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作者:中国通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1371

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扬言要由斜谷道(由陕西汉中到郿县)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口(斜谷道的南口)。曹魏派大将军曹真率众迎战。诸葛亮率大军西攻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震动。魂明帝曹叡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诸葛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今甘肃天水南)。马谡违反诸葛亮的节度驻军山上为张郃所破以致影响整个战局。诸葛亮斩马谡取西县千余家还汉中。

这年冬诸葛亮又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围陈仓(宝鸡东)。魏派曹真迎战。诸葛亮因粮尽而还。魏部将王双率军追击被战败而亡。

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阴平(今甘肃文县西)。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迎击陈式。诸葛亮自出至建威(成县西)郭淮退走。遂克武都、阴平两郡。

建兴八年(23o)秋魏使司马懿由西城(今甘肃天水南)张郃由子午(由今西安南到宁陕东)、曹真由斜谷(郿县到褒城)出三道欲攻汉中诸葛亮待之于城固、赤阪(今陕西洋县)。因遇大雨道绝真等皆退走。这年魏延破魏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

建兴九年(231)春二月诸葛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输军粮。魏将司马懿西屯长安督将军张郃、费曜、郭淮等御之。诸葛亮破费曜、郭淮于上邽司马懿敛兵依险拒守。诸葛亮粮尽退兵。张郃来追蜀汉伏兵弓弩齐张郃中矢而死。

建兴十二年(234)春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十万由斜谷出以流马运输粮米。并进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与司马懿对峙渭南。诸葛亮每患粮不继乃分兵屯田为久驻之计。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百姓安堵。相持百余日八月亮病笃卒于军中。蜀军退。

这六次战争有两次是出祁山一次是出斜谷一次出散关一次出建威一次是魏军进攻诸葛亮在汉中拒守。六次战争中第一次第六次规模比较大。

治戎和理民陈寿评论诸葛亮称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干将略”(《诸葛亮传》)。治戎和理民是封建时代治理国家的两大纲领在和平时期是这样在战争时期也是这样。这是丞相应当尽到的职责也是有丞相才能的人才能尽到的职责。蜀汉在三国中的根基最薄取得基地的时间最晚诸葛亮能辅佐刘备父子在当时激烈复杂的斗争中与魏、吴鼎立极为不易。这种成就是跟诸葛亮治戎和理民的成果分不开的。

陈寿称誉“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饬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为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三国志·魏志·诸葛亮传》评曰)“用心平而劝戒明”是诸葛亮贯彻于军政民政的一贯作风。“刑政虽峻而无怨者”表明这位政治家的深刻的政治影响。

有关诸葛亮的事迹见于史籍者不多。就流传下来仅有的简略记载而言如建兴六年街亭失败后取西县民千余家还汉中。建兴十二年屯田渭滨耕者杂于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这都表明诸葛亮的军队是节制之师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很难做到的。

诸葛亮死后的蜀汉政局诸葛亮死后蜀国的政治先后由蒋琬、费祎掌管。蒋琬还考虑过伐魏兴复汉业。费祎就全无与魏争天下的思想了。费祎对姜维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原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三国志·蜀志·姜维传》注引《汉晋春秋》)蒋琬、费祎执政时期蜀国大体上采取了保境安民政策军事活动比较少。费祎死后姜维在蜀掌权。诸葛亮对他很赏识称他“思虑精密敏于军事心存汉室才兼于人。”费祎时姜维“负其才武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三国志·蜀志·姜维传》)。

姜维掌权后又恢复了对魏的战争。他仍是贯彻诸葛亮的军事路线重点先在争取占有陇西。姜维自以为是天水人“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同上)他数次出兵都是争夺陇西。

自后主延熙十六年(253)到延熙二十年(257)的五年之间姜维五次伐魏。延熙十九年在上卦南段谷(今甘肃天水西南)一次战争中因另一路军队误期姜维被邓艾打败战士“星散流离死者甚众众庶由是怨讟百陇以西亦骚动不宁”(《三国志·蜀志·姜维传》)。段谷败后不仅姜维的威望大减蜀国蜀军也元气大伤。

蜀汉后主刘禅是个庸材他为政四十年前期因有诸葛亮、蒋琬、费祎等辅政政治较为清明。但在费祎之后他听信宦官黄皓政治昏聩。就连大将军姜维也因害怕黄皓陷害而不敢驻在京城成都。

蜀汉晚期朝政是相当**的。公元261 年吴派使臣薛珝来蜀回国后对吴主孙休说到蜀国情况是:“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三国志·吴志·薛综传附子珝传》)姜维的抗战及其失败景元三年(262)司马师以锺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司马昭谋伐蜀朝臣多以为不可独司隶校尉锺会赞成。司马昭遂以锺会都督关中筹划伐蜀。他对朝臣们说:“自定寿春以来(指讨伐诸葛诞)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指吴、蜀)。..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6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晋书·文帝纪》)

姜维听得司马昭派锺会都督关中已经看出司马昭的诡计赶忙从沓中上书后主说:“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今陕西略阳南阳平关)、阴平桥头(今甘肃文县境)以防未然。”(《三国志·蜀志·姜维传》)后主信任宦官黄皓迷信鬼巫黄皓说王人告诉他魏决不会进攻刘禅即把姜维的奏章压下朝中群臣都被蒙在鼓里什么也不知道。

景元四年(263)魏国兵分三路大举伐蜀。西路由征西将军邓艾率领带兵三万从狄道(今甘肃临洮)向甘松、沓中进攻目的是缠住姜维使他不能从沓中回撤。中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带兵三万从祁山(今甘肃西和县北)向桥头进截断姜维的归路。东路是主力由锺会亲自率领带兵十万分从斜谷(今陕西郿县南)、骆谷(今陕西盩厔南)、子午谷(今陕西鄠县南)三道向汉中进。

这时姜维提出的御敌的方案是:“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1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悬)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三国志·蜀志·姜维传》)锺会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汉中蜀军就是按照姜维的方案作御敌的安排。这时蜀在汉中的守军有一万来人。于是撤诸外围守军分为两部分别退守汉(今陕西沔县东)、乐(今陕西城固)两城守城军不过五千人。锺会进入汉中了解了这种情况并不留在那里攻城只派两位偏将带领一部分军队把汉、乐两城包围起来自己却带领大军越过汉中向阳安关2进。魏军不伤一兵一卒不战而取下汉中。

1 《资治通鉴》卷七七甘露三年(258)引此句作“听敌入平”。胡三省注云:“谓纵敌使入平地。”意思与此《传》正相反细审形势当以《资治通鉴》为是。

2 《资治通鉴》卷262 景元三年注:“阳安关口意即阳平关也。”

姜维在沓中听得魏军主力已到汉中的消息急忙从沓中向汉中转移。

后面邓艾跟踪紧追不放。姜维到了桥头(今甘肃文县东南)桥头大道已被魏将诸葛绪占领。姜维假装要从诸葛绪军的北面过境靠着地熟、人熟、情报快在诸葛绪撤兵向北去堵截的时候他却折回头以快行军通过了桥头等到诸葛绪再回到桥头的时候姜维领兵刚刚过去。

姜维走到阴平锺会已经攻下阳安关口正向白水关(今四川广元西北)进军。姜维急忙会合由成都开来的廖化、张翼率领的援军一同退守剑阁(今四川剑阁)。

剑阁有大、小两座剑山相隔三十里群山相连形势绝险。姜维守住剑阁锺会屡攻不下。后方遥远粮运困难军队给养大成问题。锺会一筹莫展打算退兵。

邓艾进兵到阴平(今甘肃文县)听得锺会被姜维阻止在剑阁正欲退兵急忙写信给司马昭报告军情:大军已深入蜀境功告垂成千万不能撤退。他认为从阴平走山路向南出剑阁西面一百多里可以袭击涪(今四川绵阳)。涪在剑阁后面离成都不过三百里是成都的门户。如果军队到涪姜维势必撤兵来救这样锺会的大军就能不战而取剑阁如果姜维不来援救涪守军势弱必然容易攻下。邓艾信送出后不待司马昭的回示就照信上所说的计划自阴平向南进军了。

邓艾所走的这条路实在艰险。山高谷深七百里地很少人烟。邓艾一路凿山开路。遇到险要之处兵上们便攀着树枝缘着悬崖一个拉着一个的前进。

邓艾就这样翻山越岭来到江油(今四川江油)驻守在江油的蜀军大吃一惊便向邓艾投降了。邓艾由江油进一步迫进涪。

蜀汉军驻涪的主将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他没有乘邓艾远来疲惫还没有站住脚步的时候向邓艾进攻。他的部将黄崇再三向他建议诸葛瞻不肯接受。邓艾进攻了他的人马都是处在不进就死的处境攻势非常勇猛。诸葛瞻被迫退守绵竹。邓艾派人去劝他投降说:“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附子瞻传》)瞻大怒立斩来使。邓艾攻入绵竹诸葛瞻和黄崇都死在战场上。他的儿子诸葛尚听得父亲战死说:父子为国家大臣没能早杀黄皓致使国破家亡有何脸面活下去。也力战而死。

邓艾进军到雒(今四川广汉)离成都只有八十里。后主招来群臣会议。有的主张到南中去有的主张到东吴去。光禄大夫谯周劝后主投降。后主犹豫了半天最后也就听了谯周的话向邓艾投降了。只有后主的一个儿子北地王刘谌很有点烈性和气节。他愤慨地对后主说:如理穷力屈祸败将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于地下奈仍屈辱投降!后主不听。刘谌觉得大势已去无力挽回便带着妻子到他祖父刘备庙里大哭一场先杀妻儿然后自杀。

后主投降以后又命姜维向锺会投降。蜀汉的兵士听得要向敌人投降都气得拔刀砍石头。

有的史书记载称蜀亡时有二十八万户男女九十四万口将士十万二千人吏四万人(参看《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注引王隐《蜀记》)。

第六节孙吴对江南的开。孙吴的灭亡赤壁之战后孙权占有江东又占有荆州一部分江南广大疆域都在他控制之下。自公元2oo 年孙策死孙权代他领兵到公元252 年孙权死孙权统治江南前后达五十二年。这五十多年基本上是江南的开时期。东汉末年先有镇压黄巾起义后有军阀混战北方遭受破坏人民大批南逃避乱对于江南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经济的开是有帮助的。

征山越、蛮族和夷族孙吴能在江南立国就是以前代江南地区的不断开为条件。孙权时期江南的开主要仍在长江沿岸和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带岭南珠江流域也在逐步兴起而广大内地仍是地广人稀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这时期在东南内部地区居住的是越族。因为他们居住的地区多是山地历史上就称他们为山越这与秦汉之际东越、闽越、南越的得名是一样的。实际上他们都是越族。除去居住平原地区的已经汉化外大部分山越人仍很落后。他们居山谷幽邃之地“未尝入城邑对长吏”(《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自然也不服役纳租。

山越人口众多地区广大。他们居住地区又靠近孙权统治地区中心的吴郡、会稽、建业等地对孙权政权的巩固和稳定有相当大的威胁1。孙吴统治阶层不得不考虑如何征服山越使他们成为东吴的兵源和财源变有害因素为有利因素。

孙吴与山越人的战争从孙策时即已开始一直到孙皓时止几十年中连续不断几乎与吴国的统治相始终。其中次数多规模大的征讨战争多在孙权时期。每次征讨之后就把降服的山越人中强壮的收编为士兵赢弱的划归郡县。公元234—237 年诸葛恪征讨丹阳郡山越一次就得兵四万人(《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据《吴志》各传中所载诸将征讨山越所得士兵人数加起来已不下十三四万。1吴亡时吴国士兵人数大约有二十多万其中山越人约在半数以上。

居住在荆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蛮族交州地区的被称为夷。孙吴对蛮、夷人也有过不少征讨。黄龙三年(231)孙权以潘濬率众五万讨武陵蛮“斩获生盖以万数”(《三国志·吴志·潘濬传》)。赤乌十一年(248)交阯九真夷攻没县邑。孙权以6胤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胤入南界务崇招纳。“贼帅百余人民五万余家深幽不羁莫不稽颡交域清泰。”(《三国志·吴志·6胤传》)

孙吴征服山越、蛮、夷等族后一方面是把他们征出来作战士和划归郡县作编户耕田种地一方面也逐步在他们原来居住的地区设置郡县。江南荆、扬、交、广地区东汉时有二十个郡和二百六十五个县。2东吴时期由1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励。”《三国志·吴志·贺全吕周锺离传》:“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这些记载说明山越对孙氏政权的威胁。1 参看何兹全:《东吴兵制》见《中国史研究》1984 年第3 期。

2 此据《续汉书·郡国志》。无广州在交州内。

于分置和增置已增为四十三个郡和三百一十三个县。3通常情况下郡县数目的增加多是由于经济展和人口增加。而东吴时期江南郡县数的增加除这种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山越、蛮、夷族居住地区被开辟而增设了郡县。

农田水利的展东吴政权注意兴修水利。农田灌溉面积的扩大使江南耕地面积扩大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农业经济的展在长江下游三吴地区最为显著。为了增加农业生产解决军粮问题东吴与曹魏一样也注重屯田。吴的屯田也有军屯和民屯之分。征服山越、蛮、夷所取得的民户一部分成为郡县编户一部分也用来屯田。管理屯田的官称为典农校尉和典农都尉这和曹魏管理民屯的农官名称是一样的。他们也同样不受郡县的管辖。1典农校尉地位等于郡守都尉等于县令长。屯田的规模都是相当大的。在皖城的屯田有稻田四千余顷。2江北的屯田有屯田兵数千家3。诸葛恪在庐江皖口屯田屯田兵有万人④。毗陵屯田有男女各数万口5。这些规模大的屯田都是军屯。民屯人数也不少。永安六年(263)“丞相(濮阳)兴建取屯田万人以为兵。”(《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既然说是“取屯田万人以为兵”这些屯田人原不是兵这是很清楚的。而且从屯田人中抽出一万人大约不会影响屯田的耕作这也说明孙吴民屯中的劳动人数是多的。

民屯中的屯田者不服兵役。军屯中的佃兵平时耕田种地疆场有事则参加战斗。《三国志·吴志·6凯传》载6凯谏孙皓的话:“先帝战士不给他役使春唯知农秋唯收稻江渚有事责其死效。”可知孙皓以前屯田兵是平时耕田种地有战争就参加战斗。这与曹魏的军屯大体也是一样的。

孙氏在江东建国靠的是江北豪族和江东豪族的支持。为了对豪族进行报答曹魏晚期出现的给客制度在孙权早期就出现了。建安十九年(214)孙权取皖城以吕蒙为“庐江太守所得人马皆分与之。别赐寻阳屯田六百人官属三十人”(《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建安二十四年蒋钦死孙权“以芜湖民二百户田二百顷给钦妻子”(《三国志·吴志·蒋钦传》)。建安二十年陈武从孙权征合肥战死。“权命以其爱妾殉葬复客二百家”(《三国志·吴志·陈武传》注引《江表传》)。

3 参看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三国志·吴志·孙皓传》注引《晋阳秋》作“县三百一十三”。

1 《宋书·州郡志》:“溧阳令汉旧县。吴者为屯田。”“湖熟令汉旧县。吴者为典农都尉。”“晋陵太守吴时分吴郡无锡以西为毗陵典农校尉”。《三国志·吴志·6逊传》:“年二十一..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这些记录说明吴的屯田与魏一样也是独立于郡县之外不受郡县守令管辖的。

2 见《晋书·王浑传》。

3 《三国志·魏志·满宠传》:“青龙三年(235)春(权)遣兵数千客佃于江北。”④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恪自领万人。..拜恪威北将军封都乡侯。恪乞率众佃庐江、皖口。”5 《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注引《吴书》:“赤乌中诸将出部伍新都都尉陈表吴郡都尉顾承各率所领人会佃毗陵男女各数万口。”

孙权前期内外形势动荡他依靠江北、江东豪族为他维持局面所以这时期孙吴统治阶级内部君臣之间是比较团结的。孙权后期情况变化了。本来吴和蜀的立国情势就有所不同蜀的理想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出师表》)。孙吴则满足于划江自守的偏安局面。诸葛亮生前曾几次北伐吴则很少主动向魏大规模进攻。西晋的傅玄说孙权“兵不妄动故战少败而江南安”(《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注引《傅子》)。到孙权后期三国鼎峙局面已大体稳定下来孙权年事已长为子孙皇位计的思想逐渐突出他与将相大臣间的矛盾也就逐渐出现了。陈寿评论他“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评曰)。他信任宦官左右下人嫌疑大臣。后来孙皓猜疑大臣果于杀害不过是孙权晚年事态的展而已。

与夷洲的交通孙权时期有一件大事这就是与夷洲的交通。夷洲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台湾。当时夷洲居民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临海水土志》载:“夷洲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华木不死四角是山众山夷所居。..此夷各号为王分画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髠头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居室种荆为蕃障。土地肥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舅姑子妇男女卧息共一大床。交会之时各不相避。能作细布亦作斑文布。..其地并出铜铁唯用鹿觡矛以战斗耳。磨砺青石以作矢镞刀斧镮贯珠珰。”(见《太平御览》卷78o 引)从用鹿觡矛石镞刀斧看当时夷洲居民还处在石器时代或已到晚期。从种荆为蕃障看当时掠夺战争尚不严重。国家往往是在城邑、掠夺战争之后出现的。夷洲居民当时还没有城邑也还没有国家组织。

黄龙二年(23o)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亶洲不知今何地可能是琉球。孙权使万人至夷洲可能事先对夷洲已有很多的了解。不然他不会进行这样大规模的海上活动。

夷洲以外北到辽东半岛南到南洋诸国都曾有吴的使臣和商人活动。魏明帝曾诏辽东提到孙权“复远遣船越渡大海多持货物狂诱边民”(《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注引《魏略》)。吴与南海各地的海上来往和贸易也比前代有所展。吴的使臣曾多次泛海南出。交州刺史派康泰、朱应出使南海各国“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梁书·海南诸国传》序)。回国后康泰著《外国传》朱应著《扶南导物志》。大秦的商人经南海来到吴的建业。大和尚康僧会也是从海上到达吴都建业的。

孙皓与吴的灭亡司马昭灭蜀之后本来打算休息三年就去灭吴。但灭蜀后的第二年司马昭就死了。司马昭死后不到半年儿子司马炎即受魏禅为帝改元泰始元年(265)西晋开始。又过了十五年晋才伐吴。

吴国最后一个统治者是孙权的孙子孙皓。其人既残暴多忌讳又荒淫好酒色还使用一些酷刑来杀人。但这个人却有点聪明也有才干与蜀后主刘禅不一样。

吴的租税徭役很重。孙权时大臣张昭、6逊曾上疏希望能减轻赋税。但孙权认为:三国分立常要打仗租税徭役不得不重。到孙皓时虽然不打仗了但修造宫殿穷极技巧功役费用以亿万计。人民服役不胜其苦。后宫的宫女已有数千人还年年要挑选。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领荆州牧6凯曾上疏:“臣闻国无三年之储谓之非国而今无一年之畜。诸公卿位处人上禄延子孙曾无致命之节匡救之术苟进小利于君以求容媚茶毒百姓不为君计。自孙弘造义兵以来耕种既废所在无复输入而分一家父子异役廪食日张畜积日耗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莫之恤也。民力困穷鬻卖儿子调赋相仍日以疲极。所在长吏不加隐括加有监官既不爱民务行威势所在骚扰更为烦苛民苦二端财力再耗此为无益而有损也。”(《三国志·吴志·6凯传》)贺邵也上疏“自登位以来法禁转苛赋调益繁:中宫内竖分布州郡横兴事役竞造奸利;百姓罹杼轴之困黎民罢无已之求老幼饥寒家户菜色而所在长吏迫畏罪负严法峻刑苦民求办。是以人力不堪家户离散呼嗟之声感伤和气。又江边戍兵远当以拓土广境近当以守界备难..而征赋调烟至云集衣不全裋褐食不赡朝夕出当锋镝之难入抱无聊之感。是以父子相弃叛者成行。”(《三国志·吴志·贺邵传》)可是孙皓对于6凯、贺邵的上疏却恨之入骨贺邵因此被杀。

百姓受不了孙皓的压迫剥削就起来反抗。施但领导的起义有一万多人参加直攻打到离建业三十里的地方。交州、广州的人民也起来反对他斗争了好多年。

孙皓的荒淫暴虐使吴国上下离心伐吴的条陈就时时在晋朝廷上提出来。大臣对伐不伐吴分成两派。一派以羊祜等为主张伐吴。一派以贾充为坚决反对伐吴。晋武帝是个平庸募断的人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咸宁五年(279)晋益州刺史王濬上疏:“孙皓荒淫凶逆宜征伐。若一旦皓死更立贤王则强敌也。愿陛下勿失事机。”(《资治通鉴》卷八十)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杜预也上疏:“凡事当以利害相校今此举之利十有**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疏到之时武帝正与张华围棋。张华也说:“吴主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愿勿以为疑。”(《资治通鉴》卷八十)武帝这才下了伐吴的决心。

这年冬十一月晋大举伐吴沿长江上下六路出兵。一路由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率领出涂中(今安徽滁县)一路由安东将军王浑率领出江西(今安徽和县一带)一路由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今湖北鄂城)一路由平西将军胡奋率领出夏口(今湖北汉口)一路由镇南大将军杜预率领出江陵(今湖北江陵)最西一路由龙骧将军王濬率领从蜀顺江而下。六路大军共二十多万。但总领六路大军的却是始终反对伐吴最力的贾充。

在六路大军中王濬一路作战最勇猛。吴军曾在西陵(今湖北宜昌)以西吴晋两国交界处用铁索和铁锥把长江的水底、水面都封锁起来。王濬到后破除了障碍顺江而下。加上江陵、夏口、武昌诸路大军的胜利晋军很快就到达建业孙皓只得投降。孙吴的灭亡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历史。吴亡时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见《三国志·吴志·孙皓传》注引《晋阳秋》)。差不多比蜀多一倍。附:三国世系表第二章西晋的短暂统一和东晋十六国的混乱第一节太康时期的小康局面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展晋武帝在位的二十五年是西晋皇朝相对安定时期。这期间从太康元年(28o)到十年(289)是西晋比较繁荣的时期保持了一个小康的局面。平吴以前晋就重视农业的恢复和展。据《晋书·食货志》载:“是时江南未平朝廷励精干稼穑。”泰始二年(266)武帝诏:“今者省徭务本并力垦殖欲全农功益登耕者益劝”。汲郡太守王宏勤恤百姓导化有方督劝开荒五千余顷。当时正遇上荒年他郡皆闹饥荒而汲郡独无匮乏。于是武帝特下诏书褒扬赐谷千斛。十年光禄勋夏侯请求修新渠、富寿、游陂三渠凡溉田千五万顷。咸宁元年诏:“今以邺奚官奴婢著新城代田兵种稻。奴婢各五十人为一屯屯置司马使皆如屯田法。”西晋朝廷采取措施从垦荒、兴修水利、增加农业劳动力和加强监督等方面来鼓励农业生产。

三国时期的屯田制在变乱时可以受到欢迎在社会相对稳定时就不能适应农民小私有的要求了。司马昭在魏陈留王咸熙元年(公元264 年)就“罢屯田官以均政役。诸典农皆为太守都尉皆为令长”(《三国志·魏志·陈留王纪》)。大约这次政令未能得到贯彻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又“罢农官为郡县”(《晋书·武帝纪》)。废除屯田制可能有多种原因如避免官吏侵占等。但把在军法部勒下进行生产的屯田人变为郡县管理下的编户小农后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会更高更能增加生产使政府能得到更多的收益这应是主要原因。

西晋统一后即于太康元年(28o)颁布户调式同时还颁布了占田法和课田法。占田、课田法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晋书·食货志》)。占田和课田的关系如何?“其外”两字如何解释?问题和争论都很多详见本卷典志篇。这里只指出一点:占田、课田制下的农民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他们的粮食除缴纳田租外都归他自己所有因而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是高的。太康时期的小康局面虽只有十来年但仍是人民可以相当安居的历史时期。《晋书·食货志》称:“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成安其业而乐其事。”干宝《晋纪·总论》就这样描述:“牛马被野余粮委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者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这些虽是不无溢美之言但也不能全是杜撰。

太康年间人口增加很显著。史书记载太康元年(公元28o 年)全国有“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晋书·地理志》)。占田、课田法颁布后的第三年即太康三年(公元282 年)国家“户有三百七十七万”(《三国志·魏志·陈郡传》注引《晋太康三年地记》)。这当是国家户籍上人口数的增加与人口的实际增加数当有距离。但总的说来这时期的人口增加是令人注目的。

对世家地主的优遇汉末三国时是世家和豪族势力的扩张时期。曹魏后期大约是在司马氏主政以后朝廷正式肯定世家地主的特权其中也包含了特权的新的形式。这实际上是特权的扩张。《晋书·王恂传》载:“魏氏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自后小人惮役多乐为之贵势之门动有百数。又太原诸部亦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租牛客户是给自公卿以下的人即世家地主。以匈奴胡人为田客的太原诸部就不只限于世家其中当也有地方上的豪族。

太康元年平吴之后晋廷在公布户调式和民丁占田、课田的同时还公布了官品占田和荫人以为佃户、衣食客的制度。法令规定: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贵贱占田。第一品可以占五十顷。以下每低一品递减五顷。至第九品得占田十顷。又各以品之高低荫其亲属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也都有这种特权。特权扩大到士人子孙这是秦汉时世家地主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儒宗这一等级的延伸。史家对魏晋以后的这类地主称作世族又称作“士族”是有原因的。同时也不可忘记无论是称世族或士族在其内部自有品级或等级的不同。史家所谓门阀应指其中较高的品级或等级而言。官吏按品级还可荫庇衣食客和佃户。官至六品以上得荫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得荫二人九品一人。第一品、二品得荫庇佃户五十户第三品十户以下递减到第九品一户(参看《晋书·食货志》)。

世族地主的占田数额是远远过劳动人民的。即使第九品还可以占田十顷过劳动人民占田七十亩的十四倍以上。

曹魏给公卿以下的租牛客户“数各有差”但具体的规定没有传下来。晋武帝太康元年关于依品高低荫人以为衣食客佃客的规定是我们所知道这方面的最早纪录。

曹魏时制定的九品官人之法西晋时已完全成为世族地主独占高级官位的手段。这时世族地主的政治特权早已形成九品中正制更加巩固了世家地主的特权。晋人刘毅在上疏武帝时指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和“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昆弟也”(《晋书·刘毅传》)。

朝廷规定世族地主占田和荫庇人口是对既成事实作合法化的承认。承认中自然也有限制的意思如官品荫庇法中规定第一品第二品“佃客无过五十户”(《晋书·食货志》)就是限制。但事实上限制是不起作用的。太康年间即占田法颁布之后李重上疏1反对限制奴婢数额时就指出:“诸侯之轨既减而井田之制未复则王者之法不得制人之私也。人之田宅既无定限则奴婢不宜偏制其数。惧徒为之法实碎而难检。”(《晋书·李重传》)这说明朝廷对品官占田虽有明文限制但事实上世族地主的特权是没有限制的。举例来说如王戎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晋书·玉戎传》)。石崇水碓三十余区仓头八百亲人其他珍宝货贿田宅称是(《晋书·石崇传》)。

晋对世族地主的这些措施无疑给他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更多的优遇这有利于统治阶层在一定程度上的调和。但世族地主之无限制的特权助长1 据唐长孺先生说见《西晋田制试释》刊《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第45—46 页。了他们在生活上和政治上的腐化也使太康年间的小康局面好景不长。

第二节多种矛盾的交织和西晋的灭亡宗室诸侯王权力之重魏晋间帝位的更替是通过宫廷政变来实现的。晋武帝认为要防止这种事变的重演就必须培植皇族在地方上的势力使其成为维护朝廷的可靠力量。因此武帝在泰始元年即位后就大封宗室1。以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晋书·地理志上》)。

晋继承了两汉的封国制有王、侯两级。因有西周五等爵制的传说又定了五等爵。在魏陈留王咸熙元年(公元264 年)五月庚中复设“五等爵”(《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纪》)。总的说来晋“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封”又“有开国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伯、子、男及乡亭、关内、关外等侯之爵”(《通典·职官典·历代王侯封爵》)。

西晋初年大封同姓王有二十七王之多。比起西汉初年所封的王来西晋诸王的封地还不能跨州连郡而且西晋的诸侯王也是“徒享封土而不治吏民”的。封邑民户的户调田租也不都归王侯所有他们享有的只是户调的三分之一(绢一匹)和田租的二分之一(二斛)。西晋诸侯王的势力主要来自他们的职务。西晋的诸侯王多担任一方面的都督诸军事和地方刺史。如汝南王亮武帝时为大都督督豫州诸军事镇许昌;楚王玮太康末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将军;赵王伦元康初迁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关中;齐王冏是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许昌;成都王颖;惠帝时为镇北大将军镇邺;河间王颙为平西将军镇关中。还有任职朝廷的如东海王越和长沙王颙。

地方都督都是由皇帝任命的。建立都督制的目的也是为了巩固皇权捍卫统一。但都督坐镇一方手握一方军政大权可以成为维护皇权的力量也可以成为地方割据的势力。晋因惩魏氏孤立之敝而建立的宗室诸侯王的特权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度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展宗室诸侯王恰好成为分割皇权的势力以致出现了八王之乱。

贾后专政和八王之乱公元29o 年晋武帝死子惠帝即位。惠帝是一个近乎白痴的庸人而皇后贾后却怀有政治野心并手段毒辣。晋武帝时外戚贾氏和杨氏都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武帝死后外戚杨骏和杨太后父女合谋掌握了朝廷大权。惠帝无康元年(291)贾后联络楚王司马玮杀了杨峻及其家属和党羽数千人命汝南王司马亮与太保卫瓘共录尚书事以辅政;楚王司马玮为卫将军领北军中侯。北军是守卫京城的禁军是军队的精锐和骨干。

不久贾后又以惠帝的手诏责楚王玮擅杀大臣杀楚王玮。至此朝廷权力都落在贾后手里。贾后以贾模为散骑常侍加侍中;中书监张华、裴

为侍中;安南将军裴楷为中书令加侍中;与右朴射王戎并管机要。在这1 《资治通鉴》卷七九泰始元年:“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个政权的核心人物中、贾模、裴 等是贾后的亲党张华是个撑门面的人物。张华和贾模裴頠同心辅政从惠帝元康元年(291)到元康九年间在政治上维持着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司马光的评论称当时“虽 王在上而朝野安静华等之功也”(《资治通鉴》卷八二元康元年)。

惠帝的太子司马伷幼年聪明为武帝所喜爱。长而刚猛又渐为贾后所畏忌。贾后的亲党伯将来太子继位后对他们不利便劝贾后废太子为庶人接着又杀害了他。

太子遹死后赵王伦在他的心腹孙秀的谋划下宣称为太子报仇起兵杀贾后及张华、裴頠等。不久赵王伦自立为帝。

与此同时齐王冏、河间王颙、成都王颖并拥强兵各据一方。齐王冏的父亲齐王攸和晋武帝都是司马昭的儿子后齐王攸出为司马师的继嗣。司马师死司马昭继兄执政。司马昭常说:“天下是司马师打的天下也应由司马攸继承。”司马攸才出武帝之右且为众望所归也差一点代替武帝为嗣君因而齐王冏原有作皇帝的可能。赵王伦称帝时齐王冏出镇许昌。他得到河间王颙和成都王颖的支持联合进兵洛阳。加之赵王伦的亲信王舆在洛阳起兵反伦。齐王冏内外结合大败伦兵杀伦和孙秀迎惠帝夏位齐王冏辅政。

惠帝无子按亲疏顺序应由成都王颖为皇太弟。齐王冏贪恋权位立了惠帝一个侄子司马覃为皇太子引起成都王颖的不满。河间王颙在联合讨伐赵王伦以前曾支持过赵王伦。对此齐王冏是心怀不满的河间王颙也因而内不自安。

齐王冏辅政后骄恣专横擅杀朝臣不听劝谏。河间王颙推尊成都王颖为起兵讨冏。骠骑将军长沙王乂起兵为内应兵攻冏。冏败被杀。成都王颖居邺遥执朝政。长沙王乂虽在朝廷事无大小皆去邺征询成都王颖的意旨。这局面是维持不久的。长沙王乂与河间王颙、成都王颖间嫌隙渐生。颙、颖联合起兵讨乂。长沙王乂史称其“开朗果断才力绝人虚心下士甚有名誉”(《晋书·长沙王乂传》)。及二王来攻乂率兵应战。战久粮乏洛阳城中大饥将士虽然疲敝但上下同志皆愿为乂效死。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乂围洛阳日亟洛阳城中“公私穷蹙米石万钱”(《晋书惠帝纪》)。情况困难洛阳城内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裂。东海王越密与殿中诸将联合捕乂送全塘城为颙部将所杀。

成都王颖入洛阳复还镇邺。惠帝诏以颖为丞相东海王越守尚书令。

不久又以颖为皇太弟都督中外诸军事任丞相如故。

司马颖僭侈日甚大失众望。东海王越奉惠帝诏亲征颖为颖所败逃归东海。司马颖俘惠帝到邺河间王乂部将张方入洛阳。

幽州刺史王浚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同起兵讨颖连破颖军。邺中大震。司马颖仓惶挟惠帝去洛阳。张方迎惠帝入洛阳拥兵擅政。因连年兵燹洛阳残破。张方又拥惠帝和司马颖去长安。这时朝政大权自然又转入河间王颙手中。司马伷废成都王颖另立豫章王炽为皇太弟。

惠帝永兴二年(3o5)东海王越以迎惠帝为名起兵讨河间王颙。次年颙败越迎惠帝还洛阳。成都王颖北渡河为人所杀。河间王乂后来在应征诏赴洛阳途中为人所杀。公元3o6 年惠帝中毒死皇太弟炽立是为怀帝朝政大权落入东海王越之手。

从汝南王亮到东海王越一共有八个王参加混战中间还夹着一个贾后。这是西晋历史上的贾后专政和八王之乱。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

汉族流民和内迁各族人民的反晋在八王混战期间各地水利失修吏治混乱。正在这时天灾也连年流行各地大量人口的流亡也开始了。

据史书记载这时期关中人口有十余万流入汉川(《晋书·李特载记》)。河东、平阳、弘农、上党诸郡人民流入颍川、汝南、南阳、河南的有数万家(《晋书·王弥传》)。益州流民流入荆、湘的也有数万家(《晋书·杜弢传》)。刘琨上疏陈述他在并州目睹人民流亡的情况:“臣自涉州疆目睹困乏流民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幼不绝于路。”(《晋书·刘琨传》)流民到新的地方生活的困难是可以想见的。当地官府和地主阶级给他们的不是帮助和同情而是歧视和欺压。如关中流民在四川遇到的是官吏的贪暴官吏们甚至想“杀流人领取其资货”(《晋书·李特载记》)。巴蜀流民在荆、湘为旧百姓之所侵苦(《晋书·杜弢传》)。流民没有活路便起而暴动。

内迁各民族在北方以匈奴人为最多。建安年间曹操分匈奴人为五部部立其中贵者为帅选汉人为司马来监督。魏末改帅为都尉。左部都尉所领有万余落居太原故该氏县;右部都尉六千余落居祁县;南部都尉三千余落居蒲子县;北部都尉四千余落居新兴县中部都尉六千余落居太陵县。晋武帝时塞外匈奴地区大水二万余落徒使居河西故宜阳城下。于是平阳、西河、太原、新兴、上党、乐平诸郡(今山西省境)到处都有匈奴人。

散居在西方边境各郡的是氐和羌。魏晋时期他们可能还有部落组织。

《魏略·西戎传》记述:“今虽都统于郡国然故自有王侯在其虚落间。”(《三国志·魏志》卷3o 注引)散居在关中的氐、羌各族人口数量是相当多的。据西晋江统估计:“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户口戎狄居半。”(《晋书·江统传》)

这些与汉人杂居的各少数民族人民往往受汉族官吏和地方权贵的欺辱。曹魏后期太原一带的汉人地主常以匈奴人为田客多者数千人。他们还买匈奴人为奴婢。魏齐王芳正始年间陈泰为并州刺史、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京邑贵人多寄宝货请陈泰代买奴婢。更有甚者竞公开掠卖并州胡人。匈奴右贤王刘宣愤恨他说:“自汉亡以来魏晋代兴。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复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又说:“晋为无道奴隶御我。”(《晋书·刘元海载记》)

惠帝永宁元年(3o1)李特在益州领导流民暴动后来李特的势力展为一个独立的政权建立了大成国后又改称“汉”史称“成汉”。李特的暴动是流民暴动的开始。接着暴动就不断生。主要的暴动有王弥在青、徐等地的暴动张昌在江、汉间的暴动王如在豫、荆的暴动杜弢在荆、湘的暴动。在暴动的流民队伍中也有当地人民参加。

在流民和各地人民起来反抗晋的统治的同时以匈奴人为主的内迁各族的反晋活动也在酝酿。

秦汉以来在西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有相当数量的人口内迁。他们一方面受郡县管辖一方面仍保存着他们的部落组织。汉族官吏权贵对于各族人民遭受屈辱、压迫的愤怨是知道的。阮种对晋武帝反映过:“丑虏内居与百姓杂处。..受方任者又非其材或以狙诈侵侮边夷或干赏啗利妄加讨戮。”(《晋书·阮种传》)惠帝时江统作《徙戎论》也指出:“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晋书·江统传》)他们看到民族压迫的严重性从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却是要把各族内迁人口迁回他们的原地。平吴之后侍御史郭钦上疏:宜及平吴之威“渐徙平阳、弘农、魏郡、京兆、上党杂胡峻四夷出入之防”(《晋书·匈奴传》)。江统《徙戎论》也提出同样主张。当然这种主张反映了他们对少数民族的歧视事实上也是办不到的。内迁民族忍无可忍最后只有反抗晋朝统治的一途。

匈奴人刘渊最先起兵反晋。他是匈奴的贵族。王浚、司马腾讨成都王颖时颖以刘渊为北单于参丞相军事匈奴人抗浚、腾军。刘渊遂起兵。旬日之间有众五万人。公元3o4 年刘渊即汉王位于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北)。刘渊就认为:“帝王岂其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所授耳。..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及不亦可乎?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晋书·刘元海载记》)刘渊称自己为汉王是表明他是接续汉朝的帝统要与晋争天下。刘渊在河北没有遇到有力的抵抗很快就占领了并州(今山西省中部和南部)一带地方。

刘渊起兵后在东方起事的还有羯人石勒。

石勒是上党羯人。羯是附属于匈奴的一支。羯人高鼻深目多须显然与匈奴不同族。石勒的父祖都是部落小帅。他幼时作过商贩作过田客。惠帝末年并州荒歉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掠取胡人“两胡一枷”卖到山东作奴隶换取军粮。石勒年二十余也被卖到茌平(今山东茌平南)师懽家为奴从事耕种。后来师懽放免他作田客。

石勒是与牧人魏郡汲桑共同起兵的。他们最初的基本部卒是牧人他们率“牧人乘苑马数百骑“投奔在赵魏(今河北、河南)的公师藩。公师藩为濮阳太守苟晞所杀石勒和汲桑亡伏苑中。汲桑“以勒为伏夜牙门帅牧人劫掠郡县系囚招纳山泽亡命”(《晋书·石勒载记》)。

刘渊的起兵本是阶级斗争的性质是被降为田客、奴隶的已经汉化了的内迁的匈奴人民对晋统治者的反抗。由于参加者大多是匈奴人也就带有民族斗争的色彩。这种色彩是在后来匈奴贵族对汉族人民越来越采取一些报复手段时才浓厚起来的。

石勒的起事在初期更加鲜明地表现出阶级斗争的性质。石勒起事的地点是远离羯族的居住区的。石勒本人是田容奴隶与他一起起事的是牧人、郡县系囚、山泽亡命这些都是汉族劳动人民和受压迫的汉人。

怀帝永嘉三年(3o9)刘渊派儿子刘聪两次进攻洛阳。永嘉四年刘渊死刘聪继位。这时洛阳周围地区或遭破坏或为刘聪、石勒占领洛阳饥困日甚。掌权的东海王越眼看洛阳难守遂以出讨石勒为名率领仅有的一些军队和满朝文武公卿离开洛阳东屯项。永嘉五年三月司马越病死。石勒率骑追司马越军在苦县宁平城(今安徽鹿南郸城东)大败晋兵“从骑围而射之将士十余万人相践如山无一人得免者”(《资治通鉴》卷八七晋怀帝永嘉五年)。同年五月刘聪攻陷洛阳晋王公百官及百姓死者三万多人。怀帝被虏到平阳。

怀帝被虏后晋人立憨帝于长安。当时“长安城中户不盈百墙宇颓毁蒿棘成林朝廷无车马章服唯桑版署号而已”(《晋书·愍帝纪》)。经过五年艰苦战斗公元316 年刘聪遣刘曜攻长安愍帝出降。晋朝在北方的政权垮台西晋亡。怀、愍两帝在平阳受尽侮辱最后都为刘聪所杀。第三节十六国中最早建立的政权和晋在东南的偏安旧史中有“五胡十六国”之说。五胡即指匈奴、鲜卑、氐、羌、羯。

十六国成汉和匈奴人刘氏所建立的汉(史称前赵)是十六国中最早建立的割据政权;继而有后赵、前燕、前秦、前凉;再后有后燕、南燕、北燕有后秦、西秦、夏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另有西燕和冉魏一般不算入十六国之内。十六国的创立者并非都是胡人他们统治下的人民总的说来也还是以汉人居多。

西晋灭亡后司马氏的政权东移偏安于东南史称东晋。东晋的统治几乎是与十六国相始终的。

成汉的建立成汉的建立可以上溯到李特为流民所推重的过程但李特时尚未建国。公元36 年李特的儿子李雄称帝国号大成。3o8 年李特侄李寿改国号为汉。史家把两个国号合起来习称为“成汉”。

在西晋晚年略阳、天水等地人民向巴蜀地区流徒大姓李氏、任氏、阎氏、赵氏、何氏、杨氏、上官氏、费氏成了流民的领袖。李氏就是略阳巴族人李特、李庠兄弟。史称流徒之中“道路有疾病穷乏者特兄弟常营护振救之由是得众”(《资治通鉴》卷八十二晋惠帝元康八年)。

西晋益州刺史赵廞见中原多事遂怀有割据巴蜀的野心。他想利用十余万流民的力量来和西晋朝廷抗衡就拉拢李庠等使招流民中的壮勇至万余人“以断北道(入蜀之道)”。西晋任命耿滕为益州刺史来替代赵廞。廞在耿滕到达成都之后集兵杀膝自称大将军、益州牧。廞又猜忌李庠“饶勇得众心”借故杀李庠及庠子侄十余人。李特及弟李流将兵在外团聚流民七千余人进攻成都廞战败逃亡为其部下所杀。

赵廞既死晋廷任命罗尚为益州刺史率兵万余入蜀。晋廷并限期迫令流民返回秦、雍故里。时“流人布在梁、益、为人傭”“随谷庸赁一室五分复值雨潦”“年谷未登流人无以为行资”。“及闻州郡逼遣人人愁怨不知所为”。同时广汉太守辛冉贪暴成性他除了限期催促流民上路外还“欲杀流民领取其资货”。在这样情势下流民遂起而反抗。李特屡为流民向益州当局请求放宽遣返期限因此为流民所感戴。公元3o1年李特在绵竹(今四川德阳县北)结大营收容流民。流人既不乐移咸往归特旬月间众过二万。李流亦聚众数千(参看《晋书·李特载记》和《华阳国志·大同志》)。

李特分其众为两营李特自居北营弟李流居东营。他派阎式去见益州刺史罗尚再一次请求放宽遣返回乡的期限。罗尚正在集结军队准备进攻流民所以假意应允。阎式知道罗尚欺骗他便说:“弱而不可轻者百姓也。今促之不以理众怒难犯恐为祸不浅!”阎式回去不久罗尚果然调动步骑三万来袭击李特大营。李特率军反击官军大败。于是众推李特为主成立政权自称行镇北大将军后又改称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大将军、大都督。署置官吏进兵广汉。据《晋书·李特载记》称:“时罗尚贪残为百姓患而特与蜀人约法三章施舍振贷礼贤拔滞军政肃然。百姓为之谣曰:‘李特尚可罗尚杀我!’”可见在益州的人民看来李特的一些措施比西晋政权要好得多。巴蜀的土著地主虽然也己结成坞堡但是军事力量薄弱不得不与李特假意周旋。及至李特屡败官军攻入成都小城罗尚退守成都大城时特因军中粮少乃分出部分群众至成都外围诸坞堡就食。李特弟李流曾向李特建议:“诸坞新附人心未固宜质其大姓子弟聚兵自守以备不虞”(《资治通鉴》卷八十五晋惠帝太安二年)。并写信给李特的司马上官惇告诫“纳降如受敌不可易也!”这些意见没有引起李特的重视。罗尚密约诸坞堡的大地主合兵袭击李特。李特大败被杀。

李特被杀后由李流继续领导作战。不久李流病死李特子李雄继续领导与西晋政权斗争。经过几次大的战斗公元3o3 年十二月李雄终于逐走罗尚攻下成都。3o4 年雄遂自称成都王;3o6 年称皇帝国号大成。流民在巴蜀地区举行的大起义可以说是西晋末年流民起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领导人李氏虽是略阳的巴族大姓其他流民领袖也有不少是略阳、天水等郡大姓但是这并不改变这次斗争之阶级斗争的性质。这是因为他们领导的反晋运动是完全符合广大流民的利益的。

成汉在建国初期向人民征收的赋税远较晋和迭据中原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短期王国为轻。《华阳国志·李雄志》称:“雄宽和政役远至迩安年丰谷登。乃兴文教立学官。其赋民:男丁一岁谷三斛女丁一斛五斗疾病半之。户调绢不过数丈绵不过数两。”境内因而出现了“事少役稀百姓富实至乃闾门不闭路无拾遗狱无滞囚刑不滥及”的清明景象。在十六国纷扰的时代里初期的成汉政权应该算是人民所拥护的政权。公元334 年李雄病死。这时成汉宗室内部酝酿着一场权力斗争。

李雄之兄子班继位李雄子李期杀班自立。公元338 年李特弟李骧之子李寿又杀李期自立改国号为汉。李寿即位后务为奢侈大起宫殿“百姓疲于使役呼嗟满道思乱者十室而九”(《晋书·李寿载记》)。李寿死子李势继位淫杀尤甚上下离心。347 年东晋荆州镇将桓温出兵伐蜀李势兵败出降成汉亡。自李雄称成都王至李势降晋立国凡四十四年。汉(前赵)的建立前赵的创建人是刘渊其祖父於扶罗为匈奴南单于羌渠的儿子。中平年间(184—189)羌渠派於扶罗将兵助汉朝统治者镇压黄巾起义。羌渠被国人所杀放扶罗便留在内地自立为单于。刘渊之父名豹为匈奴的左贤王。曹操分匈奴为五部以豹为左部帅其余部帅也都用刘氏。刘氏是匈奴的部落贵族。这些刘氏贵族虽然分领五部却都住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南)在生活上和文化上他们已经汉化。刘豹死刘渊代为左部帅;太康末改为北部部尉。

八王乱时成都王颖想拉刘渊率领匈奴五部帮他打内战因以刘渊为北单于。刘渊到了左国城受匈奴贵族们的拥戴称大单于都于离石。公元3o4 年称汉王。公元3o8 年又改称皇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国号汉。汉廷设置的官职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还有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大司农等这些都是汉朝官职;仅于临终前以子刘聪为大单于置单于台于平阳以西此是匈奴称号。

刘渊死子和立。刘和少习《毛诗》、《左氏春秋》、《郑氏易》汉化也是比较深的。刘渊死时受顾命之托的刘聪等都手握强兵。特别是刘聪“握十万劲卒居于近郊”(《晋书·刘元海载记》)。刘和与刘聪所处的对文形势是很难相安无事的。刘和兵要消灭刘聪反为刘聪所杀刘聪即帝位。

刘聪也是自幼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傅祇的子孙傅畅、傅纯、傅粹大司徒朱纪、太师卢志、太傅崔玮、太保许志遐等都是以儒士而仕于刘聪朝廷。刘聪大臣陈元达是匈奴后部人也是汉化很深的他处处以汉族传统的治国道理要求刘聪。刘聪大兴土木兴建宫殿陈元达就上疏诤谏:“臣闻古之圣王爱国如家故皇天亦佑之如子。陛下龙兴以来兵疲于外人怨于内为之父母固若是乎?”(《晋书·刘聪载记》)

刘渊、刘聪父子依靠起家的是匈奴族五部之众。刘渊以刘聪为大单于大单于所领就是匈奴人刘聪所“握十万劲卒”也是匈奴人。据《晋书·刘聪载记》记载:刘聪时“置左右司隶各领户二十余万万户置一内史凡内史四十三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十万落万落置一都尉”。在刘氏朝廷大单于手握匈奴族强兵地位仅次于皇帝实际上又是皇帝储2的地位。匈奴刘氏政权特别在早期应看作是胡汉的联合政权。但其士卒主要是匈奴人。匈奴人因受汉族统治者欺辱心怀怨恨。起事之后对汉人进行报复。这就加剧了匈奴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

刘聪攻下洛阳长安俘虏了怀帝、愍帝后大体上统一了中原。但与此同时地方割据势力也在展。石勒据有赵、魏;曹嶷占有东齐(今山东)刘曜坐镇关中(今陕西)鲜卑之众星布燕代(今河北、山西省北部)刘琨为晋保有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

刘聪获得政权后很快生活腐化荒淫奢侈。其子弟争权各拥强兵。

宦官弄权挑拨是非。加之连年战争社会不安定人民无法正常生产饥荒频仍。在这种情况下前赵的人民不断逃亡。如“平阳大饥流叛死亡十有五、六”“司隶部人奔于冀州二十万户”。晋将赵固郭默攻河东至绎邑“右司隶部人盗牧马负妻子奔之者三万余骑”(《晋书·刘聪载记》)。到刘聪晚年刘氏汉朝已陷入上下不宁分崩离析的局势。

流民和坞堡组织八王混战之后接着刘渊、刘聪石勒等起兵反晋中原地区人民又陷入战乱之中人口南移的不下九十余万。1不能或不愿外逃的留在中原。逃亡也要有条件或者依附世家大族或者自相团聚还都有最起码的川资和生活资料。携家带口长途逃难并不容易。大部分人口仍留在原地在面临的命运中挣扎。当时留下来的人民求生存的一个办法是组成坞堡以防守。有了坞堡就可以防御小股的流寇。坞堡越坚固人数越多防御力量就越大。

顾名思义坞堡是一种堡垒内能住人又可储存粮食。董卓的郿坞是东汉未年的建筑但可以作为坞堡的典型来看。《三国志·魏志·董卓传》载:“(卓)筑郿坞高与长安城埒积谷为三十年储。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据说郿坞“高厚七丈号曰万年坞”由此可1 谭其骧:《晋永嘉乱后之民族迁徙》刊《燕京学报》15 卷第1 期1934 年6 月。以想见大型坞堡的坚固难于攻破。

坞堡组织还可以上推到西汉未年。汉光武刘秀与五校农民军在渔阳一带作战令“百姓各自壁以绝其食”“视人堡壁坚完者敕今固守”(《后汉书·陈俊传》)。堡壁之起和防边有关系渔阳就是北方的边地。东汉初北边备匈奴沿边地区以及河北各地都筑有堡壁。光武十四年扬武将军马成屯常山、中山以备北边“缮治障塞自西河至渭桥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井陛中山至邺皆筑堡壁起烽燧十里一侯”(《后汉书·马成传》)。为了防御羌族的骚动汉光武以马援为陇西太守马援奏请为金城“置长吏缮城郭起坞候”(《后汉书·马援传》)。汉和帝时樊准任河内太守“羌人屡入郡县准辄将兵讨逐修理坞壁威名大行”(《后汉书·樊宏传附曾孙准传》)。汉桓帝时羌人“寇钞关中”“复没营坞”(《后汉书·皇甫规传》)。“余羌复与烧何大豪寇张掖攻没巨鹿坞”(《后汉书·段颖传》)。陇西关中北方边郡的坞堡多为防御羌人而建。西方的多称坞北方的多称堡壁。三国、西晋未已混而为一了。

西晋未年刘渊石勒起事时中原黄河流域到处是些汉人聚众自守的坞堡组织。刘曜“周旋梁陈汝颖之间(今河南、安徽省一带)陷垒壁百余”(《晋书·刘聪载记》)。曹嶷在“齐鲁之间郡县垒壁降者四十余所”。石勒率众三万“寇魏郡顿丘(今河北清丰西南)诸垒壁多陷之。..进军攻巨鹿常山害二郡守将陷冀州郡县垒百余(今河北省中部)。..(王浚)讨勒勒退屯黎阳分命诸将攻诸未下及叛者降三十余壁”(《晋书·石勒载记》)。

垒壁和坞堡大体相同只是名称不一样。从这些记载可以想像当年中原大河两岸广大地区到处都是坞堡组织。

每个坞堡都有一个坞堡主。这些坞堡主先是当地的豪族也可能是些英雄勇猛之士在敌方进攻时能领导大众进行防御。这些坞堡构成了各地不能自保的小农的避难场所。如《晋书·郭默传》所述:“郭默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少微贱以壮勇事太守裴整为督将。永嘉之乱默率遗众自为坞主。流人依附者甚众。”又据《李矩传》称:“李矩平阳人。及长为吏送故县令于长安。刘元海攻平阳百姓奔走矩素为乡人所爱乃推为坞主东屯荥阳后移新郑。..招怀离散远近多附之。”《魏浚传》也称“永嘉未与流人数百家东保河阴之硖石。..及洛阳陷屯于洛北石梁坞抚养遗众渐修军器。于是远近咸悦襁负至者渐众。”《郗鉴传》称:“郗鉴高平金乡人。鉴得归乡里..共推鉴为主举千余家俱避难千鲁之峄山。三年间众至数万。”《苏峻传》也记述“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峻纠合得数千家结垒于本县。于时豪杰所在屯聚而峻最强。”

从以上记载来看坞主大都是推选的。当时是在战乱环境中。这些最初团聚起来的及后来依附投靠来的人就逐渐成为坞堡主的部曲。如最初跟随魏浚的数百家和后来襁负而至的人在魏浚死后都归其族子魏该所率领。这些人就都被称为魏该的“部曲”了。最初这些部曲与主人的隶属关系可能还不太强。魏该后来受刘曜的攻击拟南徙“众不从该遂单骑走至南阳”(《晋书·魏浚传附该传》)。但这些部曲总是要受些军法部勒的。八王之乱时庚衮率其同族及庶姓保于禹山。众推衮为主。庾衮对大众说立之为主就要听他的命令。于是他就定出一些法规“众咸从之”(《晋书·庾衮传》)。魏晋时期依附关系隶属关系转强中原地区坞主和坞内大众的关系即是隶属关系强化的体现。

这些坞堡组织是军事性的防御战斗组织又是经济性的生产组织。每一个坞堡都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在城市破坏交换停滞金属货币萎缩战乱频仍的条件下每个坞堡都要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物品特别是粮食衣物。庾衮后来自禹山迁到林虑山林虑山附近的人都来投靠他。当地有个大头山形势绝险。庾衮率领他们共守这个大头山而在山下耕田种地(《晋书·庾衮传》)。邵续纠合亡命绥怀流散屯于厌次。曹嶷乘续军外出“乃破续屯田又抄其户口”(《晋书·邵续传》)。有粮食才能生存耕田种地且耕且守必然是各个坞堡组织的共同情况。

东晋:普的再建及在东南的偏安南逃的中原人在世家大族率领下拥立琅邪王司马睿为帝在建康再建东晋政权。这些南下的北方世家大族其中琅邪王氏家族的王敦、王导是代表人物。

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其祖司马伷封琅邪王。怀帝时东海王越把持朝政司马睿受东海王越的提携被任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他接受了王导的建议由下邳移镇建业。以后司马睿就从建业起家开创了东晋帝业。

司马睿、琅邪王氏和西晋最后一个权臣东海王越他们三家的关系很密切。王导曾参东海王越军事。司马睿在洛阳时王导就与他过从甚密劝他离开洛阳到琅邪封国去。司马越为太傅时王衍以太尉之尊却作他的太傅军司。永嘉元年即司马睿移镇建业这一年王衍请求司马越以弟王澄为荆州都督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可见永嘉年间晋统治者已在安排逃往江南的后路。1司马睿虽是司马懿的曾孙但其父祖在政治上都未立过大功、也未处重要地位因而也就没有卷入西晋晚年诸侯王争夺政权的斗争漩涡。他与司马越是皇室的远支封地相邻思想意识上也接近因而他们在政治上的关系特别密切。

公元317 年愍帝被杀司马睿就在江南作起皇帝来史称为晋元帝。

他能建立东晋王朝主要靠下述两个条件。

第一是靠地理和经济上的优势。司马睿封国琅邪在东方(今山东临沂一带)曾为都督徐州、扬州诸军事。先镇下邳后移镇建康也均在东方。建康是孙吴的都城。江南的财富曾支持孙吴建国数十年之久而江南经济也有相当的展。西晋八王之乱流民起义以及刘渊、石勒等的起事都很少波及到这一带地方。因此正当中原连年战乱迭遭破坏之际江南却是一片祥和的乐土。这里是地理和经济上的优势地区。

第二得到了南渡的北方世家大族和江南本地世家大族的支持和拥护。

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人物就是王导。1司马睿初到建康时南方的世家大族看不起他多持观望态度。后来看到王导、王敦对司马睿的拥戴才改变1 参阅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第五章。

1 参阅陈声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刊《金明馆丛稿初编》。

态度。王导遂即向司马睿建议:“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晋书·王导传》)司马睿让王导亲自去拜访他们顾荣、贺循都应命而出。江南人看到顾、贺两家如此也都改变了以往的态度。北方的世家大族乐意拥戴司马睿是比较自然的但也靠了王导的拉拢联系。《晋书·王导传》记载:“洛京倾复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所以司马睿称帝时硬是要王导“升御床共坐”王导固辞至于三四次才不相强。所谓“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太平御览》卷四九五引《晋中典书》)真实反映了东晋初年的势态。

王氏与司马氏的关系如此重要但也并非始终都很融洽的。司马睿作了皇帝王导为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领中书监;王敦为侍中、大将军都督江、扬、湘、交、广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坐镇上游。这样的安排司马睿是未必情愿的因而逐渐任用刁协刘隗以疏远王导。当时王导尚能“任真推分澹如也”(《晋书·王导传》)可是王敦却“益不能平”“嫌隙始构矣”(《晋书·王敦传》)。

太兴四年(321)元帝接受刁协的建议“免中州良人遭难为扬州诸郡僮客者以备征役”(《晋书·元帝纪》)。这是在加强朝廷的军事力量。同时以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究、豫、并、冀、雍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镇合肥。以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诸军事、青州刺史镇淮阴。各领兵万人名为防御石勒实为防御王敦。王敦对此再也不能容忍了。

永昌元年(322)王敦以讨刘隗、刁协为名起兵武昌其部参军沈充也在吴兴起兵响应。王敦以沈充为大都督督护东吴诸军事。王敦和沈充以东西两路夹攻建康。

这次战争王敦打胜了。军队进入建康诛杀大臣多人。刘隗出逃过江投奔石勒。刁协在出逃途中被杀。

王敦打胜后没有留在建康又退还武昌。是年冬元帝忧愤而死太子司马绍继位为晋明帝。玉导受遗诏辅政。元帝在位时喜爱琅邪王裒欲以易太子。赖王导的保护才得不废。为感激王导明帝即位后对他非常信任。

王敦自武昌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屯于湖(在站孰南)又自领扬州牧。太宁二年(324)王敦病明帝又下诏讨伐王敦。王敦病死军败亲党皆死。王敦虽死王导尚在王氏在政治上仍为第一世家大族。

明帝在位三年(323—325)死年仅二十七。儿子司马衍继位即晋成帝即位时才五岁王导、庾亮、郗鉴、温峤等受遗诏辅政尊皇后庾氏为皇太后由皇太后临朝称制。庾氏是庾亮之妹。朝政大权就落在庾亮手里。明帝病笃时受遗诏辅政的大权几乎都在宗室南顿王司马宗之手。庾亮一得势司马宗深为不满不久被庾亮杀掉。司马宗一头白成帝好久不见到他问庾亮:“常日白头公何在?”亮对以谋反伏诛。帝泣谓亮曰:“舅言人作贼便杀之人言舅作贼复若何?”(《晋书·成帝纪》)。庾亮杀了司马宗又图排挤王导。但担心荆州刺史陶侃势力强大对自己不利就用温峤为江州刺史镇武昌(今湖北鄂城)以防备陶侃。接着庾亮又要调历阳(今安徽和县)内史苏峻到建康作大司农目的在夺苏峻的兵权。庾亮问朝臣的意见。王导反对说:“苏峻为人猜险必不奉诏。不着且包容之。”光禄大夫卞壶说:苏峻拥强兵历阳与建康一江之隔一天可到。一旦不听调命领兵来犯将很危险。温峤也带书信来表示反对。庾亮不听一意孤行。

咸和二年(327)十一月苏峻联合豫州刺史祖约以讨伐庾亮为名渡江进攻建康。次年初苏峻攻破建康放火焚烧“台省及诸营寺署一时荡尽”又“纵兵大掠”(《晋书·苏峻传》)。庾亮逃往寻阳投奔温峤。陶侃本对庾亮不满不愿出兵救建康因温峤的劝告才同意出兵。庾亮又亲自去看他引咎自责陶侃始释然。

陶侃、温峤大军顺江而下打败了苏峻收复建康。苏峻被杀祖约逃走投附石勒后为石勒所杀。

战后陶侃回荆州自江陵移镇巴陵(今湖南岳阳)。温峤回江州武昌。庾亮自愧惹出苏峻之乱请求外镇出为豫州刺史镇芜湖(今安徽芜湖)。朝廷大政仍归王导执掌。王导在政治方面的指导思想仍是“镇之以静’和“政务宽恕”。此后东晋的政局大体上安定了几十年。

从前赵到后赵。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短暂统一正当东晋在王敦、苏峻之乱以后这一时期内部暂时相对平静和少事北方中原地区也在饱经战乱之后出现了后赵时北方大部分地区统一的局面。但不久以后由于石虎的残暴统治北方人民又复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公元318 年汉刘聪死经过一番内乱皇位被刘曜夺去。刘曜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

刘曜乃刘渊之族子少养于渊。年少时博览群书汉化较深。刘曜称帝后立太学于长乐宫东立小学于未央宫西选百姓年二十五以下、十三以上神智可教者千五百人以朝贤宿儒教之。

石勒于刘聪死后内部大乱时出兵占有平阳、洛阳自称大单于、赵王定都城于襄国(今河北邢台)与刘曜东西相峙。史称石勒之赵为后赵。关中地区经汉未及西晋未年的破坏到刘曜占有时并未有多少恢复。这是个胡、汉、羌、氏民族杂处的地方。刘曜在这里与羌、氏的战争频仍。公元32o 年刘曜部将解虎及长水校尉尹车谋反与巴人领句徐、厍彭1相联结。刘曜杀解虎、尹车、并杀句徐厍彭。于是巴众反“四山羌、氏、巴、羯应之者三十余万关中大乱城门昼闭”。同年又与陇右氏羌虚除权渠部战。此后又连年与仇池氏羌杨难敌战与陈安战。后来他又向凉州张茂进攻“自陇长驱至西河戎卒二十八万五千临河列营百余里中钟鼓之声沸河动地”。但刘曜自己也知道他的“中军宿卫已皆疲老不可用也”(《晋书·刘曜载记》)。公元325 年刘曜与石虎在洛阳附近作战。夜里“军中无故大惊士卒奔溃乃退屯渑池。夜又惊溃遂归长安”(《资治通鉴》卷九三)。无故大惊奔溃说明刘曜军队因连年战争士卒疲惫战斗力已非常弱了。

成帝咸和三年(328)后赵石虎率军四万自积关(今河南济源西)西入下河东五十余县遂进攻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刘曜救蒲坂。石虎退刘1 《资治通鉴》卷九一“巴酋句徐、厍彭”《晋书·刘曜载记》作“巴酋徐厍彭”。今依《资治通鉴》。胡注:“句古侯翻;厍音舍;皆姓也。”

曜追之于高候原(今山西闻喜北)大破石虎军石虎败奔朝歌(今河南卫县)。刘曜自太阳(今山西平6西南)渡河攻洛阳金墉分兵攻汲郡。河内、荥阳、野王皆来降。石勒部将石生守金墉自八月至十一月刘曜攻之不下。冬十一月(这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已进入公元329 年1 月)石勒亲自统步骑救金墉。臣下劝他不要出兵。石勒说:“刘曜率十万大军攻金墉一城一百天攻不下已看得出他的师老卒怠了。但如不救金墉金墉破刘曜乘胜来攻将席卷河北就大事不好了。”石勒的大臣徐光对他说“刘曜高候大胜之后不能乘胜直趋襄国而去围攻金墉这本身就说明他的无能为。伐之必胜。乎定天下在此一举机不可失。”

石勒对刘曜可能采取的作战计划作了三种估计。他说:“曜盛兵成皋关(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入河处)上计也。阻洛水其次也。坐守洛阳者成擒也。”(《晋书石勒载记》)石勒到成皋见无守军高兴地对左右说“可以贺我矣。”大军直抵洛阳。刘曜军十余万集中在洛阳城西。石勒自帅步骑四万人入洛阳城。石虎率步卒三万自城北而西攻刘曜中军。石堪、石聪各以精骑八千自城西而北击其前锋。石勒帅大军出城三面夹击。刘曜自幼嗜酒未年尤甚。这次大战之前刘曜又大饮酣醉。临战石堪以骑兵冲击曜军大败。曜昏醉退走落马坠于冰上为石勒军所俘。后被杀。刘曜子刘熙、刘胤放弃长安逃往上卦(今甘肃天水)。公元329 年石勒出兵攻占上邦杀刘熙、刘胤等。前赵亡。至此西起关陇东接辽西大河中下游广大地区都归在后赵统治之下形成了北方部分地区一统的局面。尽管这个局面没有长期维持下去但在十六国的混乱时期也是值得重视的。石勒没有读过书不识字但聪明而有才略又勤奋好学。在戎马倥偬中常令儒生读书给他听。石勒占据襄国(今河北邢台)后不久就建立大学简取明经善书者署为文学椽选将佐子弟三万人教之。后又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等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简将佐豪右子弟以教之(《晋书·石勒载记上》)。他提倡经学任用儒家。以从事中郎将裴宪、参军傅畅、杜嘏并领经学祭酒立秀孝试经之制。又命各郡立学宫郡置博士祭酒二人弟子百五十人。

石勒拉拢、使用一些汉人作官帮助他进行统治。同时对汉人也有杀戮有报复。大致可以认为石勒的这些作法是有一定的政治考虑的不是简单的残杀。对一般汉人、老百姓石勒懂得应当加以安辑使他们能够安定地生活。《晋书·石勒载记上》称:“勒与刘零、阎黑等七将率众三万寇魏郡顿丘(今河北安阳、临漳、清丰一带)诸垒壁多陷之。假垒主将军、都尉简强壮五万为军士老幼安堵如故。军无私掠百姓怀之。”“攻巨鹿常山(今河北石家庄到巨鹿一带)害二郡守将陷冀州郡县堡壁百余众至十万。其衣冠人物集为君子营。乃引张宾为谋主。”后来他在襄国设崇仁里。“徙朝臣椽属已上士族者三百户于襄国崇仁里置公族大夫以领之。”张宾说他之所以依靠石勒是因为“吾历观诸将多矣独胡将军可与共成大事”(《石勒载记附张宾传》)。张宾是十六国时期很有才略、高识的人对石勒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帮助。北方的上层人物多和张宾一样愿意依附石勒。张宾说:“自将军神旗所经衣冠之士靡不变节未有能以大义进退者。”(《晋书·石勒载记上》)这说明北方“衣冠之士”乐于依附石勒者不少。

但这也并不是说在石勒统治时期北方胡汉各族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

石勒曾对胡人“重典禁法不得侮易衣冠华族”(《晋书·石勒载记下》)。这条禁令的本身就说明侮易衣冠华族的事实是存在的。《石勒载记》记有这样一个故事:“勒以参军樊坦清贫擢受章武内史。既而入辞。勒见坦衣冠敝坏大惊曰:樊将军何贫之甚也?坦曰:顷遭羯贼无道资财荡尽。勒笑曰:羯贼乃尔暴掠邪!今当相赏耳。坦大惧叩头泣谢。勒曰:孤律自防俗土不关卿辈老书生也。”内迁的胡羯在魏晋时期是备受汉人统治者的欺辱的。如今他们的贵族占据了统治地位他们把对汉人统治者的仇恨撒在一般汉族人身上也是难免的。但石勒是懂得胡汉各族的相安对他巩固统治的重要性的。他是用法律来维护这种相安的。

石勒采取措施鼓励生产。他“遣使循行州郡劝课农桑。曾以右常侍霍皓为劝课大夫与典农使者朱表典农都尉6光等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农桑最修者赐爵五大夫”。他采用魏晋的户调田租制每户出户货二匹租谷二斛这比魏的田租亩四斛户出绢二匹绵二斤和晋的收租四斛绢三匹绵三斤要轻的多。这在战争频仍生产破坏的十六国时期也是难能可贵的。

石勒还注意建立法律、租税、田亩制度稳定国家秩序。但他的时代究竟还是个战乱时代军事权力的分配是一件头等大事。随石勒一同起家的石虎领兵多年威震内外但残暴不仁诸子又并握兵权。这对儒雅的太子石弘是个极大的威胁。石勒在世时未加防范石勒一死石虎就杀掉石弘自己称王。

石虎于公元334 年末或335 年初夺位公元349 年死在位十五年。这个十五年是中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十五年。

石虎是石勒的族子一说是族弟。他是一个非常残暴的人。在作战时“降城陷垒不复断别善恶坑斩士女鲜有遗类”(《晋书·石季龙载记上》)。但他骁勇善战为石勒立了大功。石勒作了皇帝立子弘为太子弘弟宏为大单于封石虎为中山王。石虎非常不满对儿子石邃说:“成大赵之业者我也。大单于之望实在于我而授黄吻婢儿。每一忆之令人不能寝食。待主上晏驾之后不足复留种也。”

石虎统治时期一方面大兴土木一方面对外作战徭役非常繁重。他准备征辽西慕容皝“令司、冀、青、徐、幽、并、雍兼复之家五了取三四丁取二合邺城旧军满五十万具船万艘自河通海运谷豆千一百万斛于安乐成以备征军之调”(《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又盛兴宫室于邺起台观四十余所营长安、洛阳二宫作者四十余万人。又敕河南四州具南师之备并、朔、秦、雍严西讨之资青、冀、幽州三五卒诸州造甲者五十万人。兼公侯牧宰竞兴私利。百姓失业十室而七。又大百姓女二十以下、十三以上三万余人分为三等来分配。郡县迎合他的意思务于美淑夺人妻妇九千余人。百姓妻有美色豪势因而胁之率多自杀。当时有个和尚对石虎说:“胡运将衰晋当复兴宜昔役晋人以厌其气。”于是石虎使尚书张群近郡男女十六万、车十万乘运土筑华林苑及长墙于邺北广长数十里。“张群以烛夜作起三观四门。三门通漳水皆为铁扉。暴风大雨死者数万人”(《晋书·石季龙载记下》)。

在石虎残酷奴役下人民起义不断生。梁犊领导的戍卒起义曾攻陷长安展到十多万人从长安东出大败石虎军东进到荥阳陈留(今河南省中部)。

公元349 年石虎死诸子争夺政权互相残杀。石虎养孙汉人冉闵利用胡汉两族的仇恨大杀胡羯死者二十余万。屯据四方者都承冉闵意旨大杀羯人高鼻子黄胡须多有滥死者。这是十六国时期汉胡两族最残酷的一次互相残杀。

冉闵魏郡内黄人(今河南内黄西北)幼而果锐勇力绝人。他镇压了梁犊的起义军因而声威大振。冉闵杀死石虎的儿子石鉴杀石虎二十八孙自立为皇帝后赵亡。

冉闵曾企图以汉人为基础来巩固他的政权。他最盛的时候“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学后门多蒙显进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他也曾企图联络东晋遣使臣去对东晋的君巨说:“胡逆乱中原今已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晋书·石季龙载记附冉闵传》)但晋军未来。永嘉之乱后北方长斯陷入动乱中。人口死亡土地荒芜。无论是前赵还是后赵为了加强自己的经济基础都争着抢夺劳动力把人口迁到自己的都城和中心地区。人口的流动迁徙成为这时期突出的事情。在冉闵占据邺建立魏国的时候石赵的余部占据襄国和一些地方与冉闵对抗互相残杀中原地区情况非常混乱成为无政府状态。于是当初被迁徙的各族人民各还本土实际上是又一次的流亡。据《冉闵传》称:“青、雍、幽、冀州徙户及诸氏羌胡蛮数百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

冉闵的魏不过建立了两年多一点(35o 年闰正月至352 年四月)史家不把它计入“十六国”之内。起于辽西的前燕消灭了冉闵占据了北方黄河下游地区。前秦兴起于西方占有关中。于是中原出现前燕、前秦对峙的局面。此外还有前凉建国在河西走廊一带还是由汉人建立的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展曾起了相当促进的作用是在十六国中自具特点的政权组织。

第四节前燕前秦的对立及前秦的统一北方前燕的建立前燕慕容氏是鲜卑族的一支。曹魏初年入居辽西。魏晋之际迁居辽东北。晋惠帝元康四年(公元294 年)部落长慕容皝率部徙居大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对部众“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晋书·慕容皝载记》)开始了定居的农业生活逐渐接受汉文化。

西晋未年中原大乱北方一些地方的人民多向辽西一带流亡。慕容皝乃侨立一些郡来收容他们。《晋书·慕容皝载记》称:“时二京倾复幽冀沦陷廆刑政修明:虚怀引纳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廆乃立郡以统流人。冀州人为冀阳郡豫州人为成周郡青州人为营丘郡并州人为唐国郡。”据当时人说来归的流亡人口之多十倍于旧有人口。

投靠慕容廆的流人中也包括一些世族大家。中原大乱时一部分青、冀、豫等地的世族大家北徒幽州投靠王浚。王浚败他们又东投慕容氏。慕容廆任用他们作官“委以庶政”。以河东裴嶷、代郡鲁昌、北平阳耽为谋主;北海逢羡、广平游邃、北平西方虔、渤海封抽、西河宋奭、河东裴开为股肱;渤海封弈、平原宋该、安定皇甫岌、兰陵缪恺以文章才隽任居枢要;会稽朱左车、太山胡毋翼、鲁国孔纂以旧德清重引为宾友。平原刘讚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皝率领慕容氏贵族子弟束修受业。

慕容廆说“孤思与诸君匡复帝室翦鲸豕于二京迎天子于吴会廓清八表侔勋古烈此孤之愿也。”(《晋书·慕容廆载记》附《高瞻传》)他以此为号召笼络汉人世族大家。这些世族子弟也说:“慕容龙骧将军(廆)越在遐表乃心王室慷慨之诚、义感天地方扫平中壤奉迎皇舆。”(《晋书·慕容廆载记》)他们也以此来宽慰自己。两方面就这样结合起来了。公元333 年慕容廆死慕容皝继立。公元337 年慕容皝即燕王位。

公元342 年建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史称前燕。慕容皝时期(333—348)燕国与段辽战与宇文归战与高句丽战拓占土地迁掠人口。成帝咸康四年(338)慕容皝征段辽掠五千户及畜产万计以归。后赵石虎率众数十万围棘城慕容皝坚守不动间出城冲击所向披靡。石虎不得已而退。慕容皝遣将追击斩获三万多人石虎大败而还。慕容皝西边拓境至凡城(约在今河北青龙东河北辽宁边界一带)。公元34o 年慕容皝袭赵蓟城(今北京)略三万余家而归。石虎徙边民于三魏以蓟城为北境。公元342 年燕军分南北两路攻高句丽大胜掳男女五万余口烧其宫室毁其都城而还。公元344 年燕伐宇文氏大胜克其都城。燕国收其畜产徙宇文氏部众五千余落于昌黎(今辽宁义县)。

慕容皝南败后赵东兼高句丽北取宇文氏十多年内拓地三千余里掠徒人民十万余户。

对于来归的汉族流人慕容皝给以土地、耕牛使他们从事农业。前燕原定田租是:用官牛的二八分十分之八入官十分之二归农民自己;用私牛的三七分十分之七入官十分之三归农民自己。后来慕容皝接受记室参军封裕的建议改用魏晋屯田的租额:“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晋书·慕容皝载记》)。

高句丽、宇文氏族人等因为都是战败之后被强迫徒来不像汉人“慕义而至”多“有思归之心”而且人数不少有十万户之多。封裕建议对他们采取强制性的限制。他说:“句丽、百济、宇文、段部之人皆兵势所徒非如中国慕义而至咸有思归之心。今户云十万狭凑都城恐方将为国家深害。宜分其兄弟宗属徙于西境诸城。抚之以恩检之以法使不得散在居人知国之虚实。”(《晋书·慕容皝载记》)看来高丽、百济、宇文各族的人人身自由是受到一些束缚的。

燕境内人口增加旧有土地不能容纳“无田者十有四焉”。为了解决土地问题慕容皝罢诸苑囿“以给百姓无田业者”。开垦荒地离不开水。他大兴水利灌溉下令:“沟洫灌溉有益公私主者量造务尽水6之势。”(《晋书·慕容皝载记》)

慕容皝死子 继位。经过慕容廆、慕容皝两代的经营前燕已有强固的基础正俟机会向外展。恰好这时冉闵在对后赵夺权。慕容 就趁机于352 年消灭了冉闵自称燕皇帝初都蓟城后定都于邺。一直到37o 年前燕为前秦所灭。

前秦的建立和对北方的统一慕容氏所占据的是中原的东半部。乘后赵之乱氏族苻氏以关中长安为中心建立起秦国史称前秦。

苻氏是氏族的一支世居略阳临渭(今甘肃天水东)。前赵刘曜据有关中部落帅苻洪归附刘曜曜以洪为率义侯。石勒擒刘曜取长安苻洪西保陇山。石虎攻上邦(今甘肃天水)苻洪降石虎以洪为冠军将军。石勒徙关中豪杰及羌、氏十五万户于司、冀州以洪为龙骧将军、流民都督率户二万居仿头(今河南滑县西)。后赵未年大乱关陇流民相率西归苻洪降晋招引归众至十余万。苻洪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

公元35o 年苻洪为石虎降将麻秋毒死。子苻健杀麻秋率众西入长安占据关陇。公元351 年自号天王、大单于国号秦。次年称帝。

公元355 年苻健死子苻生立。据一些史书记载这是个极残暴的君主动辄诛杀宗室大臣以致朝中人心惶惶不安。

公元357 年苻健弟苻雄之子苻坚杀苻生自立。苻坚是一个很能干的君主。公元37o 年灭了前燕公元376 年灭了前凉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北方燕、秦两国论人口疆土都是燕强于秦。秦能灭燕在于其政治修明经济展社会安定燕为秦所灭是由于其政治**经济衰落社会穷困。

秦主苻坚得到王猛自比为刘备得到诸葛亮。王猛协助苻坚整饬吏治打击豪强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关中是个水旱不时的地区苻坚、王猛采取引泾水修渠道溉田推广区田法取得“田畴修辟仓库充实”的效果。秦国政治社会一片朝气据《晋书·苻坚载记》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路工商贸贩于道。”

燕国的政治情况恰与秦国相反。燕主慕容 时期军事由大司马慕容恪主管军队还是强的。政治由太傅、司徒慕容评主管却是**昏庸。史称其:“王公贵戚多占民为荫户国之户口少于私家;仓库空竭用度不足。”(《资治通鉴》卷一o一晋海西公太和三年)“百姓困弊盗贼充斥纲颓纪紊莫相纠揭”(《资治通鉴》卷一o二海西公太和四年)。燕国后期有两个人是有才能的一是慕容恪一是慕容垂。公元367年慕容恪病死。慕容垂不容于慕容评被迫外逃投奔苻坚。慕容评为人贪鄙封固山泉鬻樵及水积钱帛如丘陵。而燕国人民困难士无斗志。苻坚、王猛早有灭燕之心公元369 年东晋北伐时燕向秦求救。秦曾出兵救燕。但这并不是秦有爱于燕而只是形势使然。燕王派使臣求救时王猛对苻坚说:“燕虽强大慕容评非温敌也。若温举山东进屯洛邑收幽、冀之兵引并、豫之粟观兵崤、渑则陛下大事去矣。今不如与燕合兵以退温温退燕亦病矣。然后我承其弊而取之不亦善乎?”(《资治通鉴》卷一o二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因此苻坚出兵援燕。次年在桓温败退后三个月前秦即由王猛帅军进攻洛阳。燕国在洛阳的守将出降。秦取得洛阳以西地。

公元37o 年苻坚遣王猛督镇南将军杨安、邓羌等步骑六万伐燕。杨安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晋阳是燕国重镇驻有重兵。取下晋阳可解除秦军后顾之忧。王猛自帅大军攻壶关(今山西长治北)。燕主 命慕容评帅中外精兵三十万拒秦兵。慕容评畏惧王猛屯兵潞川(《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据《水经注》:潞川在上党潞县北。阚骃曰:潞水即漳水也。按:当是浊漳水)不敢再进。他认为王猛是悬军深入不能久留欲以持久制之。王猛以游击将军郭庆帅骑兵五千绕道间行出慕容评军后烧评辎重。

大火熊熊百里外的邺城可见火光。秦军猛将邓羌等率部冲入燕阵、战到日中大败燕兵俘斩五万余人。秦兵乘胜追击所杀及降者又十万余人。慕容评单骑走还邺城。

秦兵进围邺都。慕容 欲逃往龙城为追兵所俘。秦灭燕得郡一百五十七户二百四十六万口九百九十九万。苻坚迁慕容 及其王公以下并鲜卑人四万余户于长安。

秦灭燕后次年即公元371 年灭仇池氐杨氏。公元373 年苻坚遣将攻取东晋的梁州(今陕西汉中地区)、益州(四川大都)。西南夷邛笮、夜郎皆附于秦。公元376 年灭前凉。同年乘鲜卑拓跋氏内乱又灭了代。淝水之战的前夕公元382 年苻坚又派吕光进驻西域。从朝鲜半岛上的新罗、东北的肃慎到西北的大宛、康居、于阗以及天竺等十二国都遣使通好。前秦的版图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苞襄阳北尽沙漠”(《高僧传·释道安传》)疆域之大是十六国任何一国和后来北魏、北周、北齐所不能比的。

前凉的兴亡在前秦统一北方过程中最后灭掉的一个国即前凉是在十六国中独具特色的一员。前凉从张轨于公元3o1 年任凉州刺史算起到公元376 年为前秦所灭历时七十六年是十六国中享年最久的一国。前凉实际上也是一个割据政权但对晋执臣下之札经久不衰。凉州本是荒僻地区经张氏的经营地方的经济文化部有展。在十六国混乱的年代里凉州是一个相对安定的地区虽也曾有过强敌压境但前凉政权都能自行捍卫。

晋惠帝时张轨在朝任散骑常侍。因看到朝政混乱“阴图据河西”于是就要求到河西走廊。永宁元年(3o1)张轨出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对这个偏远地方朝廷已无力照管张轨在这里实际上拥有很大的权力。这时河西的鲜卑人很多其中有些人干扰地方的治安同时地方上也出现“寇盗纵横”的情况。张轨到任后即对这些人加以惩治。他很快地就树立起威信来。鲜卑人若罗拔能自漠北向河西移动侵入凉州。张轨派兵阻击斩拔能俘鲜卑人十多万口安置在河西走廊张轨因此威名大震。

晋京洛阳失守后中州避难来河西者络绎不绝张轨上表请合秦杂流人于姑臧(今甘肃武威)西北置武兴郡又分西平界置晋兴郡。河西一直不用铸币这时还以布帛代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张轨命铸五铢钱“立制准布用钱钱遂大行”。这反映了当地经济的向上展。

晋愍帝在长安即位张轨派军三千人守卫长安。在此以前张轨也不断对晋廷有所贡献。

张轨“家世孝廉以儒学显”。他在河西“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始置崇文祭酒位视别驾春秋行乡射之礼”。“令有司可推详立州已来清贞德素、嘉遁遗荣、高才硕学、著述经史..具状以闻。”(《晋书·张轨传》)《资治通鉴》卷一二三称:“凉州自张氏以来号为多士。”胡三省注:“永嘉之乱中州之人士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在十六国混乱时期河西俨然成为汉族先进文化的重要据点自张轨以后经久不衰在历史上有相当深远的影响。1公元314 年张轨病死长子张寔继位。晋廷正式任命张寔为都督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西平公。晋宗室南阳王司马保所部因司马保病死有一万余人自上邦(今甘肃天水)来投张寔都予以收容。

32o 年张寔为其帐下阎沙等所杀。寔弟张茂诛阎沙等自称凉州牧。

324 年张茂病死兄张寔子张骏继位称凉州牧、西平公。公元346 年张骏病死子张重华继位、称凉州牧假凉王。公元349 年凉州官属共上张重华尊号为丞相、凉王雍、秦、凉三州牧。重华在公元353 年病死子张曜灵即位。

自张茂至张重华在位三十余年间前凉国势在不断展。公元323 年前赵之刘曜亲率大军二十八万五千人西下凉州沿黄河列营一百多里扬言要渡河进攻姑臧。张茂部署防御力量表示决心抵抗。刘曜知道自己“军势虽盛然畏威而来者三分有二中军疲困其实难用”不敢贸然渡河。后来刘曜为石勒所并张骏“尽有陇西之地士马强盛”。西域诸国派使者送来方物。张骏并在吐鲁番地区设高昌郡。公元346 年后赵主石虎命大将麻秋攻下凉州金城郡(治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张重华任主簿谢艾为中坚将军率步骑五千东击麻秋。谢艾大破麻秋军斩五千级。347 年石虎先后派麻秋、石宁等率师十二万进攻抱罕(今甘肃临夏)。前凉守将张璩率部抵抗后赵士卒死伤数万。此后谢艾又两度大破后赵军。张骏、张重华父子统治前凉时期其疆域南至河东至秦陇西迄葱岭北暨屠延。曜灵继位年方十岁。不久重华庶兄张祚废曜灵自称凉州牧、凉公次年又自称凉王。张曜灵之弟张玄靓在公元355 年。张重华之弟张天锡在公元363 年相继为前凉主。从曜灵继位到张天锡自立的十年间前凉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位自相残杀前凉的统治逐步走上下坡路。张天锡取得政权1 参看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21—42 页三联书店1954 年版。后也不能改变这种情况。公元376 年苻坚征调了步骑十三万人进攻前凉。张天锡先后征集了十万人进行抵抗。经过几次会战前凉军大败张天锡投降前凉亡。苻坚统一了北方。

第五节东晋的北伐和前秦的南征。淝水之战东晋的北伐在后赵混乱燕、秦乘机崛起分割中原形成东西对峙的时候东晋也企图乘机收复北方失地。这时的东晋朝廷是由桓温主政。

东晋的初期过江而南的北方世族大家都还有故乡之思。过江不久即有祖逖的北伐。元帝以祖逖为镇西将军、豫州刺史驻军雍丘(今河南杞县)。祖逖联系黄河南岸坞堡主共同抗御石勒“黄河以南尽为晋土”(《晋书·祖逖传》)。当时就有人用歌颂他:“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这时王敦坐据荆州与朝廷执政大臣刁协、刘隗不和祖逖深以为优。又加朝廷派了个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镇合肥(今安徽合肥)位在祖逖之上。祖逖意甚快快。公元321 年在雍丘病而死。祖逖之后庾亮、庾翼兄弟也曾有志北伐。他们以荆州为驻地练兵习武准备北进。这时北方正处在石虎统治之下兵力强大。东晋朝臣在江南安居二十多年不愿北归对庾氏兄弟的北伐多持观望和反对态度。庾亮驻有重兵的邾城被石虎一举攻破庾亮自贬三级忧愤病而卒。庾翼接替庾亮的职务。为了北伐他不顾朝廷的反对自行由武昌移镇襄阳。他到襄阳后“缮修军器大佃积谷”并在请求朝廷准许他北代的上疏中要求皇帝“表御之日便决圣聪不可广询同异以乖事会”(《晋书·庾翼传》)可见他对朝臣反对北伐的愤恨。不久庾翼也病死北伐就成了泡影。

庾氏兄弟之后主张北伐而又在行动上采取了相当规模的是桓温。1桓温与庾翼友善。庾翼死晋明帝以桓温为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这时石虎在北方国势强大;而成汉的李势则是众叛亲离。桓温决定先取成汉。穆帝永和二年十一月桓温出兵伐成汉。三年(347)春二月兵至青衣(今四川乐山西);三月至彭模(今四川彭山)大军直指成都。李势逃往葭萌送表请降。成汉亡。桓温还江陵进位征西大将军。

石虎死北方乱。桓温认为这是北伐的好机会上疏请出兵。这时的东晋朝廷对桓温有所顾忌任用殷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扬州刺史与桓温对抗。殷浩在当时很有名气但无才略。桓温说:“浩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足以仪刑百揆朝廷用违其才耳。”(《晋书·殷浩传》)殷浩曾两次主持北伐谋收复许、洛但都打了败仗积年准备的器械军储损失殆尽。桓温因朝野之怨上疏数浩之罪请废之。朝廷不得已免浩为庶人。自此内外大权全归桓温。

桓温锐意北伐前后有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