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中国通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0168

题记本卷论述公元9o6 年至公元1279 年的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续向前展时期的历史也是中国各民族又一次重新组合时期的历史。汉族地区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海贸易的畅通边疆民族地区封建化的加深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学术文化方面文、史、哲、理均有巨著且树新声。我们应该看到这时期有关的各民族在政治上都应有他们平等的地位都各有他们对历史的贡献而汉族在历史展中则应保持他的主体民族的地位。我们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旧说简单地认为这段时期的历史是混乱、分裂时期的历史只能是皮相之谈是不足取的。

本卷创议于1984 年。这年9 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编写会议讨论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建立了领导组织。在会议上邓广铭同志指出宋史研究尤其是辽金史研究的现状多年来受传统观点影响较深契丹建立的辽朝是在宋朝之前顺序本应是辽宋夏金然而总是排为宋辽夏金而且辽夏金史在中国通史中所占的比重过少。现在我们把顺序摆正对辽夏金史也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不仅符合历史也有利于民族团结。他还强调了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的重要性。王静如同志指出写书与写论文的体例不同。在史料中辽宋夏金有他们本民族的史料但大量的还是汉文史料。他指出国与族要分开。辽夏金国境内的居民仍然是以汉人为多数。要充分注意这一点。这些意见一直是本卷编写的指导思想但我们做得还不够。

程溯洛同志就本卷中不同民族的分写合写问题谈了自己的意见。分写基本上按照传统的写法辽、宋、夏、金一个一个地写。合写是按各民族内部联系和时代展的顺序写这是比较好的写法但编写时会遇到较多的困难。讨论结果还是采用了后者。现在我们是把这一时期的历史分为十四章四个部分。第一章是五代十国和契丹的崛起这是乙编第一部分。第二章至第七章这是乙编第二部分主要是讲辽宋及二者之间的矛盾第八章至第十二章是乙编的第三部分主要是讲南宋、金及二者间的矛盾。第十三章至十四章是乙编的第四部分论述西夏及其他民族。这样的安排似乎比较清楚对读者比较方便。

会议成立了编辑委员会负责本卷的编写工作。编委会由陈述、程溯洛、陈振三位同志组成陈振同志任主编编委会下设编写组由王静如、陈述、程溯洛、陈振等七位同志组成。

王静如同志19o3 年生于河北深泽。1927 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29年毕业后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 年赴英、法、德等进行语言学、历史学及古代欧洲社会经济史、艺术史研究。1936 年回国后任北平研究院、中法大学、辅仁大学、燕京大学、中国大学的研究员、导师、教授。1949 年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学术上涉猎广泛对古汉语、语言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秦汉史、民族史、科技史等方面的研究都作出了贡献。1932—1933 年撰著的《西夏研究》第1—3 辑为其代表作曾荣获1936 年法国院士会东方学“茹莲(s·Jvjen)”奖金。是我国杰出的西夏学专家。他对中国古代民族突厥、回鹘、契丹、女真等民族文字的研究也都有重要贡献。陈述同志1911 年生于河北乐亭。1929 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35 年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攻辽金史。1939 年晋升为研究员。此后先后受聘为东北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兼职教授和北平研究院研究员。1949 年以后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中法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教授兼图书馆馆长、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学会会长(届)。主要著作有《契丹史论证稿》、《契丹社会经济史稿》、《契丹政治史稿》、《金史拾补五种》、《辽史补注》辑校《全辽文》主编《辽金史论集》1—5 集。

程溯洛同志1913 年生于浙江温州从1935 年起相继就读于东吴大学和光华大学。1938 年入昆明西南联大历史系。1941 年毕业后又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从向达、姚从吾先生学史。1944 年进入设在昆明的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宋、辽、金史的研究1946 年返北平。1949年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宋史与维吾尔族史研究。1952 年调入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从事维吾尔族史与宋辽金元史的教学与研究。早期著作有《论拐子马与铁浮图》、《北宋联金攻辽始末》等。在5o 年代与冯家昇、穆广文合著《维吾尔族史料简编》成为我国维吾尔族史研究的开山之作。7o 年代以后历十年之功撰写《维吾尔族简史》一书的古代部分晚年主要著作有《唐宋回鹘史论集》。他为本卷撰写了乙编综述部分的第九章第一节、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四节、第十三章第五节、第十四章第三节(回鹘)、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一节。

王静如、陈述、程溯洛同志先后去世后本卷编写工作的重担就全部由陈振同志担当起来。

本卷主编陈振同志(曾用名沈继宏、陈高生)1931 年生江苏海门人。1959 年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门化宋史专段)毕业师从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专事宋史研究。198o 年为副研究员1987 年为研究员。历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南京师大文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著作有《简明宋史》(为两主编之一)等参与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为辽宋西夏金史副主编之一)。表的主要论文有《关于北宋前期的中书》、《略论南宋时期“宋学”的新学、理学、蜀学派》、《关于唐宋庄园的几个问题》、《论保马法》、《关于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论宋代的县尉》等。他为本卷撰写了甲编序说部分的第一章第一、三节第三章第一、三节和第四章;乙编综述部分的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十章和第八章第三节第九章第二、三节第十四章第四节;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一、二、五、六目)、第三节第四节第四章第一、二、三节、第五章第一、二、三节第六章第一、二、三节第七章第一、二、三节第八章第一、二、三、四、五节第九章第一、二、三、四节第十章第一、二、三节第十一章第一、二、三节第十二章第一、二节第十三章第一、二、三节;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三十七、四十六、四十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六十二、六十三、六十四章和第六十五章第一、二节。

参加本卷编写工作的还有下列同志依所写章节顺序介绍如下:李桂芝同志1941 年生于辽宁黑山。1965 年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毕业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史辽、金、元史和北方民族史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辽金简史》、《新编中国通史》(合著)、《中国历史大事本末》(合著)等主要论文有《五户丝制述略》、《契丹大贺氏遥辇氏联盟的部落组织——&1t;辽史·营卫志考辨》、《契丹郎君考》等。她为本卷撰写了甲编序说的第一章第二节、第三章第二节;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一章第五节、第二章第二节、第四章第四节第五章第四节、第六章第四节、第七章第四节、第八章第六节、第十章第四节、第十一章第四节、第十二章第三节、第十三章第四节;丁编传记的第十四章至第二十二章。

白滨同志1936 年生于山西平定。1961 年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主要从事西夏文史研究工作。现任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宁夏大学兼职教授等职参加《俄藏黑水城文献》的整理编辑工作主要著作有《元昊传》、《党项史研究》、《寻找被遗忘的王朝》合著有《文海研究》、《西夏文物》、《西夏法典·天盛律令译注》等。他为本卷撰写了甲编序说部分的第一章第四节、第三章第四节;乙编综述的第十三章第一、二、三、四节;丙编典志的第一章第六节、第二章第三节、第四章第五节、第五章第五节、第六章第五节、第七章第五节、第八章第七节、第九章第六节、第十章第五节、第十一章第五节、第十二章第四节、第十三章第五节;丁编传记的第六十七章至第七十五章。

张博泉同志满族1926 年生于辽宁辽阳。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学会及中国元好问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华一体的历史轨迹》、《东北地方史稿》、《金史简编》、《金代经济史略》、《金史论稿》(合著第一、二卷)、《女真新论》等。他为本卷撰写了甲编序说部分的第一章第五节、第三章第五节;乙编综述部分的第八章第一、二节第十二章第一、二、三节;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一章第七节、第二章第四节、第四章第六节、第五章第六节、第六章第六节、第七章第六节、第八章第八节、第九章第七节、第十章第六节、第十一章第六节、第十二章第五节、第十三章第六节。

俞永炳同志1963 年生于浙江萧山。1984 年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毕业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师从著名考古学家徐苹芳。1987年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汉唐考古研究工作。曾参加了山西南部地区西周墓葬的掘与研究;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测绘研究;河南、河北地区定窑、汝窑遗址调查;浙江南部三国—宋元时期窑址调查;浙江杭州南宋官窑遗址掘与调查;江苏扬州古城掘与调查等。1991 年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活动访问韩国、日本其间参加了六次国际学术讨论会;1992—1993 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平山丝路奖学金”赴英国、法国、德国等学术访问并从事唐宋宗教遗物研究。主要论文有《江苏扬州宋三城掘与勘探》、《丝绸之路上的杨州唐城》、《宋辽金纪年墓葬塔基出土的瓷器》等有《扬州古城掘报告》、《中国古代文物典》等翻译学术著作多篇。1994 年调至外经贸部国际经贸消息报社工作现任副总编兼新闻部主任。他为本卷撰写了甲编序说部分的第二章。

孟古托力同志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乙编综述部分的第十四章第一节。

余大钧同志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乙编综述部分的第十四章第二节。

魏良弢同志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乙编综述部分的第十四章第三节(喀喇汗王朝)。

祝启源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乙编综述部分的第十四章第五节。

尤中同志云南大学档案系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乙编综述部分的第十四章第六节。

莫俊卿同志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副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乙编综述部分的第十四章第七节。

范楚玉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她为本卷撰写了典志部分第一章第二节(三、四、七、八目)。

华觉明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卫荣同志中国钱币博物馆副研究员。他们共同撰写了本卷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三章第三、五、六、七、八、十节周卫荣同志还为本卷丁编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四十四章第二节。

杨文衡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三章第二、四节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九十二章。

何绍庚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三章第九节、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八十八章并审阅了本卷全部有关科技部分的稿件。

张清建同志四川师范学院化学系讲师。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第三章第十一节、丁编传记部分第九十一章。

李进尧同志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三章第十二节。

凌光同志、朱大为同志石油部石油勘探开设计院高级工程师。他们为本卷共同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三章第十三节。

关树东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丙编典志部分的第九章第五节。

许春在同志1938 年生于浙江奉化。1961 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现为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和南京教育学院历史系主任、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一章至第十三章。

吴怀祺同志1938 年生于贵州贵阳。1961 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1978 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从导师白寿彝先生攻读史学史1981年获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宋代史学思想史》、《中国史学思想史》、《郑樵文集(校补)·郑樵年谱稿》及《郑樵评传》等表史学史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百余篇。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二十九章、第三十八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第五十三章第一和二节、第五十四章、第五十八章、第五十九章。张菁同志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她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三十章、第四十八章。

余敏辉同志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三十一章、第六十六章第二节。

范荧同志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她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三十二章、第四十五章第一节、第五十五章第一节、第五十六章、第五十七章。

崔文印同志1941 年生于河北乐亭196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现为中华书局编审。7o 年代参加“二十四史”点校工作参与整理出版了《大金国志校证》、《靖康稗史笺证》等表有关历史文献学史的研究论文多篇。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三十三章、第四十五章第二节、第五十三章第三节、第五十五章第二节。

郭预衡同志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四十章、第六十六章第一节。

周少川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教授史学所在读博士研究生。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三十六章、第四十七章、第六十章。

关培红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自然科学研究》编辑在读博士研究生。她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三十九章。

管成学同志长春师范学院苏颂研究室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四十三章。

张秀民同志北京图书馆印刷史专家。韩琦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他们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四十四章第一节。李经纬同志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四十四章第三节、第九十四章。

陈继宏同志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六十五章第三节。

汪晓勤同志浙江师范大学数学系讲师博士。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六十一章。

程妮娜同志1953 年出生于辽宁沈阳1981 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吉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她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七十六章至第八十七章。

杜昇云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和科学史中心教授。他为本卷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八十九章。

王冰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九十章。

刘昌芝同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他为本卷撰写了丁编传记部分的第九十三章。

刘雪英同志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她为本卷做了选图、编目和部分定稿工作。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宫伟同志参加了本卷图版的拍摄工作。

全卷文清如水骨架分明。

邓广铭同志和杨翼骧同志分别为本卷上、下册题字我们表示感谢。

白寿彝1998.9.12.中国通史甲编序说第一章文献资料第一节五代十国史料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新旧《五代史》《旧五代史》15o 卷宋薛居正监修开宝七年(974)成书主要依据五代各朝实录和范质《五代通录》修撰称《五代史》也称《五代书》。后欧阳修以《五代史》不合“春秋笔法”遂于皇祐五年(1o53)撰成《五代史记》74 卷。史称前者为《旧五代史》后者为《新五代史》。《旧五代史》流行渐稀明初以后绝版。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并以他书所引文字补充重编其史料价值高于《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亦有少数记载较详但都略于“十国”。至于清陈鳣《续唐书》是以后唐、南唐为正统的纪传体五代十国史史料价值不高。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撰自卷266 至294为五代十国编年史共29 卷。南宋袁枢撰《通鉴纪事本末》取材于《资治通鉴》条理明晰便于检索卷37 至42 的27 目专叙五代十国事。

《五代会要》、《册府元龟》《五代会要》宋初王溥监修3o 卷。分类记载五代典章制度。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等编纂1ooo 卷31 部1oo4 门保存了许多五代史料部总序、门小序又常对五代各种典章制度进行概括性的论述可补《五代会要》之不足。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中亦有五代典制的记载。“十国”史料宋代记载“十国”的史书以南唐为最多如史虚白《钓矶立谈》、龙衮《江南野史》、陈彭年《江南别录》、郑文宝《江表志》、佚名《江南余载》等而以马令《南唐书》、6游《南唐书》为著。

记载前、后蜀的有句延庆纂《锦里耆旧传》、张唐英撰《蜀梼杌》记载吴越的有题范坰、林禹撰《吴越备史》。

综合性的有周羽翀《三楚新录》记载荆南、楚、湖南事迹。佚名《五国故事》记吴、南唐、前后蜀、南汉、闽“五国”实为六国事。路振《九国志》原记九国事张唐英补北楚(荆南)遂成十国史。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纪传体(有表无志)“十国”史;清梁廷枏《南汉书》纪传体(无志、表)南汉史两书汇集了有关史料便于使用。文集、笔记史料五代有少量文集传世如闽人黄滔《黄御史集》吴越罗隐《罗昭谏集》后蜀杜光庭《广成集》以及由南唐入宋的徐铉《徐公文集·骑省集》多有诏旨碑传等原始史料。笔记小说主要有后蜀何光远《鉴戒录》。宋郑文宝《南唐近事》、孙光宪《北梦琐言》、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钱易《南部新书》等也有有关五代十国的史料。

清代所编《全唐文》、《全唐诗》都收录五代十国作者的诗文便于检索有关史料。

第二节辽代史料《焚椒录》及其他辽人著作同中原历代皇朝一样辽朝也重视国史的撰修。辽太祖时曾置监修国史。圣宗时设修史机构国史院置监修国史、史馆学士、史馆修撰和修起居注、日历等史官。“对其国史之努力固不少逊金人其成绩亦有足述者”1。但以世事沧桑朝代更迭战争频繁官私著述流散殆尽。流传至今者实属凤毛麟角。

自太祖以耶律鲁不古监修国史以来历太宗至兴宗先后编修了《始祖奇可汗事迹》、《统和实录》、《辽国上世事迹及诸帝实录》(又称《遥辇至重熙以来事迹》、《先朝事迹》)。道宗大康年间耶律孟简上表称:“本朝之兴几二百年宜有国史以垂后世。”1同时编著耶律曷鲁、耶律屋质、耶律休哥三人行事以进。道宗乃命置局编修国史至大安元年(1o85)太祖至兴宗《七帝实录》已具。天祚乾统三年(11o3)复命监修国史耶律俨(李俨)纂修太祖诸帝实录俨撰成《皇朝实录》7o 卷是金、元撰修《辽史》的重要依据。

此外尚有私家著述《礼书》、《契丹官仪》、《辽朝杂礼》、《辽四京记》、《契丹地理图》、《疆宇图》、《大辽对境图》、《契丹会要》、《大辽登科记》、《七贤传》等惜今只有目而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