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作者:中国通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9134

宋陵地面石刻仅列于帝后陵前者即有55o 多件加上陪葬之亲王、大臣墓者总数可达千件以上。其布置均仿照唐陵的格局仅内容、类别、数量稍有变化。从形态和装饰上比较可分作三期:前期相当于1o 世纪末到111 四川省博物馆:《四川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等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2 浙江省文管会:《杭州临安五代墓中的天文图和秘色瓷》。

3 郭湖生等:《河南巩县宋陵调查》《考古》1964 年第11 期。

世纪初的永安、永昌、永熙、永定四陵各类人物造型较粗壮带有晚唐遗风。中期约当11 世纪前半叶的永昭、永厚二陵人物造型由粗壮渐趋于修长文臣静雅、武士也有“儒将”风度。晚期约当11 世纪后半叶至12 世纪初的永裕、永泰二陵人物皆作修长体态瑞兽图案失去了活泼神情腹部两侧增设了云朵及水波纹着意渲染其神秘色彩。有七座帝陵前置石刻客使和驭象人含义已与唐陵不同不含有征服、鄙视的意味而是平等相处、友好往来的象征。

永熙陵三处后陵之最南一陵为元德后李氏陵早年被盗。1984—1985年间掘是第一座经科学掘的宋代帝后陵墓1。地面存有灵台、石象生和部分阙台砖砌地宫为近圆形的多边形南向、有券门、穹窿顶。室内影作出角柱、斗栱、昂、耍头以及枋、椽、望板、檐瓦等栱眼壁墨线勾勒盆花图案室顶涂青灰色苍穹其上以白粉绘出银河及星辰。周壁用平砖砌筑雕有桌、椅、衣架和门窗等装饰。倚柱上置仿木构单昂四铺作斗栱上承屋檐。墓室内绘有建筑、云朵等彩画可辨认的具体建筑形式有版门、直棂窗、挟屋、四注屋顶和鸱尾等是已掘的北宋纪年墓中饰有仿木构砖雕和壁画年代最早的一例(时为宋咸平三年1ooo)。

开采皇陵用石的遗迹位于今河南偃师南部前罗山前的山沟里长约数里沟壁满是采石留下的凹坑和錾凿痕迹沟底散布着厚厚的一层废石料。石壁上保存着元符三年(11oo)为永泰陵采石工程中导泉的题记山崖上找到一处埋葬死难工匠的石龛这是一项过去尚未现过的古代遗址。采石场宋人题记记载了北宋禁军参与采石工程的史实证实了北宋帝、后陵墓采石碑记所列使用工匠、兵士的数字。

南宋六陵攒宫在今浙江绍兴为南宋六帝的临时安厝地。元灭南宋后被破坏现地面已无痕迹。从文献记载看也有“上宫”、“下宫”大体上是沿袭北宋的陵制但没有乳台、象生也没有陵垣及四门。

辽、夏、金帝陵辽陵辽代十帝的陵墓分为五个区域:(1)太祖祖陵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2)太宗怀陵在今巴林右旗境内穆宗祔葬于怀陵。(3)显陵在今辽宁北镇医巫闾山中为世宗父东丹人皇王陵世宗也葬显陵西山。(4)景宗乾陵在今北镇西南天祚帝于金皇统五年(1145)祔葬于乾陵旁。(5)圣宗永庆陵、兴宗永兴陵和道宗永福陵合称庆陵在今巴林右旗白塔子北面的大兴安岭中。辽代帝陵多依山为陵陵前建献殿。各区帝陵皆置奉陵邑和守陵户。祖陵的祖州、怀陵的怀州、显陵的显州、乾陵的乾州、庆陵的庆州等都是奉陵邑其中祖、怀、庆三州的城址至今尚存。诸陵中庆陵的考古工作较为全面系统辽太祖的祖陵位置也得到考定1。

庆陵是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仁德皇后、钦爱皇后的永庆陵辽兴宗耶律宗真和仁懿皇后的永兴陵以及辽道宗耶律弘基和宣懿皇后的永福陵的总称。依山南麓东西排列间距约2 公里统称为东陵、中陵和西陵有陵门、享殿和神道面朝东南遗迹多残毁。中陵享殿西南方残存石刻陀罗尼经幢1 座。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宋太宗元德李后陵掘报告》《华夏考古》1988 年第3 期。1 洲杰:《内蒙古昭盟辽太祖陵调查散记》《考古》1966 年第5 期。地宫均有前、中、后室及4 个侧室用沟纹砖和石灰浆砌筑四壁用砖三层顶用二层。内壁抹石灰再彩绘壁画。东陵保存较好前室平面方形其余各室呈圆形各室间有长甬道相连。地宫全长21.2 米最宽15.5 米最高约6.5 米曾出土有枋、椽、斗栱等小木作结构但原有结构情况不明。中陵和西陵均已遭毁地宫多为八角形前室呈十字通道状。

三陵均有壁画现仅东陵保存了摹本和照片资料内容有装饰图案、人物和山水等。墓门及墓内砖砌仿木结构上饰红、绿彩墓门上鸱吻饰黄褐彩。仿木结构细部及墓壁上方工笔彩绘龙凤、花鸟、祥云、宝珠以及网格状图案是已现的辽墓中等级最高的。在墓道、前室及其东西侧室、中室和各甬道壁面上彩绘与真人等高的人物7o 余个:墓道两壁为15 个戴圆帽、穿圆领窄袖长衫、执骨朵的仪卫和1 匹备有鞍辔的马。前室南甬道与中室南甬道绘有同样的仪卫。前室前半部分两壁各绘6 人乐队均戴有脚幞头、穿黑袍。其余4o 个人物大多是男像多数髡少数戴圆帽均着圆窄袖衫腰围革带拱手或叉手侍立。人像上方都墨书契丹小字榜题。最有特色的壁画是中室四壁所绘的四季风光山水画构图严谨鸟兽形象生动应是描绘辽皇室四时捺钵之所的景色。从墓室的形制和壁画的内容看辽代的帝陵应是象征当时以牙帐为居处的捺钵行宫。

庆陵早年遭盗掘出土遗物多已散失仅存部分石刻哀册有汉文哀册5 合契丹小字哀册2 合和榜题是迄今现最早的契丹小字资料它次证实了契丹文的存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1。

西夏陵在今宁夏银川市西25 公里的贺兰山东麓整个陵区东西约4公里南北约1o 公里。李继迁的裕陵和李德明的嘉陵为元昊称帝后追尊的陵名。见于《宋史·夏国传》的有元昊的泰陵、谅祚的安陵、秉常的献陵、乾顺的显陵、仁孝的寿陵、纯祐的庄陵、安全的康陵遵顼以后陵名为史所不载。陵园占地面积有的达1o 万平方米以上按陵区地形可分为三区:南区二陵中区四陵北区三陵。帝陵多居于近山地势较高的一侧陪葬墓大都是在地势较低的东侧南北两区诸陵靠得很紧陪葬墓较少;中区诸陵相距较远陪葬墓较多。陵区北部偏东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建筑遗址很可能是陵区管理机构所在地。从1972 年开始重点调查并掘了第8 号陵并清理了两处帝陵碑亭。

第8 号陵在陵园正南立双阙、阙间辟神道。双阙以北神道两侧各立一座碑亭碑亭北为外神墙、月城和内城。月城内沿神道两侧立石象生。内城平面长方形东西长183 米南北宽134 米四角建角楼四面正中各开1 门。南门有3 门洞门内为献殿。地宫在内城西北隅地面上有平面为八角形的塔式灵台从残留的7 级夯土台基来推测原应是一座八角形塔式建筑。在陵园最外一周的四角各建一角台。西夏帝陵与巩县宋陵的平面布局颇不相同特别是内城呈长方形内城前加月城以及地宫偏处内城西北隅、地上建塔式建筑等皆为北宋诸陵所不见。

西夏陵园的地面建筑都已成为废墟文物遗存尚见大量建筑材料、石象生、碑亭等。第8 号陵园北端的建筑“孛王庙”遗址已经掘面积约6 万平方米现存各类建筑遗迹1o 余处外围为一周夯筑土垣南西两面各开一门西门外筑有瓮城。围墙内建筑可分三部分:南部为东西对称的两个四合1 刘凤翥:《建国三十年来我国契丹文字的出土和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 年第1 期。院;中部为3 个四合院组成的凸字形建筑群;北部为一座殿堂基址。掘部分属于中部建筑群的东南部清理出过殿一座、挟屋两座、厢房一座以及墙基、踏道、柱础等出土大量陶质或琉璃质建筑材料以及瓷器、泥塑等。掘者认为这组建筑为西夏祖庙遗址它在继承中原汉式建筑传统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民族风格。

第8 号陵的地宫也已经掘地宫基本形制与汉族地区汉唐时期流行的土洞墓大体相同主室呈扁长方形南北5.6 米、东西6.8—7.8 米。前有甬道甬道壁上画有武士等壁画主室两侧各有一配室。由于早年遭破坏性的掘地宫的结构已不清楚在残存的底部仅现了一些残缺的金银饰件、铜甲片、铁器和陶瓷片等。根据碑石残块所记的材料推测此陵可能是西夏第八代皇帝遵顼陵葬于西夏乾定四年(1226)。该陵斜坡墓道底铺设横木甬道口用原木和木板封闭墓壁有护墙板。多层宝塔式灵台位于墓室后部地上实际不同于封土堆等等显示了西夏独特的葬制1。

另外还清理了第2 号陵的碑亭出土汉文残碑石511 块、西夏文残碑石1265 块。复原出一块篆体西夏文“大白上国护城圣德至懿皇帝寿陵志文”碑额证实是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寿的寿陵2。

金陵位于今北京房山区是金代帝王和诸王的兆域方圆约6o 公里因其在明代即遭破坏布局不清。考古勘查工作始自1986 年周口店睿宗景陵石碑的现为探索陵位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还现一段保存原貌的御道及两侧的石雕象生、石阶等。御道东西宽5.4 米南北残长3 米多展示了当年拾阶而上直通主陵的一条神道为勘查金陵地域范围、确定具体陵位提供了重要依据3。

五代、宋墓葬五代墓中原地区掘的很少今河南洛阳、伊川的后晋墓墓室和遗物都较简陋。江南各地掘的墓葬稍多如湖南长沙196o 年前即掘3oo 多座出土了不少瓷器等1。

宋墓掘较多不少带有纪年。墓葬形制较为复杂各地墓葬由于自然地理和埋葬习俗的不同在形制、随葬品方面也有较大差异墓葬规模及随葬品数量与墓主人生前的地位没有必然的联系。根据目前的研究宋墓可以分为五区:中原北方地区北宋墓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大体上以神宗熙宁元年(1o68)为界。前期多土坑墓也有砖室墓砖室墓中有简单的仿木建筑。随葬品以瓷碗、罐为主有时也有精美的瓷器。后期流行仿木建筑雕砖壁画墓河南禹县白沙宋墓的仿木建筑最复杂壁画以表现墓主人夫妇家居“开芳宴”为主要题材墓中随葬品稀少。砖室墓中也有平面长方形券顶的夫妇合葬的还有双室并列的券顶砖室墓这类墓葬中有较多的日用器皿随葬。河南方城宣和元年(1119)强氏墓中出土了1oo 多件石雕的家具、生活用品1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夏陵园北端建筑遗址掘简报》《文物》1988 年第9 期。2 李范文:《二号陵残碑的碑额》《文物》1978 年第8 期。

3 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十年来北京考古的新成果》见《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 周世荣:《略谈长沙的五代两宋墓》《文物》196o 年第3 期。

模型和男女仆侍俑是中原宋墓中罕见的特例2。

长江中下游(浙江、江苏、安徽、湖北)地区北宋墓葬以竖穴土坑为主也有平面长方形的砖室墓随葬品较中原北方地区者为多都以实用器皿随葬有瓷器、漆器和铜镜等装饰品瓷器以影青瓷器为主。南宋时期长方形砖室墓数量增多且多两室并列夫妇合葬墓——“同坟而异葬”。湖北地区还出现了砖石混合墓和仿木结构砖室墓。南宋墓随葬品中出现龙泉青瓷器时代愈晚数量愈多。

湖广地区(湖南、广东和广西)墓葬形制基本上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相同。随葬品以陶器为主特别是形制特殊的多角罐和堆塑陶坛尤其复杂有蟠龙龟蛇、楼阁亭塔、乐舞人物有的还贴塑佛像。广东宋墓除砖壁石顶的砖石结构和石椁墓外还有较多的火葬墓。墓葬中盛骨灰的陶坛种类较多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闽赣地区(福建和江西)除砖室墓外还有用石板条石砌筑的石椁墓。

福建龙溪、将乐和江西乐平一带的宋墓墓壁流行壁画装饰墓室结构简单与中原北方地区复杂的仿木结构建筑壁画墓不同。壁画以表现墓主人起居生活为主。北宋至南宋中期墓葬中特别盛行陶瓷俑的陪葬俑分两类:一类是现实人像俑另一类是神煞偶像俑。南宋中期以后俑类日渐减少明器神煞中的四神、十二生肖多塑在常见的堆塑瓶上。福建西北部的宋墓除随葬龙虎瓶外还流行随葬多角罐。

川贵地区(四川、重庆和贵州乌江北岸地区)四川宋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长方形的砖室墓集中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平原地区多双室或三室并列。北宋时多随葬陶器很少现陶俑;南宋时多火葬墓室缩小出现上下层之间铺以石板的双层墓随葬品以陶俑为主淳熙(1174—1189)以后俑上施釉嘉定(12o8—1224)以后流行三彩俑陶器中以双耳罐、三足炉和蟠龙提梁罐最具特色。另一种是带雕刻的石室墓分布于近山区的地带也多是双室并列有的有前后两室。室内刻简单的仿木建筑近门处刻武士四壁刻四神后壁刻妇人启门状也有刻孝子故事的。在贵州乌江北岸也现此类宋墓遵义宋墓的后壁上刻墓主人坐像。

辽代墓葬分布在华北、内蒙古和东北各地的辽代墓葬可分为两类:一是契丹贵族墓二是汉族官吏和地主墓。前者多分布在燕山以北辽代的上京道和中京道内东京道的西北部也有现而且多聚族而葬;后者则多集中在燕山以南辽代的南京、西京和东京附近。辽墓可分为三期:早期自穆宗应历八年(958)至圣宗太平十一年(1o31);中期为兴宗重熙年间(1o32—1o55);晚期自道宗清宁元年至辽亡(1o55—1125)。

早期辽墓以赤峰应历九年(959)驸马卫国王墓为代表有前后两室及左、右、后3 个小室平面都呈方形后室四壁围柏木板置带木栏杆的棺床。稍晚的契丹贵族墓也多筑有前后两室或在双室墓的前室或单室墓的甬道两侧建左右耳室平面或方形或圆形主室内多装柏木护墙板葬具多用刻有四神的石棺。法库叶茂台辽墓石棺外还置以歇山式顶木屋外椁。哲2 河南文物工作队:《河南方城盐店庄村宋墓》《文物》1958 年第11 期。盟陈国公主墓为砖砌多室墓由前后室和东西耳室组成雕砖施彩仿木结构门楼十分复杂墓道、墓门及长方形前室两壁均绘有彩色壁画内容有男侍女婢、祥云花卉、日月星辰等圆形主室也围以柏木板。

早期辽墓随葬品极为丰富特有的鸡冠壶数量多保存着模仿皮囊的平底单孔的原始形态同时还常伴出有成套武器及完备的马具。驸马墓出土马具多达八组反映出这个时期契丹贵族的游牧生活方式还很典型。该墓还随葬了短流注子和碗、盘等瓷器以及大批鎏金银器、铜镜、丝织物等造型和纹饰都具有唐代风格反映了汉文化的强烈影响。叶茂台辽墓随葬以陶瓷器、铁器和马具、武器为主其中“官”款白瓷和越窑青瓷出土数量较多引人注目。陈国公主墓是随葬品最为丰富的契丹大贵族墓不仅随葬了大量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金银器、铜器、陶瓷器、木器、玉器、玛瑙、水晶等同时还有中原、南方生产的精美瓷器以及来自西亚的伊斯兰玻璃珍品。早期契丹贵族的殡葬习俗也很有特色陈国公主夫妇墓出土两套完整的殡葬服饰是辽代考古的重要现。公主和驸马头枕金花银枕面部覆盖金面具脚穿金花银靴。除面部外全身罩银丝网络颈饰琥珀璎珞下垂至腹部。女尸头部上方置高翅鎏金银冠双耳戴珍珠、琥珀耳坠颈佩珍珠项链两腕戴金镯两对双手套金戒指11 枚腰上原束金绔丝带。

辽宁朝阳掘的刘宇杰墓和其父刘承嗣、其子刘日泳等墓共6 座出土的刘承嗣祖孙三代的墓志记载了五代时期燕王刘仁恭之三子刘守奇降辽其后子孙在辽为官家族繁衍不仅终辽之世并且下延至金依据墓志可列其族系1。

早期汉人墓葬以北京现的应历八年(958)赵德钧墓为代表有前、中、后3 室及左右6 个耳室平面均为圆形壁上有仿木建筑结构及庖厨、伎乐壁画壁画的题材和布局尚保存着唐墓的遗风特点与山西唐代壁画墓颇多相似之处仿木建筑较为复杂。墓中随葬物以瓷器为主其中有定窑、越窑精品契丹式瓷器极为罕见。较为重要的还有北京门头沟辽壁画墓、八宝山辽韩佚墓、河北迁安韩相墓等。

中期辽墓契丹贵族墓中大型双室墓有河北平泉重熙十四年(1o45)

秦晋国大长公主墓1单室墓有辽宁阜新重熙七年(1o38)晋国夫人萧氏墓、义县清河门1 号墓2等。墓葬形制和随葬物都与早期的大致相同唯墓内宋式仿木建筑和壁画增多。随葬品中出现了黄釉瓷器鸡冠壶由皮囊式演变为提梁式并附加圈足定居生活使携用的器物固定到居室中来不少辽墓中已出现廊柱、斗栱壁画反映了汉族木结构建筑的影响和契丹民族生活方式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汉人墓有北京丰台重熙二十二年(1o53)王泽墓壁画虽然残缺但墓壁上已砌出雕砖桌椅说明壁画与墓内装饰开始出现新的题材3。

晚期辽墓契丹贵族墓中大型双室墓现较少单室墓占绝大多数。墓1 王成生:《辽宁朝阳市辽刘承嗣族墓》《考古》1987 年第2 期;冯永谦:《金刘元德墓志考》《黑龙江文物丛刊》1983 年第1 期。

1 张平一:《平泉县现辽代壁画墓》《文物参考资料》1956 年第1o 期。2 李文信:《义县清河门辽墓掘报告》《考古学报》第8 册1954 年。3 北京市文物管理处:《近年来北京现的几座辽墓》《考古》1972 年第3 期。室平面开始出现八角或六角形的墓门上都有比较复杂的仿木建筑结构。辽宁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墓用粗大柏木枋构成的八角形叠涩顶大型木椁是有关辽墓木椁结构第一次现的完整资料墓内还出土有保存较好的木床、木桌、木椅。晚期墓墓室内皆置棺床流行戴铜面具和穿铜丝网络或戴铜丝手套、铜铁马具以及三彩釉陶器等富有民族色彩的随葬物典型墓葬如内蒙古宁城小刘仗子掘的5 座辽墓、察右前旗豪欠营辽墓④。库伦旗一号墓现1o 具尸骨有男有女除墓主夫妇外其余有可能是殉葬者1。除在墓室画壁画外仍流行在木椁内画各种生活情景画。随葬物中景德镇影青瓷的比例大大增加。辽代特有的黄釉瓷器的数目也显著增多大安以后流行三彩器。随葬品中马具简化武器消失契丹人特有的生活用器鸡冠壶也不复存在。晚期汉人墓数量较前大为增加墓主多是一些地主和中级官吏以砖筑的单室墓为多也有少数是双室的与中原地区北宋末年墓的形制相同。墓室平面或圆或方或多角形四壁砌雕砖仿木建筑和桌椅并画彩色壁画。壁画题材风格与同期北宋墓相同。该期墓葬几乎全是火葬墓以随葬陶器为主也有较精美的白瓷和影青瓷。典型材料如内蒙古宁城尚■墓、北京大兴马直温夫妇墓、门头沟辽墓等以及辽中京城外的一批汉族中小型墓葬2。