令周亚夫救援梁国。周亚夫不执行诏令仍然坚守营垒不肯出兵而派遣弓高侯韩穨当率领轻骑兵断绝吴军后面的粮道然后将大军推进到下邑。

这时吴楚联军已感到进退两难乃回军向下邑要与汉军主力决战多次向汉军挑战周亚夫始终不出兵应战。夜间汉军营中突然惊动互相攻击扰乱到周亚夫帐旁。周亚夫安卧不起。过了一会就安定了。吴军拉到汉军营垒的东南角摆出在东南进攻的态势周亚夫却安排在营垒的西北角加强戒备。一会儿吴军的精锐部队果然调到西北方起进攻但不能攻入。吴楚联军因为饥饿不得已引军撤退。周亚夫乘机动精锐部队追击大破吴军。吴王刘濞丢弃自己的军队带着几千名士兵逃跑到了长江以南在丹徒进行防守。楚王刘戊走投无路而“自杀”1。汉军乘胜追击俘虏了大部分吴楚将士平定了许多县邑并悬赏黄金千斤捉拿吴王。过了一个多月越地民众斩了吴王刘濞的头前来领赏。这次用兵前后三个月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到这时候将领们都承认太尉周亚夫的计谋正确只有梁王刘武从此与周亚夫有了嫌隙。

汉军凯旋朝廷重新设置太尉官正式任命周亚夫为太尉。过了五年景帝七年(公元前15o 年)二月周亚夫升任丞相深受皇帝的器重。

亚夫冤死正是周亚夫任丞相时麻烦来了。景帝想要废掉栗太子周亚夫不赞成为此争执没有成功。景帝因此疏远周亚夫。梁王刘武每次进京朝见常在窦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

这时景帝的生母窦太后要封王皇后之兄王信为侯。她对景帝说:皇后之兄王信可以封侯。景帝感到为难说:当初先帝没有封窦彭祖(窦太后兄子)、2 《史记·游侠列传》。

3 《史记·梁孝王世家》。

④ 《史记·吴王濞列传》。

1 《史记·楚元王世家》。

窦广国(窦太后弟)为侯我即位后才封他俩为南皮侯、章武侯因此我不能封王信为侯。窦太后说:君主应按当时的情况办事。我的哥哥窦长君活着的时候竟然不能封侯死后其子窦彭祖反而得到侯爵。我为此事深感遗憾。她说到这里用命令的口吻说:“帝趣侯信也!(皇帝赶快封王信为侯吧!)”景帝答:“请得与丞相计之。”景帝与周亚夫商议。周亚夫说:“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他明确地表示不同意封王信为侯。景帝听了默然不语未封王信为侯。窦后自然记恨在心。后来匈奴王唯徐卢等人投降汉朝景帝打算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后来的人。周亚夫说:“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即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说:“丞相议不可用。”否定了周亚夫的意见封唯徐卢等人为侯。周亚夫因而称病闲居。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 年)就被罢免了丞相职务。

过了不久景帝在宫中召见周亚夫赏赐饮食。席上放了一大块没有切开的肉又没有放筷子。周亚夫心里不满就叫主管筵席的去取筷子。景帝看着笑说:“此非不足君所乎?(这不是没有给你筷子吗?)”周亚夫向景帝免冠称谢。景帝说:“起。”周亚夫也就快步出宫不告而别。景帝两眼直盯着他出去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这话的大意是这个含恨不乐的人终究不是我这年轻君主的臣子。

时过不久周亚夫之子为父从工官那里购买五百具甲盾备作殉葬品。苛待雇工不给工钱。雇工知道这是私买皇帝的器具就上书告周亚夫之子这事牵连到周亚夫。景帝看了告之书就交给官吏查究。官吏按照告书中所列罪状审问周亚夫周亚夫拒不回答。景帝恼怒骂道:“吾不用也。”于是把周亚夫交给执法官廷尉处治。廷尉责问周亚夫说:“君侯欲反何?”周亚夫说:“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乎?”廷尉官说:“君纵不欲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官吏威逼他日益加重。起初官吏去逮捕周亚夫时周亚夫打算自杀他的夫人加以制止因此没有死才被廷尉捉了去因绝食五天吐血而死。封国也被废除。时为景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43 年)。周亚夫死后景帝就封王信为盖侯。

文景时期法治已趋苛急。周亚夫对此颇为反感。他早年认识廷尉张释之知道他用法持平“乃结为亲友”1。他当丞相时属吏赵禹声称“廉平”但他觉得赵禹“贼深”不予重用曾说:“极知禹无害然文深不可以居大府。”2后来汉武帝尚法重用酷吏赵禹当上了廷尉成了文法深刻的酷吏之一。

1 《汉书·张释之传》。

2 《汉书·酷吏·赵禹传》。

第十三章朱家剧孟郭解《汉书·地理志》论述汉帝诸陵园所在地区的社会结构有世家、豪杰有富人论述得很简单并且涂抹了浓厚的阶级色彩。但它提供了当时阶级分析的线索是汉代社会史的重要文献。

司马迁的《史记》写了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基本上都写的是世家系统的人物他也写了豪杰和富人那就是《史记》的《游侠列传》和《货殖列传》篇幅也都写得很少但写得精彩出色。

《史记·游侠列传》写了游侠作为地方势力的力量写了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朝廷利用的力量同时也是朝廷唯一的力量。这是一篇写汉代社会的大文章。

《游侠列传》写了朱家、剧孟、郭解他们都是游侠中有代表性的人物。1 本文材料依据《史记·游侠列传》者不另作注。

第一节朱家朱家鲁人大约与高祖同时因任侠闻名于鲁及关东一带。

朱家的生活简朴“衣不完采食不重味”出门只乘一牛之车。可是他救济别人却很慷慨平时专好打抱不平替人家解难十分认真往往不避个人安危。人们都乐意与他交往。

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手下的大将季布曾经多次围困汉王刘邦。刘邦坐天下后便以重金购求季布。布告上说谁胆敢藏匿季布罪及三族。季布先是躲藏在河南濮阳县周氏家中由于官兵追捕得紧他听从周氏计剃为奴周氏用拉棺木的牛车把他运出河南拉到朱家的家里出卖。朱家明知车中所拉的是季布还是把他买了下来藏在家中。

朱家随后驾车去洛阳。他找到了汝阳侯滕公问季布究竟犯了什么大罪致使刘邦下重赏捉拿?滕公说:季布数为项羽围上上怨之所以非要捉住他。朱家又问:您看季布这个人怎么样?回答说:“贤者。”朱家于是说:臣各为其主用。季布是项羽的大将为项羽围困汉王这是他的职责呀。难道项氏的臣都要杀了吗?今天陛下刚刚得天下就以个人恩怨购求一人这样做何示天下之不广?况且象季布这样的贤能之士汉求之急只会逼他北走胡或南入越的。“夫忌壮士以资敌国”当年伍子胥鞭荆平王之墓的事迹不就是这样吗?你何不向陛下进谏?滕公深知朱家的为人又觉得朱家说得有理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朱家一席话很有见地他指出了刘邦诛杀仇怨将会引起的后患。后来刘邦赦季布拜为郎中。季布至尊贵后并没有回报朱家救难之恩。朱家因此事而闻名当世1。

朱家救人于危难之中的不仅只季布一人他藏活的豪士有百数其他各类人物不可胜言。不过他从不夸耀也不在乎别人是否感恩于他。他的事迹为后人所传颂。

1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第二节剧孟剧孟是雒阳(今河南洛阳)一带有名的豪侠。他的行为同朱家的行为大致相同爱打抱不平扶弱济贫藏活豪士不求报酬因此而显扬于诸侯。他的母亲故世时前来送葬的车达千乘之多。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 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赵、胶东、胶西、济南、菑川六国以清除晁错为名动了叛乱。景帝派太尉周亚夫带兵出征。周亚夫星夜兼程赶到河南会兵荥阳。他到洛阳后见到剧孟大喜说:洛阳得以保全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剧孟没有动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这样看来荥阳以东不用愁了。吴楚举大事不求助剧孟可见他们成不了大事。1三个月内叛乱平定下来。

天下骚动亚夫得剧孟如得一敌国足见剧孟的势力之大对当时形势的展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为此剧孟的事迹虽流传不多司马迁还是郑重地为他立了传。

剧孟死后家无十金之财。

1 《史记·吴王濞列传》。

第三节郭解郭解字翁伯河内轵(今河南济原南)人汉善相人许负的外孙。其父亲因为行侠孝文帝时被诛。

郭解长得短小精悍貌不惊人性格沉静勇悍不喝酒。年青时心狠手辣恣意杀人。他肯舍命助人报仇还干些藏命作奸剽攻、铸钱掘冢的事情。后来郭解一改前行对人以德报怨厚施薄望。救人之命不恃其功。因此他在当地声望很高。

郭解曾有一个外甥在与人喝酒时仗势欺人强行灌酒被对方一怒之下杀死。郭解的姐姐陈尸街头想借此羞辱郭解。后来凶手自归将实情告诉了郭解。郭解不仅没有加罪于他还说是我的孩儿作得不对把他放走了。随后他又埋葬了外甥。郭解如此公正深得大家敬重越依附于他了。

郭解有一次出门见有个人姿势不端地坐在路旁很不礼貌地看着他。

门人看见了很生气想杀了那个人。郭解说:在家乡得不到尊重是我的修行不够呀。暗地里他叮嘱尉吏说:这个人我很看重到践更时放过他。践更是当时一种徭役受钱代人服役者称践更。每月一次。践更数次都没有人找他。那人很觉奇怪一问才知是郭解替他解脱。于是他袒胸露腹地前去谢罪。郭解此举得到少年们的倾慕。

雒阳邑有互相结仇的人。邑中贤豪多次从中调解始终不听。郭解听说后夜见仇家。仇家听了他的劝解。郭解说:我听说雒阳诸公在这里调解您都不听幸而现在您听了我的话。但在您的地面上出了这样的事儿恐怕有点不合适。我还是离开这里的好。他连夜悄悄地离开了雒阳邑。

郭解处世恭俭在本县从不乘车到邻郡为人请求事也是能办则出不能为则不为从不为难人家。因此诸公争相为用亡命者多归郭解而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也经常把大车送到郭解家以备投奔郭解的人来使用。

武帝年间朝廷迁徙豪富于茂陵(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北)以便控制。

郭解因家贫不中赀但也在迁徙之列。大将军卫青为郭解向武帝求情武帝说:郭解身为布衣能使大将军替他说话可见他并不贫穷。郭解仍被迁徙到茂陵。临行之日前来送行的人数众多。可见郭解在当地的影响之大。后来他到了陕西茂陵后关中贤豪知与不知纷纷前来与他结交。

郭解迁徙茂陵是朝廷的诏令可是郭解的侄儿却把轵县掾的头扭断了。后来县掾的父亲杨季主也被人所杀。杨家上书武帝上书人又被杀。武帝下令捕捉郭解并要“穷治所犯”。办案人到轵郭解的门客齐口称誉。有一儒生却说:“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以称贤?”便被郭解的门客们杀死凶手不知去向。办案人于是回报武帝说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说:“郭解虽然不知是谁杀了人但他身为布衣任侠行权以小冤小仇杀人这罪更重于他亲自杀人当属大逆不道。”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郭解全家被诛。司马迁说:我看郭解这个人貌不惊人语不足采然天下贤与不贤知与不知都倾慕他的名声言侠者都称引郭解。俗话说以貌荣名貌有衰老之日以誉荣名岂有尽乎?

第十四章汉武帝汉武帝是两汉时期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建立了封建**主义多方面的制度旧史往往以他与秦始皇并举称为“秦皇汉武”。

第一节强干弱枝封建**主义体制的建立强干弱枝的思想强干弱枝是汉代建立封建**主义体制的思想基础。秦始皇废封国立郡县实际上就反映了这种思想。娄敬对高祖献策移民正式提出强干弱枝的主张。汉文帝时贾谊陈政事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令海内之执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人。”这种“众建说”是在朝廷和诸侯王之间建立强干弱枝的封建**主义体制。文帝采纳了这个主张但未能真正实行。景帝时推行的削藩策也是这种思想的一种反映但因操之过急出了乱子。武帝时采纳主父偃的献策制定推恩令这也是强干弱枝的思想在建立新的政治体制上的反映。

多种封建**主义体制的建立主父偃的献策是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 年)。他说:“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朝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1以主父偃的分析强干弱枝对保持朝廷统治的安定是非常必要的。推恩的办法是有关的皇族所愿意或乐意接受的实际上也正是如此。推恩法不断加强了朝廷的统治也不断削弱了地方的力量这对于封建**主义政治体制的展有深刻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汉武帝也建立了一些重要的制度以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和富商大贾的经济势力加强朝廷对全国经济命脉的控制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他于元狩六年(公元前117 年)元鼎四年(公元前113 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o 年)分别颁布并推行了盐铁官营、铸币和均输、平准的诏令。盐铁官营即由朝廷垄断盐铁的经营权利在全国各地设立盐官铁官进行经营管理凡是私铸铁器或煮盐的都处以重刑并没收其货物。铸币制度即禁止私铸钱币改由官铸把铸币权收归朝廷由掌管上林苑的水衡都尉所属三官负责铸造称为上林钱或三官钱即五铢钱。均输、平准制度所谓均输就是调剂运输在各郡国设置均输官令各地各以其土特产作为贡物由工官制造运输工具运往京师。所谓平准就是平抑物价由大司农设立平准官于京师“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1以平抑物价。这样就把过去由富商大贾掌握物资、操纵物价的利权收归朝廷所有。

在思想文化方面汉武帝树立了儒学的统治权。他在太学立五经博士独尊儒术而罢黜百家作为一代大儒的董仲舒受到尊重。他的“天人感应”1 《汉书·主父偃传》。

1 《史记·平准书》。

说成为神化皇权的理论依据他的“三纲”说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的说法成为普遍性的道德规范。尽管在现实政治中法家思想更受重视但“外儒内法”法家思想也往往要穿戴着儒家衣冠才能出场。以上各项体制的树立使汉成为规模具备的封建**主义的大国这在中国历史上有它深远的影响。

对人才的重视对人主在政治上的成就贤能的辅佐是决不可少的。刘邦深明这一点他在称帝后同群臣议论刘、项得失。他说他有萧何、张良、韩信等人能各用其材因而获得胜利;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因而灭亡。文帝也是个重视人才的人他尊重细柳营的严肃军纪称赞周亚夫是“真将军”。武帝继承先帝这个传统在继位后多次下诏求贤。武帝和董仲舒“天人三策”的问答已成为著名的政治文献。他读了司马相如的赋极想见其人。他见汲黯衣冠不整齐不见。主父偃、徐乐、严安被诏见武帝说:“公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1班固称赞说:“公孙弘、卜式、兒宽皆以鸿渐之翼困于燕爵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是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蝉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兒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蝉其余不可胜纪。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孝宣承统、纂修洪业亦讲论六艺招选茂异而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玄成、严彭祖、尹更始以儒术进刘向、王褒以文章显将相则张安世、赵充国、魏相、丙吉、于定国、杜延年治民则黄霸、王成、龚遂、郑弘、召信臣、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汉、严延年、张敞之属皆有功迹见述于世。参其名臣亦其次也。”2这可见武帝时人才之盛此后虽有名臣也非武帝时期之可比。

体制之建树人才的登用是治国的两件大事。武帝在这两方面的成就是他雄才大略的重要标志。

1 《汉书·主父偃传》。

2 《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赞》。

第二节汉和边疆各地区民族关系的展武帝重视汉和边疆各地区间民族关系的展当武帝在位时期汉和匈奴之间的关系有了变化西域、西南夷闭塞的状态有了相对的改变。

汉和匈奴关系的变化汉对匈奴长期处于被动地位。武帝时转被动为主动巩固了汉在全国各民族中的优势地位。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 年)匈奴遣使请求和亲武帝令公卿大臣商量对策。大行令王恢主张“兴兵击之”。御史大夫韩安国则强调“和亲”。在主战主和双方的争议中大部分官僚附和韩安国的意见武帝勉强从和亲之议1。然而和亲之后匈奴仍然大肆侵扰。元光二年(公元前133 年)马邑(今山西朔县)聂一献破匈奴之策。武帝以时机已到决心抗击匈奴。王恢积极赞成聂一诱匈奴单于入塞聚而歼之的计策。武帝乃命韩安国、王恢、李广、公孙贺、李息等为将军率领大军准备伏击匈奴因匈奴单于觉而引兵去落了个空。从此和亲断绝。是后武帝命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征讨匈奴。经过多次战争特别是元朔二年(公元前127 年)的漠南战役、元狩二年(公元前121 年)的河西战役、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的漠北战役这三大战役之后匈奴军主力被歼从此衰弱单于失据“是后匈奴远遁而幕(漠)南无王庭”1。河西战役后汉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皆在今甘肃河西地区)。

通西域为了切断匈奴“右臂”也为了展经济文化交流武帝一再命张骞通使西域。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 年)武帝始命张骞通西域。张骞行程万余里历时十余年同西域各国开始建立联系归来后以所了解情况报告朝廷。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武帝再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这时汉已设置河西四郡由内地至西域交通畅通无阻顺利地到达西域加强了天山南北各族与汉朝的联系同乌孙建立起和亲关系;并派许多副使随同张骞到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等地。从此以后西域各地同中原地区的政治关系和经济文化联系日趋密切开辟了贯通中西的丝绸之路。为了保障汉使以及商队往来的供应和安全元封三年(公元前1o8 年)西汉开始在邻近西域的酒泉、玉门(皆在今甘肃西北部)建立亭障。后来把亭障延展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一带并在天山南路屯田。每处有屯田兵数百人设置卫司马和校尉戍守兼护天山南北各国。从此天山南北三十六国和乌孙都先后成为汉朝西北边疆之一部分。

1 参考《汉书·韩安国传》。

1 《汉书·匈奴传》上。

通西南夷武帝时期割据东南地区的东瓯、闽越和南越之间经常生纠纷。汉武帝先后派兵平定了这些地区并设置了郡县。

居住在今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的少数民族当时被统称为“西南夷”。在平定东南割据政权的同时汉武帝加强了对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联系。他派人通夜郎(在今贵州遵义市一带)使夜郎领及夜郎附近各部相继归汉于其地设置了犍为郡。不久武帝又派司马相如通使邛都、笮都在那里设置了十余县隶属蜀郡还在西南地区先后设立七郡封滇(在今云南昆明市一带)人的领为滇王给王印。从此西南地区同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第三节武帝晚年的社会变乱和朝政的相对变革武帝在位时期汉的强大是空前的。但在强盛的同时也伴随着奢侈、腐化潜伏着衰落的因素。

武帝的奢侈武帝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 年)起大兴土木修宫室凿池籞先后修建了建章宫、明光宫、柏梁台。长安周围还建有长杨宫、五柞宫等六宫。为了便于他巡游各地尚建有行宫。园囿中兴修最早、规模最大的是上林苑池沼最大者为昆池。修筑这些宫室园池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此外武帝巡游无度从元光二年(公元前133 年)以后多次携带文武百官和侍卫巡游全国各地见诸于记载的巡游达二十余次之多足迹遍于长江以北各郡县次数之多范围之广过了秦始皇。每次“巡狩郡县所过赏赐用帛百万匹钱金以巨万计”。

武帝还宠信方士迷信神怪惑于方士们所谓神仙长生不老之说希望通过方士求得不死之药。他多次派人入海求仙还想亲自入海求神仙后被东方朔固谏乃止。

武帝这些活动不仅靡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而且上行下效使整个统治集团日趋腐化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僭上无限加之繁重的赋税、兵役和御役造成了“民力屈财用竭”的恶果。武帝末年出现了“天下虚耗人复相食”的局面。广大农民穷困破产无以为生流亡农民越来越多终于导致了天下的动乱。

农民起义天汉二年(公元前99 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地纷纷爆农民起义。起义声势之大要过秦末农民起义初期时的情况其最著者“南阳有梅免、百政楚有段中、杜少齐有徐勃燕赵之间有坚卢、范主之属”1。起义军多则数千人少则数百人到处攻打城邑夺取兵器杀戮官吏释放囚犯。汉武帝急忙派遣军队到各郡县镇压对起义军大肆屠杀甚至把供应过起义军饮食的群众也一概处死;并作“沉命法”规定:凡是生起义的地区如果郡县没有觉或是捕杀起义人民不够多的有关的大小官吏都要处以死刑。尽管西汉朝廷用尽一切严刑酷法来镇压起义人民并没有能把起义镇压下去。

轮台之诏和政治改革面临危机四伏的境地汉武帝深感他的政策有改弦易辙的必要。征和四年(公元前89 年)他曾对群臣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1 《汉书·酷吏·咸宣传》。

不可追悔。至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1罢去了诸方士侯神人者。

同时武帝又于是年下诏“陈既往之悔”罢轮台(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之戍。诏书中说:“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今朕不忍闻。..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2武帝下诏后“由是不复出军”减少了边事。他又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为了恢复农业生产还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这些政治上的改革挽回了当时的局势使汉未陷入秦末的厄运。

后元二年(公元前87 年)二月汉武帝死终年七十一岁葬于陕西茂陵。

1 《汉书·西域传》。

2 《汉书·西域传》下。

第十五章董仲舒公孙弘董仲舒、公孙弘都是武帝时期的大儒。董仲舒所建立的新的儒学体系对当时以及后世封建主义的思想统治有重要的影响。

第一节董仲舒及其学说董仲舒生于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 年)死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o4 年)。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或说景县)人。他少年时代治《公羊春秋》与公孙弘同学于胡毋生。汉景帝元年(公元前156 年)与胡毋生一起立为博士。他授徒著书十分用功有“三年不窥园”之说。因为他治学认真所以在学术上造诣很高。《史记·儒林列传》说:“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汉书·五行志》也说:“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在司马迁看来自汉初到汉武帝传《春秋》公羊学的学者中水平最高的是董仲舒。班固则认为董仲舒是西汉儒者的一代宗师。

汉武帝即位之后举贤良文学之士于是董仲舒“以贤良对策”(即“天人三策”)上书汉武帝。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元年)“五月诏贤良..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

董仲舒“天人三策”的主要内容是以《春秋》公羊学为理论基础从“天人相与”出论证“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又提倡“礼乐教化”主张办太学求贤养士实行“量材而授官”建议“州郡举茂才孝廉”。汉武帝对董仲舒所上“天人三策”十分满意于是用他为江都(今扬州)相辅佐易王刘非。易王是汉武帝的哥哥向来骄横喜好武勇。而董仲舒能以礼义予以匡正因此易王对他也很敬重。董仲舒任江都相期间治理封国用《春秋》灾异学说的观点推衍阴阳的变化例如求雨的方法是要闭塞阳气而放纵阴气的展;要使雨停止其方法则相反。其实这只是一种迷信的仪式而已。

著书立说元光五年(公元前13o 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境易王刘非上书汉武帝愿意领兵出击匈奴。汉武帝不许可。因为刘非“好气力治宫馆招四方豪杰骄奢甚”1。很可能因为此事董仲舒被“废为中大夫”。

中大夫是“掌论议”之官居于都城长安。在此期间董仲舒因善为灾异之说便在家里就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园殿生火灾推说其意写成《灾异之记》2草稿尚未上书皇帝。主父偃私见其稿因为嫉妒董仲舒所以将《灾异之记》草稿偷窃出来上奏朝廷。汉武帝将它交与朝中诸儒审阅。其中有讽刺时政的文字当时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并不知道它是老师所写以为是很愚蠢之作。汉武帝一怒之下把董仲舒下了大狱继又下诏赦免其罪。因此董仲舒再也不敢谈论灾异。

董仲舒之所以被赦免大约与汉武帝看重他是著名的经学大师有关。在他复为中大夫以后汉武帝又下诏书要吾丘寿王“从中大夫董仲舒受《春秋》”1即要吾丘寿王向董仲舒学习《春秋》公羊学。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 年)公孙弘任丞相董仲舒《诣丞相公孙弘记室》1 本节主要取材于《汉书·董仲舒传》及《春秋繁露》。

1 《汉书·景十三王传》。

2 《史记·儒林列传》。

1 《汉书·吾丘寿王传》。

一文中有“江都相董仲舒”之语可见此时董仲舒已由中大夫复为江都相。董仲舒为人廉洁直率。他治《春秋》公羊学造诣很深而丞相公孙弘在这方面远不如他。公孙弘此人对于和他有过矛盾冲突的人虽然表面上与其亲善而背地里却喜欢陷人于罪。他妒嫉董仲舒盘算着找机会报复。他知道汉武帝的哥哥胶西王特别恣意放纵便对汉武帝说:只有董仲舒可以任用为胶西王相。汉武帝便调董仲舒为胶西王相。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是个大儒很有德行因此也还能善意的对待他。但是董仲舒还是怕时间长了难免得罪于是推病辞去胶西王相之职。董仲舒退居家中始终不过问家里的产业情况专心从事著书立说。

董仲舒在家居数年中朝廷中如有重要事情商议汉武帝都派使者及廷尉张汤到他家里去询问而他的对答都能阐明纲纪法度。

董仲舒的著作“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这些著作后来大都搜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

董仲舒最后因“年老以寿终于家”。他的弟子有褚大、吕步舒、殷忠等以百数而他的子孙皆以有学问而做大官。

“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说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的学说。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是最尊贵的“百神之君”1。天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2。而人在自然界的万物之中处于特殊地位最为可贵。人与天是相合的“天人一也”3。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展得十分精致。董仲舒认为只有人的结构能与天地偶合:成*人有骨366 节与一年的天数相副;大骨12 节与一年之月数相副;体内有五脏与五行相副;外有四肢与四季相副④如此等等总之人确乎与天数相似而“合二为一”。

董仲舒还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他说:“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5其实天本无目的可言在自然界只存在因果关系而并不存在目的关系天有目的之说是董仲舒强加给自然界的。它便于统治者假借天的目的来推行自己的主张。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制度服务的。先他通过“天命”的桥梁服务于已经建立起来的统治秩序。他认为天意是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1 《春秋繁露·郊义》。

2 《春秋繁露·阴阳义》。

3 《春秋繁露·阴阳义》。

④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5 《春秋繁露·服制象》。

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1。董仲舒还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他认为天的意志是“贵阳而贱阴”的而阳为天之德阴为天之刑2因此天“任德不任刑”。他还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将五行伦理化。他说:“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3董仲舒还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他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④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他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5又说:“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6这里所说的三纲即《礼纬·含文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董仲舒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即是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即矛盾的对立双方是不转化的。这种思想当然是形而上学的。那末如何解释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呢?为此他提出了“谴告”与“改制”之说。他认为统治者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以表示谴责与警告。如果还不知悔改就出现怪异来惊骇。若是还不知畏惧于是大祸就临头了1。可见“谴告”之说是对君权神授的一种变相解释。而“改制”之说则是保证新继位的君主执掌政权的一种形式。即新即位的统治者表示接受天命之后必须“徙居处、更称号、改正朔、易服色”2。但是“其大纲、人伦、道德、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即“三纲五常”等丝毫没有改变。因此他说:“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3董仲舒的“三统”说是“改制”说的延伸。他认为夏朝是黑统商朝是白统周朝是赤统。历史是按照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循环不已。每次朝代的更替都要按照“三统”说来“改正朔、易服色”。这样虽然不断在形式上生变化但实质上即社会性质、生产方式却是永恒不变的。

神秘的认识论与性三品说董仲舒的认识论继承了孟子通过内省的途径按照“尽心”、“知性”、“知天”的模式达到“天人合一”。他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受命于天而认识的目的是了解天意。通过“内视反听”④“察身以知天”1即由内省的1 《春秋繁露·顺命》。

2 《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3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④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5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6 《春秋繁露·服制象》。

1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2 《春秋繁露·楚庄王》。

3 《春秋繁露·楚庄王》。

④ 《春秋繁露·同类相动》。

途径就能判断是非达到“知天”的目的。还必须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观察才能达到对天意、天道的了解2。在名实关系上董仲舒认为“名”要符合天意。他说:“名则圣人所天意。”3又说“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二为一。”④名并非真实事物的反映而是天意的反映。而且他还认为“名”要符合“义”与“理”5。他强调的是“名”而不是实。认识是以“名”为中心他说:“欲审是非莫如引名。”6“名”是判断是非的标准。可见董仲舒是用“名”去正“实”。显然“名”是第一性的而实是第二性的。这是孔子唯心主义的“名实”论的展。

董仲舒的认识论还认为通过祭祀能与神相沟通使之能看见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东西这样就能知道天命鬼神了⑦。因此他的认识论达到了神秘的程度。其所以如此这是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分不开的。

董仲舒的人性论异于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于荀子的性恶论而是主张性三品说。他认为人性分为“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⑧。他认为性是由天决定的是天使人性有善、有恶。“圣人之性”善“斗筲之性”恶。这两者是不可改变的⑨而“中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⑩。他认为性是天生的质朴虽可以为善但并非就是善只有“待外教然后能善”1。即人性善是通过教育的结果。他认为性好比田里的禾苗善好比谷米。禾苗长大能结出谷米而禾苗并不全都能长出谷米。善是从质朴的性中经过教育而成的而性的质朴并非完全成为善2。既然民需要教化才能善而谁来实施教化呢?当然是统治者即君王。君王是顺天之意来完成这项任务的。因此董仲舒进一步提出“顺命”、“成性”、“防欲”的主张3。这种统治方术继承了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的主张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论使之更符合统治者的利益。他着重教化并提出“防欲”比先秦思想家只讲“节欲”、“寡欲”更为深刻。

董仲舒评论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皇朝总结历史经验经历了几十年的选择而定下来的官方哲学对巩固其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董仲舒不仅是正宗神学的奠基者又是著名的经学家。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继1 《春秋繁露·郊祭》。

2 《春秋繁露·如天之为》。

3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④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5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6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⑦ 《春秋繁露·祭义》。

⑧ 《春秋繁露·实性》。

⑨ 《春秋繁露·玉杯》。

⑩ 《春秋繁露·如天之为》。

1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2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3 《汉书·董仲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