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作者:中国通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3696

6贽上奏书极力揭露裴延令奸诈欺妄不可信任其“侵削兆民为天子取怨于下”将会招致祸乱言语极为深切。但德宗却不听忠告反而贬斥6贽等人。

贞元十五年(799)德宗任命常州刺史李鉤为浙西观察使、诸道盐铁转运使。李鉤以刻剥百姓专事进奉、贡献来取悦德宗。李鉤恃宠骄纵无所顾忌以致盗取国库财物。浙西的平民崔善贞来到京城密奏李鉤不法之事德宗看到后很不高兴将他用枷锁拘禁送给李鉤。李鉤即将崔善贞连同枷锁一齐活埋在道旁远近的人听说了不寒而栗。可见德宗愚妄到什么程度。由于德宗的纵容致使李鉤成为宪宗时地方割据势力的一大祸患。

贞元二十一年(8o5)德宗去世终年六十四岁。德宗在位二十五年自称励精治道但没有玄宗开元盛世那样辉煌业绩却有天宝之乱那样动荡不安。

第三十一章6贽第一节政治经历6贽(754—8o5)字敬舆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十八岁登进士第任为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可谓少年得志。后又任渭南县主簿、监察御史。唐德宗当太子时就听说过他的名声。建中元年(78o)德宗即位6贽被召为翰林学士参与机谋。6贽一心想报效恩遇锐意于治“政或有缺巨细必陈”为德宗所看重。

当时德宗承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之弊政局混乱在即位的第二年因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要求继位德宗不准而引起藩镇连兵。继而在建中四年(783)八月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进攻襄城(今属河南)九月德宗调泾州、原州(今甘肃镇原、固原)之兵五千人前往援救因接济不周引起士兵哗变攻入长安城拥立朱泚为帝。唐德宗仓皇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6贽也从驾在左右。

当时天下大乱机务繁忙千头万绪一日之内诏书数百而6贽才思敏捷一挥而就。“莫不曲尽事情中于机会。”并且又通俗易懂人人可晓。同僚都很佩服他的才能。6贽继而被任为考功郎中掌管内外文武官吏的考课。德宗与他经常形影不离在南奔梁州(今陕西汉中)的途中由于路险德宗“尝与贽相失经夕不至上惊忧涕泣募得贽者赏千金久之乃至上喜甚”1。可见尊崇之深。

德宗是个“昧于经国之务”的君主6贽以敏锐的政治目光从大局出及时对德宗的过失进行劝谏。

在德宗出奔的途中有献瓜果的人德宗竟想授以试官给予嘉奖6贽加以劝阻说:“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轻用。”如果滥施赏罚:“爵以情授赏以宠加纲纪始坏矣”。使献瓜果的人比冲杀在疆场不顾生死的将士获得的奖赏还高就难以劝勉臣下了。

泾原兵变后群臣有给德宗上尊号之举6贽指出:“此乃人情向背之秋陛下宜深自惩励收揽群心痛自贬损..不可近从末议重益美名。”使德宗以改兴元年号而作罢。并在改元的同时接受6贽的建议下大赦令。兴元元年(784)一月王武俊田悦、李纳接受朝廷赦令去掉王号上表谢罪局势略有缓和。

在奉天6贽还对德宗处在危难之中要设立“琼林”、“大盈二库以贮存四方贡物”不敦行俭约流露出骄奢之情加以谏止。

在当时复杂的军事斗争中6贽能够洞察形势进行分析作出正确决策。在平定朱泚之乱的过程中李怀光心怀异志不全力追讨叛军逗留不前6贽多次上奏李怀光反状已萌促使犹豫不决的德宗同意李晟移军东渭桥以防止被李怀光所吞并。又向德宗指出李建徽、阳惠元二节度使之军也将为李怀光所并吞并说:“太上消慝于未萌其次救失于始兆况乎事情已露祸难垂成。”敦促德宗采取果断措施防患于未然。但德宗迟疑不决。在李晟移军东渭桥不久的兴元元年二月李怀光果然和朱泚通谋叛唐夺得李、阳二节度之兵迫使德宗又从奉天逃亡梁州。《旧唐书》说6贽“练达1 本章材料依据旧、新唐书本传者不再一一注出。

1 《资治通鉴》卷二三o德宗兴元元年。

兵机率如此类”。

德宗在奉天、梁州的危机重重的时期里虽有宰相可是大小之事都由6贽出谋画策因而6贽有“内相”之称。由于一些权臣的嫉妒和谮毁又由于6贽过于骾直德宗虽很看重他却久久不任他为宰相。在梁州时他被任为谏议大夫。兴元元年七月平定了朱泚之乱德宗回到长安仅授以中书舍人之职。但6贽仍一如既往“政不便于时者多所条奏德宗虽不能皆可而心颇重之”。贞元七年(791)任为兵部侍郎知贡举。贞元八年反对6贽的宰相窦参受到贬斥于是6贽任为中书侍郎、门下同平章事当了宰相。

6贽从政之时由于藩镇割据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又复杂政治斗争已展为直接的军事对抗。李贽从维护唐朝的封建统治出先后向皇帝写了近百条奏疏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主张。

第二节政治思想治乱由人不在天命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都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山河破碎战火纷飞。到德宗时出现了一派萧条破败的气象田园荒芜人烟断绝。“四海骚然靡有宁处”1。泾原兵变后长安失守国难益重。但唐德宗在谈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时却说:“此亦天命非由人事。”针对德宗的这种“国家兴衰皆由天命”的错误思想6贽指出把国家兴衰说成由于天命是荒谬的。认为“天视自我人视天听自我人听则天所视听皆因于人非人事外自有天命也”。否定了天有思想、有意志、能主宰人类社会的命运得出了“天命在人”的结论。并说:“人事治而天降乱未之有也;人事乱而天降康亦未之有也。”2说明了治乱由人不在天命。6贽还辩证地分析了“治”和“乱”的关系。充分肯定了人在治理社会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理(治)或生乱乱或资理有以无难而失守有以多难而兴邦”所以他面对于乱并不悲观失望而是充满“治”的信心。他踌躇满志地劝诫唐德宗“其资理兴邦之业在陛下克励而谨修之”。不要忧虑“乱”不要害怕“厄运”只要“勤励不息足致升平岂止荡涤妖氛旋复宫阙”3。6贽的这种反天命重人事的进步的历史观构成了他治国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础。

“理乱之本系于人心”

在分裂混乱之中“海内波摇兆庶云扰”“人心惊疑如居风涛汹汹靡定”1谁要想在这种局面中取得支配地位人心向背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6贽进一步阐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儒家思想认为“立国之本在乎得众”。“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夫欲治天下而不务得人心则天下固不治。”26贽反复强调人心的作用这是他的治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说的“得众”、“得人心”的阶级内容当然主要是指广大农民对李唐皇朝的同情和支持也包括在统治阶级内部取得地主阶级的拥护。那么怎样才能“得众”、“得人心”呢?6贽曾恳切而又深刻地向唐德宗谈了自己的想法:“臣谓当今急务在于审查群情若群情之所甚欲者陛下先行之。所甚恶者陛下先去之。欲恶与天下同而天下不归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夫理乱之本系于人心。况乎当变故动摇之时在危难向背之际人之所归则植人之所去则倾陛下安可不审查群情同其欲恶使亿兆同趣以靖邦家乎?”又说:“舟即君道水即人情舟顺水之道乃浮违则没君得人情乃固失则危。”作为一个贤明的君主必须要使“其欲从天下之心而不敢以天下之人从其欲”3。当然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和农民1 《6宣公翰苑集》卷二。

2 3《资治通鉴》卷二二八。

1 《6宣公翰苑集》卷二二。

2 《6宣公翰苑集》卷十二。

3 《资治通鉴》卷二二九德宗建中四年。

阶级的利益是根本不同的两者之间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同其欲恶”。所谓“同其欲恶”不过是相对而言也就是说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在不损害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协调和农民阶级的关系。这就必须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最大局出适当地考虑一些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扫求利之法务息人之术”1以便争取更多人的支持和拥护尽可能地集中目标打击主要敌人——破坏统一的割据势力。

为了取得民心6贽请求赈救灾民。贞元八年(892)河南、河北、江、淮、荆、襄、陈、许等四十余州生水灾的时候他劝德宗给予抚恤并说:“所费者财用所收者人心苟不失人何忧乏用。”2为了取得人心6贽提出国家必须要用度有节躬行俭约罢京城及畿县间架等杂税以弭民怨。他要求“均节赋税”来减轻人民的负担。为了取得人心6贽建议德宗“痛自引咎以感动人心;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并为之亲自起草罪己诏。诏书中还特别宣布对那些受到“凶逆”煽诱的胁从者如能幡然悔悟就既往不咎。诏书下“虽武夫悍卒无不挥泪感泣”。后来李抱真入朝对德宗说:“陛下在奉天、山南时赦令至山东士卒闻者皆感泣思奋臣是时知贼不足平”。6贽的这些措施和建议收到了一些效果。缓和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或多或少提高了唐皇室的政治形象使一些顾瞻观望的势力能够倾向于唐朝在一定程度上分化瓦解了藩镇。

立国之权居重驭轻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到唐德宗时有增无减“假王者四僭帝号者二其他顾瞻怀2不可悉数”。河南、河北、淮西早已拥兵自守不听朝廷号令。泾原兵变后京畿地区也为割据势力所控制。节度使的权力不断扩大有的已经世袭他们可以“自置文武将吏私贡赋”并可以大量召募军队拥有很大权力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决定“天子不能制”1。在政治、军事、经济上保持独立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虽称藩臣实非王臣”2。显然李唐皇朝要想恢复昔日的统治消灭藩镇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6贽是一个博通古今明于治乱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他总结了历史经验尤其是吸取了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所阐述的加强皇权集权的思想深刻地指出:“立国之安危在势。”认为“立国之权在审轻重本大而末小所以能固故治天下者若身使臂臂使指小大适称而不悖”。这就必须要采用强干弱枝之术。加强皇权实力削弱地方势力这样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为此他对唐朝前期的历史作了一番回顾:谈到在唐太宗时由于妥善地处理了朝廷和地方的关系内重外轻“举天下不敌关中”处于“居重驭轻”的有利地位因而能够保持安定统一的局面。可是后来“承平渐久”内地武备放松地方的节度使权力日益扩大关中实力日益削弱外重内轻倒持太阿授人以柄结果“安禄山窃倒持1 《6宣公翰苑集》卷十二。

2 《资治通鉴》卷二三四德宗贞元八年。

1 《新唐书》卷二一二《李怀仙传》。

2 《旧唐书》卷一四三《李怀仙传》。

之柄乘外重之资”动叛乱两京不守。这就从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阐明了“居重以驭轻本大而末小所以能固”的道理。否则“失居重驭轻之权忘深根固柢之虑”就会酿成大乱。他告诫唐德宗要“追鉴往事”并申明:“王者蓄威以昭德偏废则危;居重以驭轻倒持则悖。”因而提出了“修偏废之柄以靖人复倒持之权以固国”1的方针。要求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加强关中实力以巩固皇权逐渐削弱藩镇势力以便最后剪除“凶逆”。6贽的这些主张无疑是正确的。

“求才贵广考课贵精”

6贽认为能否正确地使用人才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问题。要想使唐朝有所振作不整顿吏治、广开才路是不会取得什么成效的。而昏庸的唐德宗既不能求贤任能又缺乏知人之明“累叹乏才惘然恍见于色”2。又往往对臣下吹毛求疵求全责备。针对唐德宗的用人弊病6贽在《论朝官阙员及刺史等改转伦序状》中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为人才之多寡和统治者的政治思想有很大关系。说“汉高禀大度故其时多魁杰不羁之才汉宣精吏能故其时萃循良核实之能”。并向德宗指出:“朝之乏人其患有七”:第一人才之进用与否不由人才是否合适为准而由推荐人才的宰相是否受到皇帝的宠信来决定;第二听信谗言而不加以任用;第三求全责备标准太高;弟四对于有“过错”的人因痛恨太甚而不复用;第五考察不当只看表面不看本质;第六根据一个人一言一事来决定用与否不是全面地看一个人;第七援引旧例使用朝官阙员而有才干的人不得升迁。为了能够合理地使用人才现人才提高吏治水平他花了很大功夫对吏治问题在理论上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提出了“求才贵广考课贵精”1的重要原则。所谓“求才贵广”就是要求广泛地选拔人才使人“各举所知”不仅宰相可以推选官吏而且台省长官也可以荐举贤能。认为“唯广求才之路使贤者各以汇征启至公之门令职司皆得自达”。才能通过更多的渠道得到更多的人才。要像武则天那样:“弘委任之意开汲引大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他反对对人吹毛求疵求全责备。说:“凡今将吏岂得尽无疵瑕”。认为“人之才行自古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2。他反对“以一言忤犯一事过差遂从弃捐”终身而不复用的错误做法认为这是造成“乏才”的原因之一。并指出:“贬降之辈其中甚有可称者”也应该录用何况其中有些是因“连累左黜或遭谗忌外迁”3的人只有做到这样广泛地搜罗人才才能使“人无滞用朝无乏才”。为了广开才路在6贽的协助下唐德宗又开策问贤良方正能直言敢谏科、策问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策问识洞韬略堪任将帅科。量才取士。招揽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材以满足封建国家各方面的需要。

所谓“考课贵精”就是“按名责实”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考核加强1 《资治通鉴》卷二二八德宗建中四年。

2 《6宣公翰苑集》卷十四。

1 2《6宣公翰苑集》卷十七。

3 《6宣公翰苑集》卷十四。

吏治的管理以便高标准地培养地主阶级的官吏。为了全面地了解一个官吏的政治思想和工作能力6贽提出了考课的具体内容即所谓“八计听吏治”有以下八个方面:一、视户口丰耗以稽抚字;二、视垦田盈缩以稽本末;三、视赋役薄厚以稽廉冒;四、视按籍烦简以稽听断;五、视囚系盈虚以稽决滞;六、视奸盗有无以稽禁御;七、视选举众寡以稽风化;八、视学校兴废以稽教导。在考课的过程中他强调不能注重言论而要注重行动。不能看表面现象而要看内在思想。指出口拙寡言的人不一定就愚笨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就聪明;直朴而冒犯的人不一定是背叛阿谀奉承的人不一定就忠实。因而“所举必试之以事所言必考之于成”1。通过实践检验是非优劣。这种比较实事求是的考核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防止官吏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贪污怠惰是有一定作用的。同时通过考课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才能合理使用使举得其人任得其所更好地挥官吏应有的作用。他认为“才如负焉唯在所授授逾其力则踣授当其力则行”2。必须使其才干和所授之官相一致如果委非所任处非所宜就会使器大者不能人尽其材才小者不能承担重任这是不利于地主阶级的统治的。

为了使奖惩分明升降得当在考课的基础上6贽还提出了核才取吏的三术:“一曰拔擢以旌其异能二曰黜罢以纠其失职三曰序进以谨其守常。”3这样才能使有政治才能的人得到重用使庸碌无能、尸位素餐的人受到贬斥使吏治清明提高官僚机构的工作效率。

广开言路改过求治6贽非常推崇唐太宗尤其是对唐太宗从谏如流的政治风度特别赞赏认为“太宗有经纬天地之文有底定祸乱之武有致理太平之功”。而“从谏改过为其焉”。说:“谏而能从过而能改”是“帝王之大烈”1。把对于纳谏作用的认识提到一个空前未有的高度。可是唐德宗却对纳谏一无所知他“严邃高居”很少“降旨临问”以致出现了“变乱将起亿兆同忧独陛下恬然不知方谓太平可致”2的可悲局面。这是非常危险的。鉴于这种情况6贽对君主纳谏这个问题进行了极为认真的总结从理论上作了比前人更为详细更为具体的分析。他上书唐德宗力陈要“广咨访之路开谏诤之门通雍郁之情宏采拔之道”。要召见群臣“备询祸乱之由各使极言得失不能当耳目闭塞的孤家寡人”。并进一步指出世界广大社会复杂“以一人之所览而欲穷宇宙之变态”是不可能的。只有虚受广纳勤与接下“总天下之智以为聪明顺天下之心以施教令”3才能使下情上达上情下知君臣一致政权巩固。

6贽认为要使谏路畅通必须克服堵塞谏路的九种弊病。其中上有其六而下有其三。君主的六种弊病是: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厉威严恣强愎。臣下的三种弊病是:谄谀顾望畏懦。九弊之所以阻塞谏路1 3《6宣公翰苑集》卷二一。

2 《6宣公翰苑集》卷二o。

1 《6宣公翰苑集》卷十三。

2 《资治通鉴》卷二二九德宗建中四年。

3 《6宣公翰苑集》卷十二。

是因为:上好胜就一定嫉恨直谏这样下边谄谀的人就顺情说好话而真实情况就听不到了;骋辩给就必然不让人把话说完就给顶回去;炫聪明就必然自以为是地加以猜测而怀疑别人欺诈这样顾望的人便不敢多说话而一些有深刻道理的见解就不能尽言;厉威严就一定不能和颜悦色地待人接物恣强愎就一定不能承认自己的过错而接受劝告这样下边畏懦的人避免进言得罪而一些合情合理的意见就得不到表。所以必须克服这九种弊病以广谏诤之路。要“以求过为急以能改过为善以得闻其过为明”使臣下敢于尽言。认为谏者多才能表明君主喜欢纳谏;谏者直才能表明君主的优容大度;谏者冒犯而不罪责才能表明君主的容忍宽恕。“惟恐谠言不至”1这样才能使谏路畅通无阻。

1 《6宣公翰苑集》卷十二。

第三节经济思想6贽不仅是一个政治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思想家。对当时日益严重的经济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考察和研究提出了“均节赋税”、“养人资国”等恢复和展封建经济的改良措施。

“均节赋税”

唐中期以后均田制遭到破坏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出现了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地的状况。这样租庸调制就难以实施。由于长期用兵战事频繁兴师动众人民的徭役负担繁重。同时军费开支庞大人民遭受的赋税剥削越来越残酷:“常赋不充乃令促限促限才毕复命加征加征既殚又使别配别配不足于是榷算之科设率贷之法兴。”1而且征收赋税时催促紧迫不分季节“蚕事方兴已输缣税农功未艾据敛谷租”丝不容织谷不暇舂农民不堪于这种剥削和压迫纷纷破产。有的不得不当佃客依附豪强成为私属贷其种食赁其房屋终日劳苦长年不息仍然难以维持生计。而地主阶级对人民的横征暴敛过了封建国家的赋税剥削而且又大放高利贷坐食租税大肆聚敛以致出现了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局面。2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艰难竭蹶之中许多人离乡背井奔波流亡转死沟壑出现了十室九空都市化为丘墟遗骸遍于田野的凄惨景象。生产力遭到严重的摧残民困国穷财政枯竭经济处于崩溃状态。为了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日益激化的矛盾解决国家的财政经济危机6贽上疏提出:“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系统地阐述了恢复和展封建经济进行改良的思想。

“养人资国”

关于人在创造物质财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中如何能更好地挥这种作用6贽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保护在生产力中起决定性因素的劳动力指出:“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所谓“养人”就是说要使劳动者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有一个从事奴役性劳动的条件。他看到了“养人”和“资国”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养人”充分使农民的个体经济得到展挥他们在生产力方面的作用才能尽可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使民“富”国强。因此他反对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毁家取财的极度剥削认为这是统治阶级“厚其所资而害其所养”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的做法。相反地他认为“当今之务在于厚人而薄财损上以益下。下苟利矣上必安焉则少损者所以招大益也。人既厚矣财必赡焉则暂薄者所成永厚也”。所以他强调必须要“等以厚生之业”。“先人事而借其暇力先家给而敛其余财。遂人所营恤人所乏借必以度敛必以吋。”只有这样才能使简单的扩大再生产成为可能才能使国家的财政收入得到保1 《6宣公翰苑集》卷十一。

2 《6宣公翰苑集》卷二二。

证达到“养人以资国”的目的。

为此6贽主张采取以下一些改良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凡所占田约为田限”。实行轻徭薄赋要“量人之力”征收赋税降低剥削率十分取一“裁减租价务利贫人”。适当缩小“贪富悬绝”的巨大差别。“微损有余稍优不足损不失富优可赈穷”使“贫弱不至竭涸富厚不至奢淫”。节约国家开支“量入以为出”使用度有节。认为“不节则虽盈必竭能节则虽虚必盈”。为了“啬用节财”他提出“窒侈欲以荡其贪风息冗费以纾其厚敛”1。这些措施总的指导原则是“安富恤穷”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寻找平衡。这一方面表现出6贽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阶级本质另一方面他兼顾农民阶级的利益表现出他对广大贫苦农民的极大同情。这些措施在当时对限制统治阶级的无节制的聚敛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调整生产关系展生产解决面临的经济危机加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还是有意义的。

1 《6宣公翰苑集》卷二二。

第四节军事思想6贽是个多才多能的人对于军事方面也非常重视他认为要想治国“未尝不文武并兴农战兼务”2。只有这样才能足食足兵平息暴乱安定国家进而提倡政教风化把加强军事看作是治国之本。

在当时复杂的军事斗争中唐廷如何加强军事力量挥对内讨伐藩镇对外保卫边疆的作用是一个关系到唐政权能否巩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朱泚之乱平息之后西北边防空虚的弱点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6贽对加强边防建立一支统一指挥、训练有素、供养充足的军队极为关心。指出:“备边御戎国家之重事;理兵足食备御之大经。兵不治则无可用之师食不足则无可固之地。”1因此围绕着如何治军保证衣食供给这两个问题对唐廷存在的弊病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治军针对德宗时大都征调关东比较富庶地区的士兵轮番戍守边防士兵缺乏训练不能适应边疆的艰苦环境;边帅身不临边而在内地又选精兵锐卒自随左右把守边防要塞的士兵更加缺乏战斗力的情况6贽建议:选派士兵“必量其习性辨其土宜察其技能知其欲恶用其力而不违其性齐其俗而不易其宜引其善而不责其所不能禁其非而不处其所不欲”。加强训练严明纪律又要抚以恩惠安排好家属安乐其居使之思想稳定才能挥战斗力。做到“出则足兵居则足食守则固战则强”。于是他提出取消各道将士轮番防秋制度。按原来军队人数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委命本道节度使招募年轻力壮愿住边城者而迁移之;一部分则由本道但供衣粮委命关内、河东各军州招募蕃汉子弟愿入边军者以供给之;一部分由本道仅出衣粮加给应募之人作为新迁居的费用又命度支在各道和市耕牛兼雇手工业者到各军城修造器具。召募的人每家给耕牛一头和各种农田水火器具使其完备。这样“寇至则人自为战时至则家自力耕”2。军事力量必然增强粮食供给必然充足避免了轮番征之苦又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善择将帅开元、天宝之际西北边防仅设有朔方、河西、陇右三节度还担心权分力散。德宗时又将朔方之地分由三个节度使统领其余各镇军将近四十多个都由皇帝任命并有宦官监军彼此之间各自独立。如同一国三公十羊九牧节制多门而人心不一。6贽认为这样:“人心不一则号令不行号令不行则进退难必进退难必则疾徐失宜疾徐失宜则机会不及机会不及则气势自衰。”“建军如斯可谓力分于将多。”1因而建议选择文武全备的能臣一人为陇右元帅统管泾、陇、凤翔、长武城、山南西道等兵马;一2 《6宣公翰苑集》卷六。

1 2《6宣公翰苑集》卷十九。

1 《6宣公翰苑集》卷十九。

人为朔方元帅统管鄜坊、邠宁、灵夏等所节度的兵马一人为河东元帅统管河东、振武等所节度的兵马。三帅各到临边要害之州作为治所。不重要的节度随所便进行合并只有元帅可置统军其余全部罢免。只有这样才能使将帅专一人心不分号令一致进退可齐指挥如意机不会失气势自壮无往而不胜。

放权当时边军行动多由朝廷决定选派将帅只求容易驾驭。“遂令分阃责成之义度”。6贽认为两军相持抓住战机刻不容缓“况乎千里之外九重之深陈述之难明听览之不一”要想使决策没有差错就是圣贤也难以办到。因而强调:“将贵专谋兵以奇胜军机遥制则失变..是以古之贤君选将而任分之于阃誓莫于也授之以钺俾专断也。”1主张给将帅以自主权可以便宜从事才能使其充分挥智谋作出果敢决策不失战机取得胜利。当然这样的将帅必须称职。6贽认为“选用将帅必先考察行能”使真正有军事才能、指挥能力的人担当重任。

奖惩分明由于没有严明的奖惩制度有功不能赏有罪不能罚。出现违反法纪现象互相推委。遇敌失守“将帅则以资粮不足为词有司复以供给无阙为解”朝廷不追究是非曲直漫不经心置若罔闻。同时在军资供给方面也极不合理。长期戍守边防的士兵处在危难之地服役劳苦勇于杀敌衣粮供给不足常有冻馁之色;而不在边塞的关东士兵服役时间短暂不耐劳苦怯于作战却衣粮供给丰厚高于前者数倍两者相比差别悬殊。“事业未异而给养有殊人情之所不能甘也。”结果“怨生于不均”。这些都大大削弱了军队的士气。

6贽认为:治理军队必须要奖惩分明“赏以存劝罚以示惩”2勉励有功的将士严惩邪恶不法之徒。同时又主张根据士卒劳役的轻重贡献的大小所处安危的情况制定衣粮供给的等级合理分配给养以避免“怨生于不均”保证士卒之间的团结提高军队的士气。

贮积军粮6贽注重军事尤其注重军粮的贮积、供给和运输。

德宗时军粮的供应非常紧张费用很大运粮的人又很辛劳千里运粮长途跋涉运米一斛抵达边军运费钱需五六千。一年四季持续不断“倾财用而竭物力”仍然满足不了供应的需要。6贽向德宗指出:“屯兵守土以备寇。戎至而无粮守必不固。”当时吐蕃侵扰边地朔方、五原相继失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军粮他认为造成这种状况是由于敛导无方、筹划不当。所以他建议采取“就军和籴之法以省运制与人加倍之价1 《6宣公苑翰集》卷十六。

2 《6宣公翰苑集》卷十九。

以劝农”对于有力无资、愿意住在边地的士卒贷其种食、工具、耕牛就可以使戍卒忘归贫人乐徙。既可以有足够的军粮又可以充实边防。“无屯田课责之劳而储蓄自广;无征役践更之扰而守备益严。”如果能付诸实施可以说是长久之计。

6贽又对于当时征调军粮不顾各地粮食的丰歉不知各地谷价的贵贱不能权衡轻重灵活变通而一味地按照旧例从江淮运粮深感筹划失当。如关辅一带谷贱伤农宜加价籴谷以劝农桑;江淮一带谷贵民困宜减价粜米以救凶灾。结果宜籴之处无钱宜粜之处无米而又“运彼所乏益以所余”。乖于事理浪费又很大。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改革漕运的措施。在沿边各州连年丰收的情况下请减京东水运收脚价于沿边州镇储蓄军粮所得费用先在关中进入和籴。根据当时的价格计算一年和籴之数足当转运二年;一斗转运之资足以和籴五斗。然后将所余之钱以供边镇和籴。这样可以“不劳人不加赋税不费官钱”。惟于漕运一事稍权轻重所宜于常用之内收其枉费之资可以使成百万石粮食“坐实边鄙”;又可以劝课农桑赈济穷困之人。一举而两得筹划颇为精细。11 《6宣公翰苑集》卷十八。

第五节“可为后世法”

作为历史上的一个政治家6贽的政治遭遇是很不理想的。他的政治才能没能得到充分的施展这是有其历史原因和政治原因的。先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使他难以在一个不长的时间里取得显著成效。从整个历史趋势来看唐朝已经由盛而衰安史之乱后的分裂混乱状态到德宗时已持续了二三十年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不断加深病入膏盲积重难返非一般改良所能解决。其次唐德宗有时虽能采用6贽的建议但总的来说他是一个昏庸的君主对于6贽的许多重要主张“虽嘉之”而“不能用”“爱重其言”而“不从”有时“虽貌从”而“心颇不悦”“所用才什一”。这样尽管6贽后来身居宰相之位也极大地限制了他的政治作用。第三腐朽邪恶势力裴延龄等“以聚敛为长策”虽然引起社会的不满但“独幸于天子”他们结党作恶“朝廷无敢言其短”而6贽“独身当之”与他们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后来裴延龄等造谣中伤以不实之词进行诬陷结果唐德宗听信谗言移6贽为忠州别驾。6贽直至去世十年之内未能挥政治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悲剧。

实际上6贽的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唐书》的论赞中说他的思想“可为后世法”。司马光非常推崇6贽在《资治通鉴》中引用6贽的议论达三十九篇之多长者近千言基本上把《6宣公文集》的主要内容都概括了。像这样连篇累牍地记录一个人的政治主张在长达二百九十四卷的《资治通鉴》中是罕见的可见6贽言论“资治”作用之大。苏轼则说6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并把6贽的奏议文集进呈给当朝皇帝说:“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圣言幽远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而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治乱之龟鉴。”1南宋也有人把6宣公的奏议进呈给皇帝说:“斯皆治道之急务”“无片言不合于理靡一事或失于机策之熟见之明若烛照”。希望皇帝把它“置坐之隅”2以引为鉴戒。直到明清一些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对6贽仍然颂声不绝。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王夫之认为“唐室为之再安皆敬舆悟主之功也”3范文澜《中国通史》称“6贽是唐朝中期卓越的政治家”这个评价是当之无愧的。1 苏轼:《进呈奏札子》。

2 《进呈唐6宣公奏议表》见《6宣公翰苑集》卷。

3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四。

第三十二章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第一节颜真卿出身名门为官刚正颜真卿(7o8—785)字清臣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是北朝著名学者颜之推的后代唐初学者颜师古的五世从孙。颜真卿少年勤学知识广博善写文章尤擅长书法。开元年间考中进士曾为礼泉尉据《云溪友议》所载又曾任临川内史使“浇风莫竞文政大行”颇受赞誉。后提升为监察御史。一次出使到河陇地区当时五原有冤狱很长时间没能作出判决适逢天正早颜真卿作出裁决后天下了雨五原郡的人称之为“御史雨”。以后颜真卿又相继担任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判官、武部员外郎等职。由于杨国忠怨恨他不归附自己把他调出京城担任平原太守。当安禄山谋反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的时候颜真卿以预防连绵大雨为由修缮城防召集壮丁贮备粮食而对外却仍会集宾客文士泛舟饮酒、赋诗以免安禄山疑心。安禄山动叛乱后河朔一带全部沦陷唯独平原城防守完备。在唐玄宗刚刚听说爆叛乱时曾感叹地说:“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等听到平原派来的使者奏报后极为高兴对左右的人说:“朕不知颜真卿形状如何所为得如此!”

安禄山攻陷了洛阳后杀死洛阳留守李澄、御史中丞卢亦、判官蒋清派使者段子光将三人的级向河北宣示颜真卿恐怕人心动摇就哄骗各位将领说:“我识此三人皆非也。”就腰斩了段子光秘密收藏了三个人的级。几天后用草结成他们的身体安葬并设立灵位大声痛哭他的部下更加拥护他。颜真卿召募勇士十天内共得一万人向他们宣布举兵讨伐安禄山。颜真卿为国家遭逢祸难失声痛哭勇士们都为之感动。安禄山派遣他的部将李钦凑、高邈、何千年等人把守土门。颜真卿的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用计谋杀死了李钦凑、高邈活捉了何千年送往京师。攻破土门之后河北十七郡归顺了朝廷共同推举颜真卿为主帅聚集了兵马二十多万横向贯穿在燕赵之间阻绝安禄山的叛军。朝廷任命颜真卿为户部尚书仍为平原太守不久又加任为河北招讨采访使。

当时清河太守派使者李萼来向颜真卿请求援兵颜真卿为他兵六千并征求他抵抗叛军的意见。李萼出谋划策说:“今闻朝廷使程千里统众十万自太行东下将出■口为贼所扼兵不得前。今若先伐魏郡斩袁志泰太守司马垂使为西南主;分兵开■口之路出千里之兵使讨邺、幽陵;平原、清河合同十万之众徇洛阳分兵而制其冲。计王师亦不下十万公当坚壁无与挑战不数十日贼必溃而相图矣。”1颜真卿表示赞同。于是传令清河等郡派遣大将李择交、副将范东馥、和琳、徐浩等人进兵与清河、博平五千人联兵驻扎在堂邑。叛军袁知泰派其部将率二万人前来交战被打得大败斩一万多人。

肃宗在灵武即位后颜真卿多次派使者奏报情况。肃宗任命他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北采访招讨使。当时军费枯竭李萼建议他收景城盐利1 本节材料依据新旧唐书本传者不再一一作注。

1 《旧唐书·颜真卿传》。

“使各郡相输用度遂不乏”。

安禄山乘虚派史思明、尹子奇急攻河北各郡再次被叛军攻陷唯独平原、博平、清河三郡依然固守但人心动摇不安形势危急局面难以挽回。至德元年(756)十月颜真卿只得弃城率众渡过黄河经过江、淮、荆襄辗转来到凤翔朝见肃宗。肃宗下诏任命他为宪部(刑部)尚书不久又加任御史大夫。在任官期间颜真卿对于一些不守礼法的官吏加以弹劾。“军国之事知无不言”因而受到宰相的忌恨被从朝廷排挤出去任冯翊太守后改任为蒲州刺史又被御史唐旻所诬陷贬为饶州刺史。

乾元二年(759)颜真卿任浙西节度使。当时淮南节度使刘展将要谋反颜真卿预作防备。都统李峘认为这是制造事端进行非议。朝廷就征召颜真卿为刑部尚书。后来刘展果然谋反而李峘则逃奔到江西。

颜真卿到朝廷后宦官李辅国假传诏令将玄宗迁到西宫颜真卿率领百官上表请问起居为李辅国所痛恨被贬为蓬州刺史。

代宗即位后任命颜真卿为利州刺史未上任旋又改任为吏部侍郎。

后又任命他为荆南节度使没有上任改任为尚书右丞。代宗从陕州回到长安颜真卿请先拜谒陵庙而后还宫宰相元载对此有所非议。颜真卿气愤地说:“用舍在相公耳言者何罪然朝廷之事岂堪相公再破除邪!”元载因此对他深加怀恨。没多久颜真卿改任检校刑部尚书知省事封为鲁郡公。当时元载援引私党害怕朝臣论奏他的过失。就请百官凡是要论事先告诉长官长官再告知宰相然后上奏皇帝。颜真卿就此上书给代宗指出:“今陛下欲自屏其耳使不聪明则天下何望焉?”认为:“今天下疮痏未平干戈日滋陛下岂得不博闻谠言以广视听而塞绝忠谏乎?..今宰相宣进止御史台作条目不得直进从此人不奏事矣。陛下闻见止于数人耳目天下之士方钳口结舌陛下便谓无事可论岂知惧而不敢进即林甫、国忠复起矣。臣谓今日之事旷古未有虽林甫、国忠犹不敢公为之。陛下不早觉悟渐成孤立后悔无及矣。”言词非常激切于是中人抄写内本传播于朝廷内外。后来颜真卿掌管太庙时指出祭器不整齐元载认为是诽谤。大历元年(766)被贬为峡州别驾继而改任吉州司马后又提升为抚、湖二州刺史。

元载被处死后在杨绾的推荐下代宗召回颜真卿任他为刑部尚书。

代宗去世时被任命为礼仪使。德宗即位后杨炎为宰相因颜真卿耿直而厌恨他改任为太子少傅仍为礼仪使表面上给予尊宠实际上是夺取了他的实权。

“忠至灭身”三军痛哭卢杞专权时忌恨他的耿直改任他为太子太师免去了礼仪使之职并想把他排挤出朝廷安排到方镇。颜真卿对卢杞说:“真卿以褊性为小人所憎窜逐非一。今已羸老幸相公庇之。相公先中丞(卢杞之父)传至平原面上血真卿不敢衣拭以舌舐之相公忍不相容乎?”卢杞惶恐四顾起身下拜但对颜真卿更加怀恨在心。

建中四年(783)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后攻占了汝州。德宗向卢杞问计。卢杞回答说:“希烈年少骁将恃功骄慢将佐莫敢进止诚得儒雅重臣奉宣圣泽为陈逆顺祸福希烈必革心悔过可不劳军旅而服。颜真卿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1德宗表示赞同于是命令颜真卿到许州安抚李希烈诏令下达后整个朝廷都大为震惊。李勉听说后认为失去一位元老会给朝廷带来耻辱秘密上表请求留下颜真卿又派人拦路截留他没有来得及。颜真卿乘驿车来到东都洛阳河南尹郑叔则认为此去难免一死劝他稍作停留等待朝廷后的命令颜真卿认为君命不能回避毅然前往。

刚到许州时颜真卿要宣布诏旨李希烈指使养子一千人环绕着他谩骂。并拔出刀剑对着他作出要分割他、吞食他的恣态。颜真卿纹丝不动面色不变。李希烈急忙上前用自己的身体遮挡住颜真卿喝令众人退下。把颜真卿安排在馆舍中以礼相待但逼迫他上表朝廷洗刷自己的罪过颜真卿没有听从。

当时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等河北藩领主帅各自称王他们派遣使者向李希烈称臣劝他称帝。李希烈就召颜真卿来看说:“今四王遣使见推不谋而同太师观此事势岂吾独为朝廷所忌无所自容邪!”颜真卿反驳道:“此乃四凶何谓四王相公不自保功业为唐忠臣乃与乱臣贼子相从求与之同覆灭邪!”李希烈听了很不高兴。过了几天李希烈又让他与四镇的使者一同参加宴会四位使者说:“久闻太师重望今都统(李希烈)将称大号而太师适至是天以宰相赐都统也。”颜真卿斥责他们说:“是何宰相耶!君等闻颜杲卿无?是吾兄也。禄山反举义兵及被害诟骂不绝于口。吾今年向八十官至太师守吾兄之节死而后已岂受汝辈诱胁耶!”四镇使者不敢再说话。李希烈于是将颜真卿拘禁起来命令十名士兵看守馆舍在庭院中挖了一个坑扬言要活埋他。颜真卿泰然自若见到李希烈说:“死生已定何必多端亟以一剑相与岂不快公心事邪!”李希烈只是向颜真卿谢罪。

建中四年(783)三月荆南节度使张伯仪在安州被李希烈击败失去旌节。李希烈派人把旌节和俘虏带给颜真卿看。颜真卿见后号啕大哭跌倒在地气绝而复苏从此不与人说话。后来李希烈的大将周曾等人谋划袭击汝州杀死李希烈尊奉颜真卿为节度使。事情泄露李希烈将颜真卿拘送到蔡州颜真卿考虑必死无疑于是写好了遗书、墓志、祭文。李希烈僭越称帝时派人问他称帝的仪式。颜真卿回答说:“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礼耳。”

兴元元年(784)唐军重振李希烈担心蔡州生变故就派他的部将辛景臻、安华来到颜真卿所住之处在院庭中堆满了柴草浇上油对颜真卿说:“不能屈节当自烧。”颜真卿起身投向火中辛景臻等人急忙制止了他。七月德宗车驾回到了长安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由于参与了朱泚的叛乱被处死。李希烈听说后极为愤怒就在八月三日派中使与辛景臻等人将颜真卿缢死时年七十七岁。

颜真卿的被害在朝野引起了很大反响三军为之痛哭德宗停止朝见五日谥号为文忠下诏称他:“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新唐书》称他“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1 《资治通鉴》卷二二八德宗建中四年。

书法上的卓越成就颜真卿以造诣群的书法艺术名高天下他善写正书、行书“自篆籀分隶而下同为一律号书之大雅”。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吸取了前代和同时著名书家的长处6羽称他的字体得王羲之之筋骨心肺他的笔法还师承了唐代书法家张旭并请教过僧人怀素。他对笔法很有研究《广川书跋》称“其过人处正在法度备存而端劲庄特”。曾作笔法十二意。他以善写正书而名垂后世。字形具有蚕头燕尾的特点。“论者谓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弩此其大概也至其千变万化各具一体。若《中兴颂》之宏伟《家庙碑》之庄重《仙坛记》之秀颖《元鲁山铭》之深厚又种种有不同者盖自有早年书《千佛寺碑》已与欧、虞、徐、沈暮年之笔相上下及中兴以后笔力迥与前异亦其所得者愈老也。”1他的书法遗迹一直为人们所珍爱并给予极高的评价。宋代欧阳修得其断碑题跋说:“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端严尊重使人畏而爱之虽其残阙不忍弃也。”又说颜真卿“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自可以先后传世无穷不待其书然后不朽。然公所至必有遗迹故今处处有之唐人笔迹见于今者惟公为最多。”1明代学者陈继儒得到颜真卿所写的朱巨川告身墨迹就将其书房命名为“宝颜堂”。总之他的高书法和他的高尚品格一样可以并传而不朽。

1 佚名:《宣和书谱》。

1 欧阳修:《六一题跋》。

第二节柳公权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为唐朝名臣柳公绰之弟。少年时好学十二岁时能写辞赋他博通经书元和初年考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李听镇守夏州时征召他为掌书记。他通晓音律擅长书法精于正楷初学王羲之后又遍阅近代各家笔法而主要得力于欧阳询、颜真卿两大书家笔力遒劲刚健结构谨严自成一家与颜真卿并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说是对后来影响很大的书法家。穆宗即位时柳公权入朝上奏穆宗召见他说:“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当天就任命他为右拾遗、翰林侍书学士后又提升为右补阙、司封员外郎。当时穆宗荒淫、放纵不务政事曾问柳公权用笔之法柳公权回答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听后脸色为之一变知道柳公权是以笔法为喻进行劝谏。

柳公权经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在宫廷之中作为侍书。他的哥哥柳公绰在太原任官就写信给宰相李宗闵说明家弟本来有志于专研儒学却以侍书之职为朝廷所用和卜筮之官颇为相近心里感到耻辱请求更换一散官。于是改任为右司郎中后又改任为司封、兵部二郎中、弘文馆学士等职。

但文宗对他很思念又重新召他为侍书并提升为谏议大夫不久又改任为中书舍人担任翰林书诏学士文宗曾夜间召对柳公权蜡烛已经燃烧尽而话没有说完宫人就把蜡液粘在纸上继续用来照明。一次从幸到未央宫停下车驾文宗对柳公权说:“我有一喜事边上衣赐久不及时今年二月给春衣纥。”柳公权上前表示祝贺。文宗说:“单贺未了卿可贺以诗。”柳公权随即应声说:“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文宗非常高兴称赞道:“子建七步尔乃三焉。”

还有一次与其他六位学士在便殿问对文宗谈及汉文帝节俭随即举起自己的衣袖说:“此澣濯者三矣。”学士们都赞誉文宗节俭的美德唯独柳公权默然不语文宗就把他留下问他为何不语。柳公权说:“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澣濯之衣乃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文宗对柳公权说:“极知舍人不合作谏议以卿言事有诤臣风采却授谏议大夫。”第二天下诏任命他为谏议知制诰学士之职依然。

开成三年(838)柳公权被任为工部侍郎。一次文宗召见他询问政治得失柳公权回答说:“自郭旼除授邠宁物议颇有臧否。”文宗说:“旼是尚父(郭子仪)之从子太皇太后之季父在官无过。自金吾大将授邠宁小镇何事议论耶?”柳公权说:“以旼勋德除镇攸宜。人情论议者言旼进二女入宫致此除拜此信乎?”文宗说:“二女入宫参太后非献也。”柳公权说:“瓜李之嫌何以户晓?”并引用王珪谏太宗出庐江王妃故事使文宗随即将二女送还郭旼。柳公权以忠言来匡正当时的弊政大多类此。以后又晋升为学士承旨。

武宗即位后柳公权被罢学士承旨之职任为右散骑常侍后宰相崔珙引荐为集贤殿学士掌管院事。李德裕平时对柳公权很优厚但因为崔珙所引荐心中很不高兴将其降职为太子詹事改任为太子宾客。后又接连被授予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等官爵食邑二千户。后又重新2 本节材料依据新旧唐书本传者不另注出。

任命为左常侍。有一次武宗重新召见一失宠的宫嫔对柳公权说:“朕怪此人若得学士一篇当释然矣。”就把面前的数十张蜀笺给了他柳公权略加思考而成一绝曰:“不分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1武宗看后极为高兴命令宫嫔上前拜谢柳公权。以后又先后担任国子祭酒工部尚书等职。咸通初年为太子少师咸通六年(865)柳公权去世终年八十八岁。追赠为太子太师。

柳公权在当时以书法名扬天下上自皇帝以至公卿、大夫及来入贡的外国人无不喜爱他的墨迹。一次文宗在夏天与学士联句。文宗说:“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柳公权接着说:“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其他几位学士也都相继联句文宗唯独吟咏柳公权所续两句称“辞清意足不可多得”。就让柳公权题写在殿阁的墙壁上。字方圆五寸文宗看后赞叹地说:“钟(繇)、王(羲之)复生无以加焉!”宣宗尤为珍爱柳公权的墨宝曾召柳公权到殿前由军容使西门季玄捧着砚台枢密使崔巨源拿着笔柳公权用真书在一张纸上写了“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十字;用行书在一张纸上写了“永禅寺真草千字文得家法”十一字;用草书在一张纸上写了“谓语助者焉哉乎也”八字。宣宗赏给他锦彩及瓶盘等银器。又让他自写谢状不拘真书、草书。当时公卿大臣之家的碑志不是出自柳公权的手笔别人就会认为子孙不孝。外国人入贡专门准备钱财来购买柳公权写的字。柳公权曾写京兆西明寺《金刚经》具有钟、王、欧、虞、褚、6各家的笔法为其得意之作。其流传的书碑很多以《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为最著名书迹有《送梨帖题跋》。

1 《唐诗纪事》。

第三节怀素怀素(725—785)字藏真本姓钱长沙(今属湖南)人后为京兆(长安)僧人法号怀素。早年致力研究佛法性格粗放不拘小节酷爱书法据唐人6羽《怀素传》所载:怀素“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时酒酣兴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由于家贫无纸练字曾在家乡种芭蕉以供挥笔练字所居号称“绿天庵”。但仍然满足不了他练字的需要就漆一盘练习写字又漆一木板练习写字因为用力勤奋不断摹写使盘板都被磨破。“然恨未能远睹古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1到长安后吏部尚书韦陟看到他的书法极为赞赏认为他很有展前途说:“此沙门札翰当震宇宙大名。”怀素感到“学无师授如不由户而出。”于是拜金吾兵曹邬彤为师学习笔法。邬彤对怀素说:“草书古势多矣。惟太宗以献之书如凌冬枯树寒寂劲硬不置枝叶。张旭长史又尝私谓彤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师而为书故得奇怪凡草圣尽于此。”怀素连声说:“得之矣!”经过了一年多怀素告辞而去。邬彤在他临行之前对他说:“万里之别无以为赠吾有一宝割而相与。先时人传彤有右军恶溪小王骚劳三帖拟此书课以一本相付。”1这些对于怀素书法的进步是很有益的。怀素还与书法大家颜真卿多有来往两人切磋琢磨相互探讨对笔法的理解更深刻了。怀素潜心于书法颇有悟性。一天晚上观看夏天的云彩随风而动变化无常“顿悟笔法自谓得草书三昧”。他练字下了很大功夫以致秃笔成塚他以擅长草书而闻名尤其狂草最为人们所赞叹论者称他的狂草如“惊蛇走虺骤雨狂风”。当时的文士名流如李白、戴叔伦等人都曾写诗赞美他的狂草。李白的《草书歌行》称:“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说他的字“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如楚汉相交战。”在此之前唐人张旭的草书享有盛名号称“张颠”;而怀素的草书则称为狂说他是“以狂继颠”2。

怀素晚年的字更臻化境字字如同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传世的字帖有《自叙帖》、《苦笋帖》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在《山高水深帖》题跋中称:“怀素书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后人作草皆随俗缴绕不合古法不识者以为奇不满识者一笑。此卷是素师肺腑中流出寻常所见皆不能及之也。”1这不仅是对《山高水深帖》的评价也是对怀素书法的高度评价。

1 《唐文拾遗》怀素《自叙帖》。

1 6羽:《怀素传》。

2 佚名:《宣和书谱》。

1 《三希堂法帖》第五册。

第三十三章刘晏杨炎第一节刘晏幼有神童之誉刘晏(715—78o)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开元十三年(725)玄宗东封泰山十岁的刘晏献上《东封书》玄宗读后十分欣赏他的才华遂命宰相张说试其才能。张说测试后大为称奇对玄宗说:“国瑞也。”即授任秘书省正字从此号为神童“名震一时”。

一次玄宗于勤政楼前盛设乐舞和百伎杂耍。时教坊有个叫王大娘的女妓善戴百尺高竿竿上装有木山状似瀛洲、方丈等仙山还有一小童在上面钻来钻去歌舞不停。玄宗把小小的刘晏召到楼上帘下贵妃很喜欢他让他坐在自己膝上。玄宗问他:“卿为正字正得几字?”刘晏回答说:“天下字皆正得唯有‘朋’字未正得。”贵妃让他咏王大娘戴竿刘晏才思敏捷应声而出诗云:“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玄宗、贵妃与诸嫔妃乐得哈哈大笑遂赐给他牙笏及黄纹袍。1行政干才天宝年间(742—755)刘晏累授夏县(今属山西)令以干练闻名虽未曾督责赋税却“输无逋期”。又举贤良方正科补为温县(今属河南)令。政绩卓著“民皆刻石以传”。不久又升为殿中侍御史。

安禄山叛乱后刘晏避难于襄阳(今湖北襄樊)。永王李璘欲任他为官他坚决推辞。时肃宗在灵武组建朝廷刘晏致书宰相房琯论今日的分封与古制不同认为“今诸王出深宫一旦望桓(齐桓公)、文(晋文公)功不可致”。主张加强皇权。肃宗诏拜度支郎中、兼侍御史领江淮租庸事。刘晏赴任至吴郡正遇永王李璘起兵叛乱沿江东下刘晏遂与采访使李希言计议抗拒。刘晏守余杭(今浙江杭州西)李希言交战失利败归刘晏。刘晏乃调义兵坚守壁垒。永王兵败后欲转而攻略州县听说刘晏早有防备遂从他道逃去。不久肃宗诏拜他为彭原(今陕西镇原东)太守转任陇、华二州刺史迁河南尹进为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度支、铸钱、盐铁等使。不久又兼京兆尹。他“总大体不苛号称职。”后遭司农卿敬羽诬劾他泄漏禁中事宰相萧华又忌其才干遂贬为通州刺史。

代宗即位后于宝应元年(762)六月刘晏再次入为京兆尹、户部侍郎领度支、盐铁、转运、铸饯、租庸使。时颜真卿以文学正直出为利州刺史刘晏举荐他代己为户部侍郎改国子祭酒又将京兆尹一职让于严武。翌年正月擢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依然兼任诸使职。广德二年(764)正月因与宦官程元振交通的罪名仅做了一年宰相的刘晏被贬为太子宾客罢知政事。

1 本节材料依据新旧唐书本传者不再一一作注。

1 《明皇杂录》卷上。按此贵妃非杨贵妃。

改革漕运自安、史之乱以来潼关、洛阳一带受阻江、淮财赋溯长江入汉水抵达梁州、洋州迂险劳费汴渠也堙废不治。广德二年三月关中米每斗涨至千钱“百姓挼穗以给禁军宫厨无兼时之积”1。在这种情况下代宗又擢刘晏为御史大夫领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转运、租庸、盐铁、常平使以展漕运增加财赋收入。

刘晏受命以后以转运为己任为了弄清多年漕运的利弊或坐船或乘马亲自对过去漕运沿线进行实地考察。他坐船由淮水经泗水进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黄河。他到过河阴、巩县和洛阳考察了宇文恺建造的梁公堰分黄河水流入通济渠又视察了大夫李杰新堤。他驱马陕郡城郊右循砥柱、硖石察看了三门渠津遗迹。经过他长途跋山涉水实地调查研究漕运情况“尽得其病利”。他要治理漕运又担心受别人牵制其治理方案难以推行为了得到当政宰相的有力支持他致书元载具体陈述了漕运中的“四利”“四病”。其四利为:一是京师三辅之民徭赋繁重江、淮粟至可减少其一半徭赋;二是东都凋残人口流亡漕路流通村落人口从此滋多;三是在边诸将外虏入侵听说江、淮贡赋增至军食丰足可以震耀夷夏;四是今舟车既通商贾往来百货云集可追复贞观、永徽之盛。其四病为:一是从宜阳、熊耳、虎牢、成皋五百里人烟稀少百姓穷困转车挽漕功且难就;二是黄河、汴水自天下乱离以来河岸崩塌所在淤塞“涉泗千里如网水行舟”;三是东垣、砥柱、渑池、北河之间六百里“戍逻久绝夺攘奸宄”多不安全;四是从淮阴至蒲坂长达三千里屯戍相望常言衣食不足挽漕所至船到便留“非单车使者折简书所能制”。刘晏所陈述的四利四弊既指出了开通漕运利国利民可以振兴经济同时也分析了其中的困难如不解决这些难题漕运仍然是纸上谈兵。元载正独揽朝政看了刘晏的书信极力赞成其事因此刘晏“得尽其才”。从此江、淮财赋才得以运至关中代宗很高兴派卫士备鼓吹于东渭桥迎接刘晏还派使者慰劳他说:“卿朕酂侯(萧何)也”。大凡每年运至四十万斛“自是关中虽水旱物不翔贵矣”。

刘晏恢复了旷废日久的漕运事业使江、淮财赋源源运进关中缓解了关中财政紧张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他改革漕运的结果。他从漕船的制造水手的雇用与训练到督航、护航等环节都改变了旧法漕运由朝廷直接经管。

为使船坚固耐用保证运输途中安全无损刘晏于扬子设十场造船每艘船给千缯钱要比一般的船价高出一倍多。有人不太理解认为“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刘晏则解释说:“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异日必有患吾所给多而减之者;减半以下犹可也过此则不能运矣。”刘晏洞察了官场之弊多给船费宁可给“执事者”以“私用”之钱以求免得官吏偷工减料或以次充好影响船的质量。后至唐末有司计费付钱无有富余因此“船益脆薄易坏漕1 《资治通鉴》卷二二三代宗广德二年。

运遂废矣”。1实践证明了刘晏的做法还是正确的。

在漕运中刘晏也改变了旧法。旧时转运船由润州6运至扬子斗米费钱十九刘晏改用口袋装米而以舟运送可减费钱十五;由扬州至河阴斗米费钱一百二十刘晏做“歇艎支江船二千艘每船载一千斛十船为纲每纲三百人篙工五十人派军将部送至河阴、三门号“上门填阙船”米每斗减钱九十。他调来巴、蜀、襄、汉地麻竹筱作绹挽舟以朽索府材代薪“物无弃者”。他还采用分段漕运“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把江南漕运的货物存放在扬州汴河漕运的存放在河阴黄河漕运之物存放在渭口渭船漕运之物进入太仓。2过去漕运关东之谷进入长安因河流湍急一斛能运至八斗的“则为成劳受优赏”。刘晏因地制宜根据长江、汴水、黄河、渭水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训练漕卒使其识水性分段漕运“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石无斗升沉覆者”3。大大提高了漕运能力和减少了损失。刘晏所用篙工也改变了旧法。过去州县多取富人督责漕挽谓之“船头”;主邮递谓之“捉驿”;税外横取谓之“自著”“人不堪命皆去为盗贼”。刘晏改用“以官船漕而吏主驿事罢无名之敛正盐官法以裨用度”。他从经营的盐业中出钱雇用船工从江淮至渭桥大抵漕运十万斛用傭钱七千缗并补纲吏督运。因此他主管的漕运“不丁男不劳郡县盖自古未之有也”1。

改革榷盐法刘晏还改革了榷盐法用盐税以充军国之用。当时许、汝、郑、邓州以西之民皆食用河东池盐由度支掌管;汴、滑、唐、蔡州以东皆食用海盐由刘晏掌管。在他掌管的食海盐区坚持了原先第五琦的官营原则同时又在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方面作了调整改为官督、民产、商销较灵活的形式。刘晏以“盐吏多则州县扰”因此他只在产盐之乡“因旧监置吏”负责收盐户所煮之盐;转卖给商人对盐商则“纵其所之”其余州县不再设官。在距产盐区较远的江、岭地区则设置“常平盐”如盐商不至则官府把盐减价卖给百姓结果“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刘晏又以盐“生霖潦则卤薄暵旱则土溜坟”于是他“随时为令遣吏晓导倍于劝农”。因此在吴、越、扬、楚州等地“盐廪至数千积盐二万余石”。在涟水、湖州、越州、杭州四场和嘉兴、海陵、盐城、新亭、临平、兰亭、永嘉、大昌、侯官、富都十监每年得盐税为百余万缗约等于百余州的赋税收入。为了保障销售官盐的商人获利从而确保官盐营利刘晏奏罢诸道对盐船过境州县收税的做法“禁堰棣邀以利者”使盐船所行畅通无阻。同时又于淮北十三处如扬州、汴州、宋州、淮西等地置巡院以“捕私盐者”“奸盗为之衰息”。刘晏这种“官督民产商销”的政策是以官商分利的榷盐法代替了过去官方专利的禁榷制度促进了盐业的展因而也大大增加了盐税的收入。刘晏开始榷盐时盐利每年收入才四十万缗至大历末年竟达到六百万缗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收入中举足轻重“天下之赋1 3《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德宗建中元年。

2 《新唐书》卷五三《食货志》三。

1 《旧唐书》卷四九《食货志》下。

盐利过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禄俸皆仰给焉”1。刘晏改革榷盐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时河北魏博藩帅田承嗣兴兵作乱吐蕃等也不时侵扰兵革连年军费支出庞杂第五琦始榷盐以助军旅刘晏代之以后“法益密利无遗入”。汴宋都虞候李灵曜北连田承嗣反叛后河南藩帅有的也不奉行朝廷法令擅自征收赋税州县税收减少刘晏却以羡余相补“人不加调而所入自如”人们无不称赞其能。大历末年每岁赋税收入一千二百万缗而榷盐收入占其大半而“民不告勤”。一次京师盐价暴贵诏令刘晏漕运三万斛盐以济关中盐船从扬州出四十天即迅运至京师“人以为神”。改革常平法刘晏对常平法也进行了改革。广德二年(764)他兼领常平使。大历元年(766)他与第五琦分掌天下财赋都畿、河南、淮南、江南、湖南、荆南、山南东道等地的铸钱、常平、转运、盐铁使由刘晏兼领。他利用这一地区商品经济比较活跃这一有利条件充分挥了常平的营利效能。此前常平业务由各州自办由于政局的动荡各州常平营利不多现改由朝廷直接经营常平业务。刘晏于诸道设巡院设专官专理各州常平仓。为便于掌握各地市场行情巡院“皆募驶足置驿相望”这样四方物价的高低、商品的盈余与短缺虽极远不过四五日即能知悉故“能权万货重轻使天下无甚贵贱而物常平自言见钱流地上”。

举贤任能廉洁奉公刘晏认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他的用人之道是“勾检簿书出纳钱谷必委之士类;吏惟书符牒不得轻出一言”。之所以如此他觉得“士陷赃贿则沦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廉终无显荣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其所属官“虽居数千里外奉教令如在目前起居语言无敢欺给。”1他所任用的各级管理人员都是选用有能力的人并能人尽其才。“凡所任使多收后进有干能者。其所总领务乎急促趋利者化之遂以成风。”对于一些权贵豪门如以亲戚相请托刘晏虽也给予安排闲散职务俸禄给多少任官的快慢都满足其要求“然未尝得亲职事”。其所领要务“必一时之选”。故刘晏卒后二十余年掌管国家财赋的大臣如韩洄、元琇、裴腆、包佶、卢徵、李衡等都是他的故吏。

刘晏本人也十分勤奋孜孜不倦。每次早朝骑在马上一边走一边挥动马鞭计算财赋收入情况。每天天刚亮即开始料理事务夜半方止“虽休澣不废”。而且处理事务迅“事无闲剧即日剖决无遗。”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刘晏虽掌管天下财赋位高势盛经手的钱物数不胜数却为官廉洁不谋私利。他治家以俭约著称所居修行里“粗朴庳陋饮食俭狭室无媵婢。”他常说:“居屋安便不务华屋;食取饱适不务多品;马取1 《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四。

1 《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德宗建中元年。

稳便不务毛色。”1人们无不钦佩他的廉洁简朴。

刘晏理财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以爱民为先”。他这一思想是建立在“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基础之上的。他的做法是:每月把各州县雨雪丰歉的情况报告给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祟”使老百姓不至挨饿流散。各知院官见到歉收的迹象也先将情况上报某月须蠲免赋税多少某月须救济多少。到期以后刘晏不待州县申请即上奏朝廷因此往往能应民之急未曾失时不等农民困弊、流亡即及时赈济“由是民得安其居户口蕃息”。刘晏初兼转运使时天下户口不过二百万其末年乃增至三百余万。故史称“在晏所统则增非晏所统则不增也”。

被诬致死“天下以为冤”

大历四年(769)三月刘晏再次擢任吏部尚书知三铨事。他明于吏治有识鉴能力故“推处最殿分明下皆慑伏”2。大历十二年(777 年)三月代宗以宰相元载专横多纳贿赂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王缙依附元载也贪赃枉法遂命刘晏审理。刘晏以元载“居任树党布于天下不敢专断”经奏请代宗又命御史大夫李涵、右散骑常侍萧昕、兵部侍郎袁■、礼部侍郎常衮、谏议大夫杜亚与刘晏同治此案。经过审查元载与王缙伏罪。在处死元载以后刘晏认为王缙与元载有主从之别罪恶轻重不同欲复奏朝廷区别处理。遂对李涵等人说:“重刑再复国之常典况诛大臣得不复奏?又法有从二人同刑亦宜重取进止。”李涵等依从其议遂复奏朝廷代宗乃免王缙死罪贬为栝州刺史“缙之生晏平反之力也”。

大历十三年(778)十二月宰臣常衮专政以刘晏“久掌铨衡时议平允兼司储蓄职举功深”担忧他的“公望日崇上心有属”。因而妒嫉他奏称刘晏为“朝廷旧德宜为百吏师长”应擢任左仆射。表面上尊崇他而实际上剥夺他的实权。代宗以刘晏“使务方理”又难以找到代替其职务的合适人选故虽擢任左仆射之后仍使他兼领使务知三铨事。

当时江淮特产茶与柑桔刘晏常与本道分别入贡而刘晏所贡往往早于地方州府招致了他们的不满。另外刘晏常馈送四方名士对一些爱说长论短的人“率以利啖之使不得有所訾短”故人们议论刘晏有意固宠保位。在大历年间军国费用皆依赖刘晏故未曾对此检查。德宗即位后一些人屡次上言请罢其使职刘晏也一再推辞德宗不但不允许反又加授关内、河东、三川转运、盐铁及诸道青苗使。

不久道州司马杨炎入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此前元载为宰相时杨炎为吏部侍郎因文学才望颇受元载亲重但与吏部尚书刘晏关系不洽。刘晏奉命治罪元载杨炎也遭外贬。这时杨炎为当政宰相衔恨旧怨并欲为元载报仇。当时传言代宗宠爱独孤妃又喜爱其子韩王李迥刘晏曾密表劝代宗立独孤妃为皇后。尽管并无确凿根据杨炎却如获至宝上奏德宗说:“赖祖宗福祐先皇与陛下不为贼臣所间。不然刘晏、黎幹之辈摇动社稷凶谋果矣。今于以伏罪晏犹领权臣为宰相不能正持此事罪当万死。”他涕泗交流煞有介事。另一宰相崔祐甫表示反对他说:“此事暧1 《唐语林》卷二。

2 《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德宗建中元年。

昧陛下以廓然大赦不当究寻虚语。”带有宰相职衔的朱泚、崔宁也从旁救解当时虽未对刘晏治罪但德宗对刘晏遂生嫌隙终于建中元年(78o年)正月罢免了其转运、租庸、盐铁等使。二月又贬为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

刘晏虽已外贬杨炎仍不肯善罢甘休他得知庾准往日与刘晏有私怨把他擢任荆南节度使。庾准按照杨炎的意图诬奏刘晏曾致书朱泚语言怨望并召集士卒擅取官物胁迫诏使阴谋作乱杨炎还出庭作证。德宗并未详察遂于其年七月遣使者就忠州缢杀刘晏。时年六十六岁。过了十九天德宗才颁下赐死诏书公布其所谓罪恶。家属配岭南受株连者数十人“天下以为冤”。时杨炎兼删定使提议要籍没其家但遭到群臣的反对被迫停止。当时簿录其家财产仅有书两乘米麦数斛“人服其廉”。刘晏的无辜被杀天下人都以为冤枉。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上表朝廷以为“诛晏太暴不加验实先诛后诏天下骇惋”请求召还其远流的妻子。但德宗尚不悔悟见表未有表示。直到兴元(784)初德宗才渐渐悔悟允许归葬。贞元五年(789)德宗还擢任刘晏一子执经为太常博士另一子宗经为秘书郎。刘执经以其父冤死无所赠谥请求退还己官求追命其父于是才诏赠郑州刺史又加司徒。

刘晏是中唐时期著名的理财家。时承安、史之乱经济凋敝财政拮据民生窘迫。他掌管财赋以后革故鼎新兴利除弊“通拥滞任才能富其国而不劳于民俭于家而利于众”。他的“民不加赋而国丰饶”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被誉为“管(仲)、萧(何)之亚”表现了他治理财赋方面的卓越才干。

第二节杨炎才能和缺点杨炎(721—781)字公南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人。擅长文学文章词藻华美在汧州、陇州一带很有名气。刚入仕途被任为河西节度掌书记。杨炎的报复心很强神乌令李太简曾因醉酒侮辱过杨炎杨炎后借机报复令人将李太简反绑用铁棒拷打几乎致死。当时因节度使吕崇贲爱惜杨炎的才干才没有处他罪。李光弼奏请杨炎为判官他没有接受。朝廷征召他为起居舍人他也坚决推辞。服丧满后被任为司勋员外郎又改任为礼部郎中知制诰后又为中书舍人。他与常■共同掌管起草诏书常衮擅长起草授官诏令杨炎善于起草恩诏。由于他们两人起草的诏书文字优美时并称为“常、杨”。

杨炎以荐举贤能为己任所以许多士人都愿意归附他。代宗时元载为宰相因杨炎与元载是同乡且有才干元载就引荐他作为自己的亲信。由于元载结党营私、贿赂公行、侈僭无度、专横跋扈、多为不法因而被代宗处死杨炎也受到牵连贬职为道州司马。

革除弊政倡行两税法大历十四年(779)德宗即位商议任用宰相崔祐甫推荐杨炎有文学才干。德宗在东宫为太子时也曾听说过杨炎名声于是就起用为银青光禄大夫、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他上任不久就在经济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

按照旧制凡天下的钱帛均贮存于“左藏”(国库之一)由太府一年分四季上报数额由比部(掌核簿籍)核实钱帛的收支情况。第五琦担任度支使、盐铁使时京城中豪绅很多索取赏赐不加节制第五琦无法制止。他就上奏朝廷请将左藏所贮全部贮藏归大盈内库由宦官来掌管皇帝也认为如此取用方便。由此“以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有司不得窥其多少国用不能计其赢缩殆二十年矣”。这样宦官中掌管内库者有三百多人他们牢牢地把持着内库。杨炎任宰相后决心革除积弊就向德宗奏告说:“夫财赋邦国之大本生人之喉命天下理乱轻重皆由焉。是以前代历选重臣主之犹惧不集往往覆败大计一失则天下动摇。先朝权制中人领其职以五尺宦竖操邦之本丰俭盈虚虽大臣不得知则无以计天下利害。臣愚待罪宰辅陛下至德惟人是恤参校蠹弊无斯之甚。请出之以归有司度宫中经费一岁几何量数奉入不敢亏用。如此然后可以议政。”德宗接受了他的建议下诏:“凡财赋皆归左藏库用旧式每岁于数中量进三五十万入大盈而度支先以其全数闻。”杨炎的奏请政见得以革除弊政天下的人都很称赞他。

唐初征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这是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到玄宗末年户籍制度废弛居民转移死亡土地买卖财产变化久未调查也未重新登记造册。这时均田制已遭到破坏但征税时官府不管实际情况只凭旧户籍向乡里按丁收税。安史之乱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至此租庸调制积弊1 本节材料依据旧唐书本传者不再一一作注。

甚久“天下之人苦而无告”。到至德年间由于战祸到处向人民征收赋税逼迫催促索求也没有固定标准官吏巧立名目随意增加赋税新旧税接连不断没有限度。“民富者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1而征收赋税的官吏借机对百姓进行侵夺百姓无旬无月不在纳税因不堪忍受而大多逃亡为浮户留在本地的百姓百无四五。

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建中元年(78o)杨炎向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具体办法是:“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变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德宗采纳了杨炎的建议可是掌管赋税的官吏反对推行。他们认为租庸调制实行了四百余年旧制不可轻改。德宗坚信不疑使之得以贯彻实施。

两税法的推行在当时确有其一定的优越性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旧唐书·杨炎传》称:实行两税法“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1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象。同时贵族官僚和商人也要按财产纳税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两税法是中国税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报恩复仇终罹杀身之祸杨炎作为一个被贬之官起用为相后仅几个月以自己的政见开导德宗给予有力的辅佐很有政绩一时受到朝廷内外赞誉为“贤相”寄予很大希望。不久因崔祐甫患有疾病不能处理政事另一宰相乔琳也被免职使杨炎得以独揽大权。杨炎心胸狭隘专权不久便开始专意报恩复仇。杨炎由于对元载感恩戴德总想有所报答。建中二年(781)二月他先奏请实施元载生前提出的在原州修筑城堡的规划。德宗就派遣中使询问泾原节度使段秀实此举的利弊。段秀实是一个正直不阿的人就直言不讳地指出:“凡安边却敌之长策宜缓以计图之无宜草草兴功也。又春事方作请待农隙而缉其事。”杨炎听说后大怒认为段秀实是在遏制自己。于是解除了段秀实节度使的职务征召为司农卿。任命邠宁节度使李怀光兼为四镇、北庭行营、泾原节度使。让他率军转移到原州驻扎派遣检校司空、同平章事朱泚御史大夫崔宁各统领士兵万人作为他的羽翼同时下诏命令泾州将士准备筑城工具。泾州将士愤怒地说:“吾属为国家西门之屏十余年矣。始居邠州甫营耕桑有地著之安。徙屯泾州披荆榛立军府坐席未暖1 《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德宗建中元年。

1 《6宣公集》卷二二。

又投之塞外。吾属何罪而至此乎!”李怀光为朔方军帅法令严苛接连杀死大将泾州副将刘文喜就利用人们怨恨的心情拒不接受朝命上奏疏要求段秀实重新担任主帅如不用段秀实就请用朱泚为帅于是朝廷任命朱泚代替李怀光。可是刘文喜又不接受诏命。泾州有强兵二万刘文喜以此拥兵自守并请求吐蕃援助当时天热干旱人心不安许多朝臣请求赦免刘文喜德宗不听命令朱泚、李怀光等军进攻。幸好泾州别将刘海宾斩杀了刘文喜否则必然会产生边患。这些都是由于杨炎以个人喜怒撤换主帅所造成的后果。

杨炎还构陷了著名理财家刘晏的冤案。早先左仆射刘晏任吏部尚书时杨炎担任侍郎二人已有不和。后元载之案主要由刘晏审理元载被杀作为其余党杨炎也受到连累被贬因此他对刘晏深加怨恨。德宗即位后由于刘晏长期掌管财政大权许多朝臣都很妒忌他就上奏书说转运使可以罢免德宗又风闻刘晏秘密上奏劝代宗立独孤妃为皇后。杨炎任宰相后一心想要为元载报仇就在德宗面前流着眼泪说:“刘晏与黎幹、刘忠翼同谋臣为宰相不能讨罪当万死。”又建议“尚书省国政之本比置诸使分夺其权今宜复旧”以便剥夺刘晏的财权。于是德宗罢免了刘晏的转运、租庸、青苗、盐铁等使。建中元年(78o)初杨炎又以刘晏奏事不实为由贬其为忠州刺史。当时司农卿庾准也与刘晏不和杨炎就任命庾准为荆南节度使。不久庾准迎合杨炎的意图诬告忠州刺史刘晏写信给朱泚请求营救言语多有不满又诬告刘晏召补州兵想要抗拒朝命。杨炎作证说明确有其事德宗信以为真。七月就秘密派遣中使到忠州杀死刘晏然后下诏赐死。朝野上下都认为刘晏冤枉。

节度使李正己多次上表朝廷询问刘晏何罪被杀讥讽斥责朝廷。杨炎“恐天下以杀刘晏之罪归己”遂派遣使者前往各镇将过错推给德宗。德宗知道后派宦官到李正己那里核实情况果然如此自此产生了诛杀杨炎的想法但当时隐而未。就提升卢杞为门下侍郎、平章事改任杨炎为中书侍郎仍为平章事但不再专任杨炎了。

杨炎与卢杞二人同时执政卢杞相貌丑陋又无文学才干杨炎对他很轻视往往假托有病不和他在一起共事议事又多有不合卢杞因此怀恨在心。卢杞为人狡诈为了展自己个人的势力树立自己的威信对于不依附自己的人必欲置之于死地。于是荐引太常博士裴延令为集贤殿学士作为自己的羽翼来图谋异己势力。

梁崇义自代宗即位以来就据有襄、汉七州之地拥兵自守。德宗即位后对他进行招抚但他态度顽固抗拒朝命。建中二年(781)六月德宗任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统领各军讨伐梁崇义。杨炎劝谏说:“希烈为董秦(即李忠臣)养子亲任无比卒逐秦而夺其位。为人狼戾无亲无功犹倔强不法使平崇义何以制之。”杨炎坚持己见争议再三德宗不听。在此之前杨炎回归朝廷时路经襄、汉努力劝说梁崇义入朝梁崇义没有听从已经图谋反叛。不久杨炎又派自己的党羽李舟去劝说梁崇义梁崇义顽固不听最后终于反叛。议论的人都归罪于杨炎认为是他促成梁崇义反叛的。此时杨炎劝德宗不用李希烈德宗对他更加不满。德宗又曾询问宰相大臣之中谁可担当大任卢杞推荐张镒、严郢而杨炎推荐崔昭、赵惠伯德宗认为杨炎议论疏阔于是罢免杨炎宰相之职为左仆射。过了几天杨炎入朝谢恩在延英殿问对后急弛而归没有到中书省与卢杞见面卢杞对杨炎更加怒恨。不久卢杞引荐严郢为御史大夫。以前严郢担任京兆尹时不依附杨炎杨炎对他很不满就指使御史张著弹劾严郢罢免严郢京兆尹之职为御史中丞。杨炎又提拔了与严郢有矛盾的源休为京兆尹。严郢后来又因犯有度田不实之罪改任为大理卿当时人们感到惋惜。此时卢杞则迎合众人的要求又利用严郢与杨炎有积怨故意引荐他为御史大夫。杨炎的儿子杨弘业很不成才常违法犯禁又接受别人的贿赂和请托后严郢审理此案便不遗余力并查出了杨炎的其他罪行。

先前杨炎为修建家庙就请河南尹赵惠伯为他出卖东都的私宅赵惠伯就把此宅买来作为官署。严郢审理后认为赵惠伯是“贵估其宅”杨炎得到不少余利。卢杞召请大理正田晋处理此案。田晋认为:获取余利以索取论罪应该剥夺他的官职。卢杞对这样判处很不满意就将田晋贬为衡州司马而召请其他官吏重新议罪后判为:“监主自盗罪绞。”此外又有流言蜚语说:杨炎在曲江南修建的家庙“此地有王气炎故取之必有异图。”德宗听说后更加愤怒等到台司把审讯结果呈上下诏三司重加覆按。于是在建中二年(781)十月下诏宣布:尚书左仆射杨炎凭借他文学才艺多次位居要职但“不思竭诚敢为奸蠢进邪丑正既伪且坚党援因依动涉情故。隳法败度罔上行私苟利其身不顾于国。”“询其事迹本末乖谬蔑恩弃德负我何深!考状议刑罪在难宥。”为顾全大局特加宽宥贬为崖州司马。诏书下达后杨炎踏上了流放的路途途经鬼门关他似乎已预感到前景不妙写诗感叹:“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何处是生度鬼门关。”在走到离崖州百里的地方德宗又下诏赐死终年五十五岁。

杨炎追随元载被贬起用为相后从个人恩怨出打击报复并陷害刘晏引起了人们的不满遂使卢杞得以施展奸计而罹杀身之祸。

第三十四章李晟第一节勇猛善战名闻河西李晟(727—792)字良器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祖父李思恭、父亲李钦都是陇右的裨将。李晟性强劲刚烈善于骑射喜欢读孙子兵书。十八岁从军为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部下。他勇敢群名闻河西一次随军攻打吐蕃有一吐蕃猛将守城抵抗使唐军伤亡很大王忠嗣大怒召军中善射的人射他。李晟应召引弓而射一而将蕃将射死三军为之欢呼、振奋。王忠嗣抚摸着他的后背称他为“万人敌”。后又跟随凤翔节度使攻打反叛的羌人取得了胜利提升为左羽林大将军。在代宗广德初年因攻打党项有功授予特进、试太常卿。

李晟作战勇敢很有谋略在征战中常常能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大历四年(769)吐蕃进犯灵州当时李抱玉镇守凤翔任命李晟为右军都将李抱玉让他率领五千士兵抵抗吐蕃。李晟说:“以众则不足以谋则太多。”于是请率领一千士兵迅从大震关出击直奔临洮扫平定秦堡“焚其积聚虏堡帅慕容谷钟而还”。吐蕃军解除对灵州的包围而去。李晟因战功卓著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官位兼右金吾大将军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

李晟不但勇猛善战而且敢于除暴安良公正廉洁。据《金石萃编》录《李晟碑》所载他客居武都时有一不法豪酋作乱杀掠平民百姓李晟见义勇为“与所从十数驰而射之殪其为魁者余党遂遁寇所虏获积如丘山”。李晟一无所取“椎椎牛酾酒享士而去”。不久节度使马璘在盐仓与吐蕃军交战失败李晟率领所属士兵救出马璘因有功被封为合川郡王。

李晟的早年军事生涯主要在河西、凤翔一带他为抵御吐蕃的进犯保卫唐朝的西北边防作出了贡献。

1 本章材料依据新、旧唐书本传者不再一一作注。

第二节入神策军讨伐河北叛军大历年间李晟入京朝见代宗把他留在京城宿卫任为右神策军都将。神策军是一支朝廷禁军创立于天宝年间。此军原为陇右的一支边军广德元年(763)吐蕃攻陷京城长安代宗逃到陕州神策军由陕州护驾入京驻守京城才成为禁军。后又经过扩充吸收了西北和其他军镇的地方武装成为由皇帝直接控制的武装力量。神策军为保卫唐皇朝镇压各地叛乱挥了很大作用。李晟进入神策军后军事才能得到进一步挥并扩大了他的政治影响。

德宗即位时吐蕃进犯剑南蜀中大为震惊。德宗下诏命令李晟率领神策军前往援救李晟“逾漏天拔飞越廓清肃宁三城绝大渡河获虏千余级”。击退吐蕃保卫了唐的西南边防、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建中二年(781)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由于德宗决心要扫平藩镇没有对他的儿子李惟岳的继任给予承认而导致了对河北三镇的战争。当时魏博田悦、淄青李正己、山南东道梁崇义与成德李惟岳相互勾结抗拒朝廷。田悦率军包围了临洺和邢州德宗下令任命李晟为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与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联合援救临洺。在战争中河东、昭义两军在临洺南攻打田悦部将杨朝光李晟与河东骑将李自良、李奉国在双冈攻打田悦军阵斩了杨朝光。接着在临洺与田悦军进行激战田悦全力顽抗唐各军都退却了而李晟“引兵渡洺水乘冰而济横击悦军”使唐军重新振作起来。建中三年(782)一月在洹水交战将田悦军打得大败解除了对临洺、邢州的包围继而向魏博进军使魏博的处境极为艰难唐军形势较为有利。

这时由于德宗对各军奖赏失当引起了朱滔和王武俊的不满他们两人与田悦相互勾结背叛了朝廷率军包围了赵州。李抱真分兵二千人把守邢州加强防范。结果引起了李、马二人的不和马燧于是想领兵回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马燧领兵而回就会导致唐军内部的崩溃但李晟从大局出及时地对马燧进行劝解指出:“李尚书(李抱真)以邢、赵连壤分兵守之诚未有害今公遽自引去众谓公何?”1使马燧顿时感到心悦诚服。于是他单人匹马来到李抱真军营中相互抛弃前嫌结为友好。李晟的军队先是隶属于李抱真又向朝廷请求兼属于马燧以表示李抱真、马燧两人之间的协力合作德宗都听从了他的安排。这样就弥合了唐军内部的矛盾共同对付叛军。表现了李晟顾全大局的非凡气度。但由于京城长安突事变李晟讨伐河北叛军的行动不得不半途而废。

1 《资治通鉴》卷二二七。

第三节平定朱泚之乱收复长安建中四年(783 年)十月泾原之变生德宗仓皇逃往奉天乱军拥立朱泚为主帅围攻奉天形势紧急。消息传到魏博行营李晟接到求援诏书立即奔赴国难从河北战场回到关中昼夜兼程而行到代州时被任为神策行营节度使。又从浦津渡过黄河驻扎在东渭桥。李晟在路上一边行军一边招集士兵开始时仅有士兵四千由于李晟善于抚慰能与士卒共甘苦人们都乐意归附他旬月之间展到一万多人。

此时朔方、邠宁节度使李怀光也率领五万士兵从河北战场撤回赴援来到长安附近并在礼泉击败了朱泚的叛军其他各路援军也都分别相继来到奉天的包围已被瓦解朱泚只好退守长安危局有所扭转。兴元元年(784)春由于德宗听信卢杞的话没有给李怀光恰当的礼遇和进行安抚使李怀光心怀疑忌以致和朱泚彼此勾结背叛朝廷使刚刚好转的局势又开始恶化。

在这危难之际李晟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挽狂澜于既倒使唐皇朝度过了这一危机四伏的艰难时期。

当时李怀光驻守在咸阳背叛朝廷的面目还没有公开暴露为了吞并李晟之军他曾奏请朝廷与李晟合为一军朝廷不明真相竟同意了他的要求。李晟与李怀光两军联营营垒还没有修筑完毕朱泚的大批军队已经来到。李晟认为战机已到对李怀光说:“贼若固守宫苑或旷日持久未易攻取。今去其巢穴敢出求战此天以贼赐明公不可失。”但李怀光借口“军适至马未秣士未饭”不同意匆忙出战。李晟的军队军纪严明其军每次与李怀光军一同出征李怀光的士兵往往抢掠百姓的牛马李晟的士兵则秋毫不犯。李怀光的士兵厌恶李晟的士兵不和自己一样抢掠就将其所得分给李晟的士兵李晟的士兵始终不敢接受。李怀光在咸阳驻守了几个月停滞不前德宗多次派遣中使催促他出战。李怀光借口士兵疲惫应该休息观察时机再行动。李晟也派人诚恳地劝说李怀光说:“贼据京邑天子暴露于外公宜进虽晟不肖愿为公先驱死且不悔。”李怀光不听暗中却与朱泚串通谋反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李晟很机警多次上奏德宗忧虑李怀光会反叛要求将军队移驻东渭桥以免被吞并但德宗仍寄希望于李怀光。而李怀光却企图在各军之间制造矛盾以激怒士兵上奏称:“诸军粮赐薄神策独厚厚薄不均难以进战。”德宗感到为难就派翰林学士6贽到李怀光军营中进行安抚并召见李晟一同商讨军粮供给之事。李怀光想要李晟自己请求减少粮食的供给使他失去士兵的拥护以达到破坏和阻止他在军事上取得成功的目的。于是说:“将士战斗同而粮赐异何以使之协力?”6贽没有说话多次用眼色暗示李晟李晟就非常巧妙地回答说:“公为元帅得专号令晟将一军受指纵而已至于增减衣食公当裁之。”李怀光沉默不语无言以对只好作罢。接着李晟以有诏令移军为名“结阵而行归东渭桥”脱离了李怀光。而不久与李怀光联营的鄜坊节度使李建徽、神策行营节度使杨惠元二军都为李怀光所并吞。

李晟认为李怀光叛变的阴谋已经明显暴露上奏德宗指出:“缓急宜有备蜀、汉之路不可壅”请以裨将赵光铣为洋州刺史、唐良臣为利州刺史、张彧为剑州刺史各率军五百以防患于未然。德宗没有采纳。李怀光并吞李、杨二军亮出谋反旗号后德宗仓皇逃奔到梁州感叹地说:“早用李晟言三蜀之利可坐有也。”又担心地问浑瑊李晟之军在叛贼腹心兵力孤绝能否取胜。浑瑊回答说:“晟秉义挺忠卒然不可夺臣策之必破贼。”德宗才安下心来。于是任命李晟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加任为河中、同绛节度使。挽救唐朝命运的重任落在了李晟的肩上。李晟“治城隍缮甲兵”做收复京城长安的准备。当时李怀光、朱泚联合气势极为嚣张车驾南奔人心惊慌李晟率领孤军处在两股反叛势力中间内无资粮、外无救援处境极为险恶在这紧要关头他临危不惧、充满信心以忠义激励全军顽强、机智地与叛军周旋。李晟为了从思想上瓦解叛军对他们进行了攻心战他写信给李怀光“谕以祸福劝之立功补过故怀光惭恧未忍击之”1。又任命判官张彧为代理京兆尹征收渭北的粮草不到十天就充足有余做好了进攻长安的物质方面的准备。同时骆元光统领的华州军尚可孤统领的神策军以及戴休颜统领的奉天军韩游统领的邠宁军都接受李晟指挥甚至连李怀光的部将也率众投奔李晟军势为之大振。而李怀光军内部则离心离德势力逐渐削弱李怀光又与朱泚产生了矛盾他内忧部下哗变外恐李晟袭击只好率军回奔河中。不久李晟又兼任京畿、渭北、鄜坊、丹延节度使。

德宗到梁州后粮食供应困难想要西往成都朝臣议论不决。李晟立即上表说:“陛下驻跸汉中所以系亿兆之心成灭贼之势。若规小舍大迁都岷、峨则士庶失望虽有猛虎谋臣无所施矣。”1德宗去成都的想法才作罢。

兴元元年(784)四月又加任李晟为鄜坊、京畿、渭北、商华副元帅。

五月三日李晟大规模列兵向将士们宣布要收复京城长安并领兵来到长安的通化门外叛军已经丧失了锐气不敢出击。为了保护百姓的安全和皇城的完好无损李晟召集各位将领询问他们如何攻取长安。将领们都要求“先取外城据坊市然后北攻宫阙”。李晟认为“坊市狭隘贼若伏兵格斗居人惊乱非官军之利也。今贼重兵皆聚苑中不若自苑北攻之溃其腹心贼必奔亡。如此则宫阙不残坊市无拢策之上者也”2。各位将领都表示赞同就与各军约定日期会集在长安城下。

五月二十二日尚可孤在蓝田击败朱泚叛军。二十五日夜间李晟把军队从东渭桥转移到光泰门外米仓村逼近京城李晟占据高处指挥。二十六日朱泚的猛将张庭芝、李希倩率领大批士兵来到李晟说:“吾恐贼不出今冒死而来天赞我也。”命令副元帅兵马使吴诜等人兵攻击。当时华州军营在北边兵少叛军集中兵力进攻李晟命令牙前将李演、孟华率领精兵去援救。李演等人努力奋战叛军败走李演等人乘胜进入光泰门。

五月二十七日李晟再次出兵各位将领请求等西部军队来到夹攻李晟说:“贼数败已破胆不乘胜取之使其成备非计也。”1叛军又出战官军多次取胜。二十八日李晟列阵在长安光华门外派李演及牙前兵马使王佖率领骑兵、派牙前将史万顷率领步兵直抵苑墙神■村。在此之前李晟已先派人在夜间打开苑墙有二百多步长等到李演等人来到叛军已经树立1 《资治通鉴》卷二三o德宗兴元元年。

1 《资治通鉴》卷二三o德宗兴元元年。

2 《资治通鉴》卷二三一德宗兴元元年。

1 《资治通鉴》卷二三一。

了栅栏堵住。他们从栅栏中刺射官军官军不能前进。李晟愤怒叱责各位将领说:“安得纵贼如此当先斩公等!”史万顷害怕率领其部众先冲进拔栅栏而入王佖、李演带领骑兵跟随其后进击叛军大败。官军分路前进姚令言率领叛军仍在顽抗。李晟命令决胜军使唐良臣率领步骑兵进逼且战且前搏斗几十余合叛军不能支持。到了白华门叛军有数千骑兵出现在官军的后面李晟率领一百多骑兵回身抵御左右的人呼喊:“相公(李晟)来了!”叛军都惊恐逃散。朱泚率领败兵逃离长安李晟派遣兵马使田子奇追击。其余叛军相继投降。

李晟驻军在含元殿前住在左金吾仗(含元殿东)下令各军说:“最赖将士之力克清宫禁长安士庶久陷贼庭若小有震惊非吊民伐罪之意。晟与公等室家相见非晚五日内无得通家信。”并对居民进行了安抚。李晟的大将私取叛贼妓女尚可孤的士兵擅取叛贼马匹都被李晟按军令斩杀。军队号令严明“公私安堵秋毫无犯远坊有经宿乃知官军入城者”2。李晟率军在渭桥时曾出现了“荧惑守岁”的星象过了很久才消失宾客们都祝贺说:“荧惑退舍皇家之福也宜进兵。”李晟认为“天子野次臣下知死敌而已天象高远谁得知之。”攻取长安后才对部下说明以前并非不信你们听说五星的主客变化无常。“万一复来守岁吾军不战自溃矣!”大家都佩服地说:“非所及也。”

六月四日李晟让掌书记丁公异起草文告送到梁州进呈给德宗说明已经肃清了宫禁、宗庙建筑、钟磐等设施完好无损。群臣都表示祝贺奏称:“古之树勋、力复都邑者往往有之至于不惊宗庙不易市肆长安人不识旗鼓安堵如初自三代以来未之有也。”德宗也感动地说:“天生李晟为社稷万人不为朕也。”

朱泚逃到彭原西城被部将杀死。七月德宗回驾长安这样历时九个月的朱泚之乱完全平息了。李晟被任为司徒、兼中书令实封二千户。为表彰李晟的功勋德宗下令立纪功碑于东渭桥。

2 《资治通鉴》卷二三一德宗兴元元年。

第四节治理泾州防御吐蕃收复长安后李晟考虑到泾州临近边界且为军事重镇然此地治理不善多次生兵祸为此他主动奏请前往泾州。于是德宗任命李晟兼为凤翔、陇右节度等使及四镇、北庭、泾原行营副元帅进爵为西平郡王进驻泾州。当时泾原之变中凤翔生军乱杀主帅张镒立部将李楚琳。泾州兵杀死主帅冯诃清立别将田希鉴。八月李晟来到凤翔治杀死张镒之罪斩杀王斌等十多人。泾原节度使田希鉴感到疑惧就派使者到凤翔进行观察摸清虚实。李晟说:“泾州逼近吐蕃万一入寇州兵能独御之乎?欲遣兵防援又未知田尚书意。”使者把情况报告给田希鉴田希鉴果然请求援兵李晟就派心腹将领彭会英等戍守泾州。过了不久李晟假托巡视边防来到泾州田希鉴出来迎接李晟和他并驾齐驱入城两人叙说旧情结为友好。田希鉴不再起疑。李晟设宴田希鉴与他的部将都来到了李晟军营。李晟在外廊埋伏了士兵。正喝得酒酣耳热彭令英带领泾州各将来到堂下李晟说:“我与汝曹久别各宜自言姓名。”于是得知参与叛乱的石奇等三十余人李晟责备他们说:“汝曹屡为逆乱残害忠良固天地所不容!”全部将他们斩杀。李晟对田希鉴说:“田郎亦不得无过以亲知之故当使身得完。”1于是亦将田希鉴缢杀。李晟进入田希鉴的军营说明杀死田希鉴的原委众人都胆战心惊没有人敢动。李晟将情况报告了朝廷。德宗感慨地说:“泾州乱逆泉蔽非晟莫能理之。”李晟归还军镇后表荐右龙武将军李观为泾原节度使。李晟尝说:“河陇之陷也岂吐蕃力取之皆因将帅贪暴种落携2人不得耕稼展转东徙自弃之耳。且土无丝絮人苦征役思唐之心岂有已乎!”就拿出自家的钱财来赏赐投降的人进行怀柔有一酋帅浪息壤投降李晟奏请封他为王每当吐蕃使者来到李晟必安排就坐穿着锦袍佩有金带以示尊崇使吐蕃人感到羡慕。

吐蕃对李晟极为畏惧吐蕃相尚结赞尤为厌恨李晟。他们认为唐朝的名将只不过是李晟、马燧、浑瑊三人而已“不去三人必为我忧。”于是实施反间之计派遣使者通过马燧请和请和之后就进行会盟再通过会盟之际劫虏浑瑊来出卖马燧。贞元二年(786)九月吐蕃用尚结赞之计兴师动众进犯陇州抵达凤翔无所掠夺并且说:“召我来何不以牛酒犒劳?”然后慢慢退去以此来离间李晟。李晟先派衙将王佖率领精兵三千人埋伏在汧阳告诫他说:“蕃军过城下勿击尾尾纵败中军力全若合势攻汝必受其弊。但俟其前军已过见五方旗、武豹衣则其中军也突其不意可建奇功。”王佖按着他所指示指挥将吐蕃击败因士兵不认识尚结赞使其得以逃脱。十月李晟派步骑兵五千袭击吐蕃摧沙堡遇吐蕃军二万吐蕃军大败李晟军乘胜追击攻占摧沙堡烧毁吐蕃军资蓄积而还。自此尚结赞多次遣使求和。十二月李晟到长安朝见上奏说:“戎狄无信不可许。”宰相韩滉支持李晟的意见请求调军粮供给李晟命令率兵攻击吐蕃。德宗正厌战疑心将帅生事以获取功劳。适逢韩滉去世张延赏执政与李晟不和多次在德宗面前诋毁李晟说不能让李晟长时间掌管兵权想用刘玄佐、李抱真主持西北边事让他们立功来压制李晟。德宗竟然采纳了张延赏的意见削去李晟的兵权。在贞元三年(787)三月册封李晟为太1 《资治通鉴》卷二三一德宗兴元元年。

尉、中书令只是按时朝见而已没有实权。这一年闰五月浑瑊与尚结赞结盟果然被吐蕃所劫六月罢免了马燧的河东节度使之职这些都中了尚结赞的计谋。

第五节失兵权而忠心不2李晟虽然失去了兵权但对唐朝始终如一。曾有通王府的长史丁琼也被张延赏所排挤心怀怨恨就求见李晟说:“太尉功业至大犹罢兵权自古功高无有保全者国家倘有变故琼愿备左右狡兔三穴盍早图之?”李晟愤怒地说:“尔安得不祥之言。”急忙将其捉获奏报朝廷。李晟对魏徵能直言敢谏尽忠朝廷非常敬佩并把他作为自己的楷模。在凤翔时对宾客说:“魏徵能直言极谏致太宗于尧舜之上真忠臣也仆所慕之。”行军司马李叔度回答说:“此搢绅儒者之事非勋德所宜。”李晟严肃地说:“行军(李叔度)失言。传称‘邦有道危言危行’今休明之期晟幸得各位将相心有不可忍而不言岂可谓有犯无隐知无不为者耶!是非在人主所择耳。”所以李晟做宰相时皇上有所询问必极言无隐尽其忠心。李晟性格沉静、治军严谨、善于明察对部下功劳大小、能力如何了如指掌憎恨部下结为朋党嫉恶好善治家也很有礼法。

贞元九年(793)八月李晟去世终年六十七岁。德宗亲临吊祭废朝五日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赠为太师。

李晟戎马一生既勇敢善战又能深谋远虑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为平定朱泚之乱挽救唐朝的命运保卫西北边防抵御吐蕃作出了贡献。第三十五章异牟寻第一节南诏同唐的关系异牟寻(?—8o8)南诏第七世国王。其父凤迦异曾入唐宿卫拜为鸿胪卿。母是独锦蛮之女。他继王位后致力于南诏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南诏本为哀牢夷中的乌蛮族。诏为蛮语王的意思。南诏部落最先有六个渠帅号称“六诏”。蒙■诏、越析诏、浪穹诏、邆睒诏、施浪诏、蒙舍诏。六诏势力大致相等不相臣服。其中蒙舍诏地处诸部最南方所以称为南诏。南诏国王姓蒙其始祖名舍尨因避仇家从哀牢(今云南保山)迁居到蒙舍川(今巍山蒙化坝)耕于巍山(今巍山城南巍宝山)之麓经营二十余年据有巍山以北蒙舍川的土地。舍尨子名独逻又名细奴逻。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南诏王细奴逻派遣其子逻盛炎入朝高宗赐给锦袍并授给细奴逻巍州刺史之职。从此唐朝与南诏建立了联系。武则天时期逻盛炎继位为南诏王亲自入唐朝见当时他妻子正怀孕在他走到姚州时听说他妻子又生了一个儿子非常高兴。逻盛炎在长安受到武则天热诚款待还赐予锦袍、金带等物。所生的是第二个儿子名盛逻皮。逻盛炎死后其长子炎阁立为南诏王。唐开元年间炎阁死盛逻皮继南诏王位。盛逻皮之子皮逻阁后继位为南诏国王唐玄宗授为特进封为台登郡王。当时五诏与河蛮部落在吐蕃的威胁下经常依附吐蕃而不臣服唐朝只有南诏始终依附唐朝。在唐朝支持下南诏势力逐渐强大而其他五诏势力微弱。开元末年(737)皮逻阁出兵进攻河蛮攻取大和城(今云南大理)又袭大釐城。由于皮逻阁征讨洱河诸部有功唐玄宗下诏赐皮逻阁名蒙归义特加礼遇派遣使者驰往南诏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赐给他锦袍、金钿带等。皮逻阁这时谋划乘胜兼并五诏派他的谋臣请求唐剑南节度使王昱代为向朝廷请求合并六诏为一。当时唐朝和吐蕃争夺安戎城进行激烈战争攻取五诏有牵制吐蕃作用便允其所请并派中使王承训、御史严正诲参与军事很快统一六诏在西洱河地区建立统一的南诏国。开元三十九年(739)皮逻阁把都城迁到大和城。

天宝四载(745)皮逻阁派遣他的孙子凤迦异入朝宿卫唐玄宗拜他为鸿胪卿特别恩宠赐给他许多文物还有胡部、龟兹两个乐队。从此南诏和唐朝较长时期都保持友好关系。到了天宝七载(748)皮逻阁死其子阁逻凤继位为南诏国王以他儿子凤伽异为阳瓜州刺史。到天宝末年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性急躁不懂方略。南诏王谒见都督往往都带妻子一同来。天宝九载阁逻凤来谒见都督时路过云南云南太守张虔陀侮辱同来的妇女并勒索贿赂阁逻凤不答应张虔陀派人进行辱骂并向朝廷告他的罪过引起阁逻凤的愤怒起兵攻破云南杀了张虔陀夺取羁縻州三十二州。

天宝十载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领八万大军讨伐南诏南诏王阁逻凤派遣使者谢罪请求归还俘掠而去。并且说:“现在吐蕃大兵压境如不许和我将归附吐蕃云南就非唐所有。”鲜于仲通仗恃兵多不许请和囚禁南诏使者进军至西洱河被阁逻凤打败唐军士卒死六万多人鲜于仲通只身逃脱。南诏本贫弱之国必依附大国既与唐关系破裂只好归附吐蕃。翌年吐蕃弃隶缩赞赞普册封阁逻凤为“赞普锺(蛮语称弟为锺)南国大诏”“赐为兄弟之国”。阁逻凤自立国号为大蒙。吐蕃给他金印号“东帝”。阁逻凤在国门刻立石碑即南诏德化碑申明他叛唐是出于不得已并对臣下说:我世世奉事唐朝受其封爵后世容复归唐当指碑给唐使者看知我的背叛非我本意。天宝十三载(754)唐剑南留后李宓率兵七万进攻南诏到大和城被打得大败士卒死有十分之八。

第二节异牟寻归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南诏王阁逻凤死其子凤迦异早死其孙异牟寻继立为南诏王。同年十月南诏与吐蕃联合用十万大军分三路进犯:一路出茂州(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一路出扶州(今四川南坪)、文州(今甘肃文县)一路出黎州(今四川汉源北)、雅州(今四川雅安)。连连攻陷州、县刺史弃城逃走士民们逃走隐藏在山谷中。这时唐德宗即位对此深以为忧。杨炎上奏建议禁卫军和幽州军与山南兵合击南诏军德宗乃禁卫军四千人让泾原都知兵马使李晟统帅并邠宁、陇右二镇及范阳兵五千命金吾大将军曲环统帅联合当地兵从东川出兵从江油向白坝(今四川江油北)与山南兵联合进击吐蕃、南诏军大破南诏军范阳兵追赶到七盘(今四川旺苍东南)又破南诏、吐蕃军遂收复维、茂二州。李晟军追击于大渡河外又打败敌军斩六千多俘虏杀伤的也很多吐蕃、南诏兵饥寒交迫堕入崖谷死的有**万人。吐蕃人后悔又愤怒把引导来的使者杀死。异牟寻也很恐惧迁徙到苴咩城(今云南大理)筑城居住把城扩大十五里。吐蕃封异牟寻为日东王。

南诏归附吐蕃以后吐蕃向南诏征收繁重的赋税把南诏地势险峻的地方都夺去设立兵营和哨所每年向南诏征兵鉴于这些情况异牟寻甚为苦恼。当时有清平官郑回原是唐朝的西沪县令阁逻凤攻破隽州时把他俘虏到南诏。阁逻凤对郑回的学问和人品很是看重赐他称号为蛮利让他教王室子弟读书授权可以责罚学生郑回很有威望南诏国人对他很敬畏。后来他当上清平官深得国王信任。他见异牟寻由于吐蕃的求索而苦恼便劝异牟寻说:“中国是礼义之邦对邻国很少求索财物如果归附唐朝就可免去出兵帮助吐蕃战守利莫大于此。”异牟寻听从了他的意见暗中谋划归唐然而不敢公开反对吐蕃。

南诏王异牟寻想内附唐朝但不敢自己派使者去唐朝便先派遣东蛮鬼主骠旁、苴梦冲、苴乌星入唐到唐后唐德宗在麟德殿设宴款待他们给他们很多赏赐封骠旁为和义王、苴梦冲为怀化王、苴乌星为顺政王并授给他们印鉴送他们回南诏。

德宗贞元四年(788)吐蕃屡次派人到南诏去引诱和胁迫南诏。正值唐剑南节度使韦皋安抚各蛮族有恩惠得到各蛮族的信任各蛮族把异牟寻欲归附唐朝的话告诉了韦皋。韦皋于贞元五年(789)二月派密使写信给异牟寻信中说:回鹘屡次请求天子一同灭吐蕃王不早日定计一旦被回鹘抢在前面则王累代的功名都白白抛弃。况且云南久受吐蕃的屈辱现在不乘这个机会依靠大国的势力来报仇雪恨后悔就来不及了。韦皋给异牟寻去信吐蕃得知后甚为怀疑因此让南诏派大臣子弟到吐蕃为质这使异牟寻更为怨恨。

唐剑南节度使韦皋修书招南诏王异牟寻后经过几年没有得到答复。然而吐蕃每次征南诏兵南诏都派去很少。韦皋知道异牟寻有心归附唐朝。韦皋的讨击副使段忠义本来是阁逻凤的使者。在这一年六月韦皋派遣段忠义回南诏并写信给异牟寻敦促告谕于他。吐蕃知道韦皋使者在云南派使者指责异牟寻南诏王异牟寻骗他说:唐使本是蛮族人韦皋听从他的要求让他回来没有什么阴谋。因而便把段忠义送往吐蕃。吐蕃多取南诏大臣之子为质使异牟寻更是怨恨。

南诏勿邓部酋长苴梦冲暗中与吐蕃勾结煽动诱惑各蛮族隔断南诏使者去唐通路。韦皋派遣三部落总管苏峞领兵到琵琶川于贞元八年春二月捉住苴梦冲数说他的罪恶并把他斩了往云南的道路才得畅通。从此吐蕃和南诏之间更是日益猜疑每次南诏兵到边境上吐蕃也兵声称互相响应实际上是加以防御。贞元八年(792)十一月韦皋又派人致书给南诏王表示欲和他共同袭击吐蕃把吐蕃驱逐到云岭以外把吐蕃的城堡全平定并助南诏在境上修筑大城设置军队互相守卫永远成为一家。

贞元九年(793)异牟寻决心归附唐朝派出三个使者分三路一出戎州(今四川宜宾)一出黔州(今四川彭水)一出安南(今广西西部)都携带生金和丹砂去成都见韦皋以金表示坚定丹砂表示忠心赤诚把韦皋给他的信分为三各带一份最后都到了成都。给韦皋的信中说:异牟寻世为唐臣过去由于张虔陀的侮辱而中国使者到后又不为澄清昭雪所以产生了异心鲜于仲通前次出兵想改过自新而没有因由后来吐蕃欺侮使我背约。..曾祖时曾得先帝恩宠以后继承者都蒙恩袭承王位人所以知道礼义都是受唐的风情教化..异牟寻愿竭尽忠诚日新归附亲近天子请求增加剑南、西山、泾原等州的戍守兵力安西镇守扬兵四临委回鹘诸国所在侵掠使吐蕃势力分散不能为强这西南边隅地区不烦劳天兵可以立功。于是上表请求归附唐朝。韦皋送南诏使者到长安韦皋上表祝贺。德宗赐以诏书对异牟寻加以嘉勉并命韦皋遣使者持牒加以慰抚。

贞元九年(793)十月韦皋派遣他的节度巡官崔佐时带着诏书去南诏并且自己也以帛书给异牟寻。崔佐时到南诏都城羊苴咩城当时有吐蕃使者数百人先在南诏。这时郑回暗中接见崔佐时并介绍了南诏情况。崔佐时劝异牟寻把吐蕃使者全杀掉去掉吐蕃所立的封号恢复南诏原来的名号异牟寻一一听从。乃率领他的儿子寻梦湊和清平官与崔佐时一起到点苍山神祠进行盟誓修载书四一藏在神祠石室一沉在西洱水一放置在祖庙一进献给唐天子。并把吐蕃使者全部杀掉刻金契以献又派遣曹长段南逻、赵伽宽随崔佐时入朝。

最初吐蕃与回鹘争夺北庭进行大战死伤很多人便向南诏征调万人异牟寻想要袭击吐蕃表示国小人少请求兵三千人吐蕃嫌人少最后增至五千人吐蕃允许了。异牟寻表面表示寡弱在派出五千人以后自己率领数万人跟在后边昼夜兼程袭击吐蕃在神川和吐蕃展开大战大破吐蕃兵截断了铁桥淹死吐蕃兵一万多人俘虏其五王降伏吐蕃士卒十余万派使臣到唐朝献捷。

贞元十年(794)六月南诏王异牟寻派遣他弟弟湊罗栋和清平官尹仇宽等二十七人入朝献地图、土贡和吐蕃所给的金印请求恢复南诏称号。德宗加以赏赐拜尹仇宽为散骑常侍封为高溪郡王。为了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以祠部郎中袁滋持节领使成都少尹庞颀为副使崔佐时为判官俱文珍为宣慰使刘幽宕为刺官。赐银窠金印印文是“贞元册南诏印”。袁滋一行至大和城异牟寻派其兄蒙细罗勿等用良马六十匹进行迎接奏金钟玉珂兵士振铎夹道列阵异牟寻身披金甲、蒙虎皮、手执双铎■千人执长矛保卫有十二大象在前导引骑兵、步兵也依次排列。到黎明时进行册封异牟寻率领官吏北面而立宣慰使面向东方册封使南向宣读诏书册封。司仪者引导异牟寻离位跪下受册封异牟寻叩头再拜又接受所赐服装备物。退下后说:“开元、天宝中期曾祖和祖父都蒙册封袭承王位自此五十年。贞元皇帝洗去旧痕录取功绩又赐给爵命子子孙孙永远为唐臣。”并设宴招待使者宴会上异牟寻拿出玄宗所赐的银平脱马头盘两个对袁滋说:这是天宝时期先君凤伽异以鸿胪少卿入京宿卫时皇帝赐给的。又指头垂白的老笛工、歌女对袁滋说:这是先君回国时皇帝赐给胡部、龟兹乐二列今天已经丧亡略尽就这二人还在。袁滋回京异牟寻又派遣清平官尹辅酋等七人答谢天子献上铎■、浪剑、郁刀、生金、瑟瑟、牛黄、琥珀、■、纺丝、象、犀、越睒统伦马等物。

第三节联合唐军屡破吐蕃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异牟寻进攻吐蕃攻取昆明城(今云南盐源彝族自治县)取得食盐池。又攻破施蛮、顺蛮并俘虏其王置白厓城;因之定磨些蛮隶属昆山西爨故地;又攻破茫蛮掠弄栋蛮、汉裳蛮充实到云南东北部。

贞元十五年(799)异牟寻谋划出击吐蕃以邆川、宁北等城正当进路乃凿山挖深沟进行作战准备德宗答应出兵相助。异牟寻请求韦皋派大臣子弟到剑南为质韦皋推辞异牟寻坚决要求派子弟为质韦皋无奈答应到成都来住都遣他们读书就学。异牟寻对韦皋说:“昆明、隽州与吐蕃接壤不先出兵就为威胁反而成为我们的祸患。”请求韦皋出兵进攻吐蕃。当时唐军屯于京西、朔方、大峙的粮食想在南北一齐进攻故地时用然而南方的粮转运延迟时期士兵不能全部聚集。这年夏季吐蕃麦未成熟又生瘟疫赞普死新赞普刚立韦皋揣度吐蕃不敢出动所以劝异牟寻暂缓出兵比较安全比而无功为好现在边境上的兵比往年要多十倍而且行营都在隽州扼住西沪吐蕃的道路昆明、弄栋可以无患。异牟寻遂约定他年。

吐蕃大臣认为岁在辰宜于出兵谋划袭取南诏。乃检阅士卒整治运路将在十月围攻隽州在昆明屯兵八万准备一年粮草。吐蕃赞普以其舅攘鄀罗为都统派遣尚乞力、欺徐滥铄屯兵在西贡川。异牟寻和韦皋得到情报后韦皋命部将武免率领三千弓箭手前往命亢荣朝率万人屯驻黎州韦良金率二万五千人屯驻隽州和南诏约定紧急时一起出兵。吐蕃率领五万兵自曩贡川分二军进攻南诏一军从诺济城进攻隽州。异牟寻害怕东蛮、磨些蛮为吐蕃作向导想先用兵进击韦皋告知说:“隽州实为往来通道可以捍卫掩护几个州敌人屡次窥探所以用兵严加防守屯兵和壁垒互相监视粮食器械处处都有东蛮岂敢怀有二心。”异牟寻乃通知东蛮、磨些诸蛮把粮食收入城中不然全部烧掉。这时吐蕃颙城将领杨万波来约投降事情泄露吐蕃用五千兵进行守卫韦皋派兵击破。韦皋大将扶忠义又攻取末恭城俘获牛羊以千计。吐蕃大将既煎让律在离十贡川一舍之地屯兵其国师马定德率领种落出来投降唐军。西贡节度监军野多输煎也投降扶忠义军。吐蕃欺徐滥铄到铁桥南诏军在水中下毒吐蕃军人多被毒死因而迁徙到纳川坚壁防守。这一年吐蕃境内霜雪下得早出兵不捷便退去。吐蕃苦于唐和南诏联合进军因而不敢进攻南诏韦皋命令武免在隽州按兵镇守在南诏边境也加以屯戍。

到贞元十七年(8o1)因剑南节度使韦皋和南诏王异牟寻配合作战屡破吐蕃转战千里攻克城池七座军镇五焚烧敌堡一百五十多所斩万余级俘虏六千降户三千德宗为韦皋加官为检校司徒兼中书令赐爵南康郡王。南诏王异牟寻在对吐蕃交战中攻其腹心俘获尤多德宗特遣中人尹偕到南诏进行慰问和安抚。

在南诏西南有骠国国王摩罗思那听说南诏异牟寻内附于唐非常羡慕。因而请异牟寻引荐派他儿子悉利移入朝进贡献其音乐。异牟寻每年都向唐朝献纳地方产品唐德宗对他尤加礼遇。

南诏的各项制度都是在阁逻凤时建立的异牟寻基本上是承袭这些制度。

元和三年(8o8)异牟寻死他的儿子寻阁劝继位为南诏王。寻阁劝又称梦湊自称骠信。异牟寻死唐宪宗诏令太常卿武少仪持节到南诏去进行吊祭。异牟寻从公元779 年即王位到公元8o8 年死在位三十年建立了与唐朝的友好关系为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

第三十六章唐宪宗第一节重用人才唐宪宗(778—82o)名李纯顺宗长子母庄宪皇后琅邪人。

宪宗自幼受到继承皇统的教育。六七岁时其祖父德宗抱置膝上问曰:“汝谁子在吾怀?”对曰:“是第三天子。”德宗异而怜之。贞元四年(788)封广陵王永贞元年(8o5)四月册为皇太子七月乙未“权勾当军国政事”。八年庚子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元和。

唐宪宗是一个奋有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削平了藩镇加强了皇权为唐后期的中兴奠定了基础。

唐宪宗将“军国枢机尽归之于宰相”“能用忠谋不惑群议”他先后任用了一批进士出身年轻有为忠谠有才干力主削藩反对宦官干扰军政的宰相。

宰相李吉甫反对宦官操纵朝政力谏取淮西。

宰相杜黄裳坚决主张讨刘辟以法度整肃诸侯铲平藩镇。

宰相裴请贬宪宗最宠幸的宦官吐突承璀罢其军权。宪宗初平吴蜀励精思理裴垍总机务甚称中旨。裴垍在翰林举李绛、崔群同掌密命及在相位用韦贯之、裴度知制诰擢李夷简为御史中丞其后继踵入相。宰相李绛运筹分化河北不战收魏博。主张京西北神策军割隶当道节度使以防吐蕃。朝臣柳公绰、白居易等人为奸人所排陷遭贬黜绛每密疏申论皆获宽宥。

宰相武元衡坚决削除割据的藩镇李琦主淮西用兵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

宰相裴度坚决支持宪宗讨淮西亲自挂帅督战平淮西。在淮西决战阶段废除监军制兵权归将帅取得胜利。

宰相崔群在翰林说言正论闻于时。

宪宗周围还有一批极言直谏维护政治清明的大臣如翰林学士、左拾遗白居易反对宦官吐突承璀挂帅出征主张国家征战责成将帅;东台御史元稹纠劾不法与中使抗争;刑部侍郎韩愈谏止宪宗迎佛骨佞佛等。

1 本章材料据新、旧唐书本纪者不另作注。

第二节财政上的困难和缓解宪宗朝的财政形势宪宗朝的财政形势虽比肃、代、德宗时有所改善但仍是困难的。元和二年(8o7)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呈宪宗资治。当时总计天下方镇四十八州府二百九十五县千四百五十三。藩镇割据有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申户口外每岁赋税依办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八道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万户。江南人民负担沉重。而且当时天下养兵八十三万大率二户资一兵。

元和六年(811)元月中书门下奏:“国家自天宝已后中原宿兵见在军士可使者八十余万。其余浮为商贩度为僧道杂入色役不归农桑者又十有五六。则天下常以三分劳筋苦骨之人奉七分坐衣待食之辈。今内外官给俸料者不下一万余员。..今天下三百郡一千四百县故有一邑之地虚设群司一乡之甿徒分县职伏请州县可并合者并合之。”1藩镇割据庞大的军队以及庞大的官僚队伍给宪宗朝的财政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财政上的缓解唐宪宗任用裴垍为相采取措施减轻江淮人民的赋税负担。旧制民输税有三: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建中初定两税货重钱轻是后货轻钱重民所出已倍其初。其留州送使者所在又降省估就实估以重敛于民。裴垍责令天下留州送使物请一切用省估。其观察使先税所理州以自给不足部分征收所属州的税。由是江淮人民稍苏息。

唐宪宗又任用李绛为相绛在北边营田养兵减轻财政开支。元和七年(812)李绛奏振武、天德左右良田可万顷请释能吏开置营田可以省费足食宪宗准奏。李绛命度支使卢坦经略四年时间开田四千八百顷收谷四千余万斛岁省度支钱二十余万缗边防赖之。

宪宗还委任了一批理财的宰相如元和元年(8o6)以李巽为度支盐铁转运使巽充使一年征课所入达到刘晏征收最高年份明年过之又一年加一百八十万缗。“旧制每岁运江淮米五十万斛抵河阳久不盈此数唯巽三年登焉。”1元和四年(8o9)李巽上奏章荐举彬州司马(王叔文党八司马之一)程异吏才明辨请以为扬子留后宪宗准许。程异复为扬子留后、淮南等五道两税使江淮钱谷之弊多所铲革。元和四年(8o9)三月以河东节度使李鄘充诸道盐铁转运使。

元和六年(811)天下大稔米斗有值二钱者。元和七年(812)四月盐铁转运使王布奏:六年(811)卖盐铁计收六百八十五万九千三百贯。

元和年间由于宪宗任人得当财政危机稍得纾缓。

1 《资治通鉴》卷二三四宪宗元和六年。

1 《旧唐书》卷一二三《李巽传》。

第三节削平藩镇讨刘辟除李琦宪宗施政图治“志平潜叛”削平藩镇。

永贞元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病死支度副使刘辟自为留后阻兵自守并要求朝廷同意他兼领三川(即西川、东川、山南西道)。宪宗不许。刘辟兵围东川节度使李康于梓州对抗朝廷。宪宗旋即命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将步骑五千为前军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将步骑二千为次军;与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共同讨伐刘辟。高崇文克成都擒刘辟解至长安并族党诛之。既平辟宰臣入贺宪宗目示杜黄裳说:“此卿之功也!”杜黄裳是坚决主张讨刘辟、削平藩镇的。

铲除镇海李琦。元和二年夏“蜀既平藩镇惕息多求入朝”1镇海节度使李琦亦不自安请求入朝。宪宗下诏征调拜右仆射。会入朝李琦又称疾不至。门下侍郎、翰林学士武元衡主张削藩以为不可放纵。宪宗也认为应行威令。冬十月诏征李琦为尚书左仆射以御史大夫李元素为镇海节度使。李琦不受征宪宗削除李琦宦爵及属籍(淮安王神通后代)以淮南节度使王锷统诸道兵为招讨处置使征宣武、义宁、武昌兵并淮南、宣歙兵俱出宣州江西兵出信州浙东兵出杭州以讨之。执李琦械送京师乃并其子师回腰斩之。并籍没李琦资财赐浙西百姓代当年租赋。

收魏博元和七年(812)八月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依故事立其子怀谏为副大使知军务。怀谏十一岁不能主军军政皆决于家僮蒋士则等人。宪宗与宰相议魏博事宪宗欲以左龙武大将军薛平为郑滑节度使控制魏博。宰相李绛建议利用藩镇自身的矛盾收魏博:“臣窃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隶诸将不使专在一人恐其权任太重乘间而谋己故也。..军府大权必有所归..彼不依朝廷之援以自存则立为邻道所■粉矣。故臣以为不必用兵可坐待魏博之自归也。..此所谓不战而屈人兵也。”宪宗称善。既而魏博兵变牙内兵马使田兴早晨入军府士卒数千人大噪环绕田兴而拜请求田兴为留后田兴惊讶地仆倒在地众人仍不散久之田兴见势不可免乃谓众人说:“汝肯听吾言乎?”皆曰:“惟命!”田兴部署:“勿犯副大使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请官吏然后可。”皆曰:“诺!”田兴乃杀蒋士则等十余人迁怀谏于外。1冬十月魏博监军将这种状况向朝廷作了报告宪宗以田兴为魏博节度使。李绛又建议:“魏博五十年不沾皇化一旦举六州(魏、博、见、卫、澶、相)之地来归刳河朔之腹心倾叛乱之巢穴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宪宗即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免租赋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

魏博归朝廷引起河北、山东、淮西等强藩的巨大震惊。

1 《资治通鉴》卷二三四宪宗元和二年。

1 《资治通鉴》卷二三四宪宗元和七年。

平淮西元和九年(814)淮西节度使(也称彰义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以父病闻于朝自领军务。

宪宗自平蜀即欲取淮西。宰相李吉甫也力主取淮西“淮西非如河北四无党援国家宿存数十万兵以备之。失今不取复难图矣”1。宪宗先礼后兵遣工部员外郎李君何吊祭。吴元济不迎敕使兵四出屠舜阳焚叶掠鲁山、襄城关东震骇李君何不得入而还。宪宗决意讨淮西冬十月以忠武节度副使李光颜为节度使。以严绶为申、光、蔡招抚使督诸道兵讨吴元济命内常侍知省事崔潭峻监其军。又笼络强藩十年(815)春正月加韩弘守司徒。弘镇宣武十余年不入朝颇以兵力自负朝廷方倚其形势以制吴元济。命宣武等十六道讨吴元济。光颜又奏破淮西兵于南顿。

淮西战事连着山东、河北割据势力的存亡吴元济纵兵抗衡王承宗、李师道暗中配合给予政治声援和军事援助淮西之役是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吴元济遣使求救于恒、郓于是王承宗、李师道数上表请赦免吴元济。宪宗不答应李师道遣大将率二千人趋寿春声言助官军讨吴元济实际上在军事上制肘官军。李师道又派刺客数十人盗数十人攻河阳转运院杀伤十余人烧钱帛三十余万缗匹、谷三万余斛于是人情恇惧。群臣多请罢兵宪宗坚决削藩不许罢兵。诸军讨淮西久未有功五月宪宗遣中丞裴度诣行营宣慰察用兵形势。裴度还朝分析了淮西必胜的形势并推荐李光颜为将。不久李光颜败淮西兵于时曲(陈州殷水县西南)淮西兵大溃。李师道又派出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和裴度。结果武元衡被刺死裴度头受伤坠沟中因毡帽厚得不死。京城因此大骇。朝士未晓不敢出门。早朝宪宗在御殿久等班犹未齐。诏中外所在搜捕于是京城大索。朝臣有的请求罢裴度的官表示退让以安恒、郓之心宪宗愤怒地说:“若罢度官是奸谋得成朝廷无复纲纪吾用度一人足破二贼。”1裴度伤好以后宪宗召裴度入宫对话以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裴度向宪宗进策:“淮西腹心之疾不得不除;且朝廷业已讨之两河藩镇跋扈者将视此为高下不可中止。”2宪宗与裴度在削藩见解上完全一致。

十一年六月蔡州行营唐邓节度使高霞寓讨淮西大败于铁城仅以身免。中外骇愕宰相入见多劝宪宗罢兵宪宗却坚定地说:“胜负兵家之常今但论用兵方略察将帅之不胜任者易之兵食不足者助之耳。岂得以一将失利遽议罢兵耶?!”当时举朝皆言罢兵只有裴度“言贼不可赦”宪宗于是独用裴度之言。

元和十二年官军讨淮蔡四年不克“度支供饷不胜其弊诸将玩寇相视未有成功”宪宗也很惆怅以问宰相李逢吉等竞言师老财竭意欲罢兵。裴度独无言宪宗问裴度度回答:“臣请自往督战。”宪宗亲自为裴度送行以裴度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兼彰义节度使充淮西宣慰处置使以刑部侍郎马总为宣慰副使右庶子韩愈为彰义行军司马。度驰赴前线实行元帅事以郾城为治所。当时诸道军中皆有中使监阵进退不由1 《资治通鉴》卷二三四宪宗元和九年。

1 2《资治通鉴》卷二三九宪宗元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